



在巍巍太行的南部腹地,有一個普通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山村,那就是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
西溝村是當代中國農村一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史書,是一幅戰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壯麗畫卷。在窮山惡水面前,西溝人憑著一種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把一個窮山溝建設成了富裕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西溝村創造出全國四個“惟一”,并由此名揚全國:一、這里是惟一一個走出兩位全國著名勞模的行政村,李順達、申紀蘭這兩位全國著名勞模多次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二、申紀蘭是全國惟一一個連續11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老勞模,見證了共和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偉大進程,被江澤民同志稱之為“鳳毛麟角”;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上,西溝村是第一個、也是當年惟一一個被標出村名的行政村;四、在新中國發展歷程中,一些當年的老先進、老典型已經褪去了耀眼的光環,退出了歷史舞臺,而西溝村卻60年紅旗不倒,今天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也是全國惟一。
李順達建起太行山
第一個互助組
西溝村原本是一個“山是和尚頭,河灘亂石溝;小塊地臥牛,窮得人人愁”的窮山村。
1938年,李順達冒著全家被殺頭的危險,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組建了平順縣第一個黨支部,當時只有6名黨員,他也因此被稱為“三八年老黨員”。但真正讓他名揚全國的,還是他組建了太行山互助組,也是全國第一個互助組。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極為艱難的時期,天災加上戰亂,糧食與軍需物資發生嚴重困難。許多家庭的壯勞力外出參軍或支前參戰;留守家中的婦女也因孩子多,且大多年幼,出不了門;老人則由于年邁體弱種不了地,生產勞動十分困難。為了幫助困難家庭搞好農業生產,使他們的丈夫、兒子安心在外參軍與支前參戰,李順達組建了互助組,幫助那些無勞力家庭種地、收秋,搞好糧食生產,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李順達的這一創舉一下子解決了困擾全國的戰爭需求、家庭困難與糧食生產的矛盾,為軍民吃糧與戰爭物質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1942年,西溝村被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評為“勞武結合模范村”,李順達被平順縣抗日政府評為“勞武結合一等英雄”。1944年10月,李順達在太行區第一屆群英會上被評為“生產互助組一等勞動英雄”,這次會議獎給他一頭大黃牛和一枚獎章。這年12月,召開太行區第二屆群英會,李順達又被評為“一等勞動英雄”。
李順達是勞動英雄,一生崇尚勞動致富,至今在他家故居大門的門楣上,仍留有“勞動起家”門匾的遺痕。這塊門匾與他使用過的一把鋤頭、與互助組員一起改進的雙腿耬,一直在北京革命歷史博物館展出。
互助組使李順達名揚天下,也使西溝村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互助組精神都是西溝村經濟建設與各方面發展的堅實基石。
西溝村互助組依靠組織的力量把群眾團結起來,讓毛澤東說過的“組織起來是由窮變富的必由之路”變成了生動的現實。當年《新華日報》是這樣報道西溝村互助組的:“在李順達英雄的推動下,西溝全村消滅貧困。西溝農民執行黨的生產政策,用自己的勤勞繪出了一份‘富貴圖’,達到了‘糧食滿倉,不缺吃,穿新衣,住新房,蓋新被,鋪新氈,牛騾馬驢槽頭興旺’。”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被中共太行區黨委和太行區行署譽為“翻身農民的道路”。
西溝村的合作社是由互助組演變而來的,毛澤東曾親筆為描寫西溝村農林牧生產合作社3年巨變的文章《勤儉辦社,建設山區》寫了編輯按,更使李順達名揚全國,成為那個時代人們爭相學習的榜樣。
李順達不僅是全國著名勞模,還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九、十屆中央委員。
李順達一生獲得很多殊榮,但也經歷了許多磨難。“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先是被“造反派”奪權,接著又被長治市的一個大“造反派”組織“紅字號”抓走,關進地下室打得頭破血流。李順達被“打倒”后,他與申紀蘭帶領西溝村群眾幾十年來辛辛苦苦種下的樹木,被大片砍倒。
1976年,李順達在“清查運動”中遭到錯誤查處。專案組逼迫他承認根本不存在的錯誤,說:“你只要寫個檢查,就選你當代表(指黨的十一大代表)。”性格耿直的李順達說:“代表可以不當,但我沒做過的事不能瞎說,我瞎說了,不是欺騙黨、欺騙人民嗎?”為此,他受到了嚴厲的處分,被免去省委常委、晉東南地委書記等職務,也因此落選黨的十一大代表。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他才得到平反昭雪,后曾擔任省農委副主任、黨組成員、省政協副主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直至因病去世。
在全國人民都勒緊腰帶、忍饑受餓的年代,西溝村在李順達、申紀蘭的帶領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山上植樹造林、溝灘修田造地,一手抓農業、林業、畜牧業生產,一手堅持不懈創辦村辦企業,以商業搞活經濟,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壯大集體收入,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當時,在全國有一個叫得很響的口號:“學大寨,趕西溝”。西溝村與大寨村齊名,都是中國農業戰線上的旗幟,但西溝村聞名全國要比大寨村早得多。
當時的西溝村,全村集體收入與村民的富裕程度在全國罕見,年底社員分紅,1個工分最高時能分1元錢,外加1斤糧食,而在一些窮村,1個工分只值2分錢,有的甚至倒貼錢。
李順達把一個原本“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窮山村,變成了滿山蒼松翠柏,溝灘果園飄香,糧食連年豐產豐收,農業、畜牧業協調發展,村民生活富裕的新農村。
申紀蘭扛起了
婦女解放運動的大旗
西溝村曾流傳一句老話,叫“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解放前,乃至解放之初,西溝村的婦女是不下地勞動的,在家生兒育女,整日圍著鍋臺轉,喂雞喂豬、漿洗縫補,在男人面前沒有地位。別的不說,就拿吃飯來說,男人們吃干的,女人們喝稀的,坐月子時連續喝7天稀米湯,體魄再健壯的女人都會餓得頭發昏、腿發軟,連站都站不起來,只好躺在床上。當時西溝村農民封建思想之濃厚、婦女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見一斑。
申紀蘭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況,讓西溝村的婦女們活出了人樣,活出了尊嚴,得到了解放,由此推動了全國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展。
為求得婦女解放,申紀蘭先是動員村里的婦女們下田勞動,接著帶領全村婦女和看不起女人的男人們展開勞動競賽。在不比男人勞動差的情況下,她又率先提出婦女和男人干一樣的活,就應掙一樣的工分。
勞動競賽改變了男人對女人們的看法,使他們深深認識到,女人下地勞動并不比男人差。這件事情經過《人民日報》記者藍邨一宣傳,在全國出了名。
1953年4月,中國婦女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申紀蘭當選為大會代表。這次會議讓申紀蘭見到了無比愛戴的毛主席。她激動地哭了,因為淚眼模糊,沒有看清毛主席的樣子,一度引以為憾。這年6月,她還隨新中國特派婦女代表團,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出席第三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
申紀蘭先后榮獲“太行英雄”、“全國道德楷模”、“精神文明標兵”、“功勛村長”等多項榮譽,并獲得“全國首屆保護母親河獎”。她的傳奇經歷,使人們敬仰之余,感慨萬千。她曾擔任省婦聯主任、長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不論官多大,她都沒有離開過西溝村、離開過勞動,堅持扎根農村、扎根山區,勞模本色永不變。她說:“不是西溝離不開我,而是我離不開西溝。”“不勞動,還叫甚勞模?”
山西省委、省政府,長治市委、市政府,平順縣委、縣政府先后5次作出向申紀蘭同志學習的決定。她政治立場堅定,堅定不移地跟黨走;她情系西溝,情系群眾,一心一意為村里、為群眾謀利益,忠誠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堪為共產黨人與領導干部的楷模。她的先進事跡與精神品格成為人們爭相學習的榜樣。
改革開放使西溝村
再創輝煌
直到今天,西溝村都沒有丟掉當年的好傳統,除了堅持抓好農業、林業、畜牧業外,還堅持大力創辦村辦企業,發展集體經濟,先后辦起了鐵合金廠、山西夏普塞爾紀蘭飲料公司、石料廠、西溝金星焦化廠、紀蘭商務公司等企業,使村集體經濟得到了空前壯大。
2001年,西溝飲料公司生產的“紀蘭牌”黑桃露,在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評為“最受歡迎的產品”;2008年,該公司生產的黑桃露、蘋果汁、純凈水產品,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飲料公司、西溝人家酒店等一批企業叫響省城,享譽全國。
建國60多年來,西溝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堅持科學發展觀,學科技、用科技,成為西溝村發展經濟的核心與主流。西溝村現任黨總支書記張高明說:“建設新農村,培育新農民至關重要,沒有新農民,建設新農村將是一句空話。”
1993年9月,西溝村選派村民張文龍、張根考前往清華大學深造,學習經濟管理專業。時任村委主任的張根考又于1994年5月到日本學習果樹管理技術。他說:“要想富,就必須抓科技進步,推廣實用技術,不管是種糧植樹,還是搞其它開發,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科技進步與增產、增效是成正比的。”
為了增強發展后勁,實現可持續發展,西溝村十分注重引進先進的技術,相繼聘請北京、太原、長治等地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到西溝傳授技術,到村里指導企業生產,提高了企業的科技含量、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培育了大批有文化、有理想、不怕苦、肯實干、懂科技的新型農民,西溝村人才濟濟,發展后勁十足。
如今的西溝村,風景如畫,成為我國人居最佳村、紅色旅游村、農業生態村、工業環保村,造林面積高達21500畝,村子四周植樹100多萬株,木材蓄積量達40多萬立方米,西溝金星森林公園被山西省政府授予“省級森林公園”。
西溝村的經濟收入連年增長,2008年經濟收入高達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80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59倍和38倍,成為全縣最富的村之一。村里通水泥路,家家有電視電話,30%的農民有手機,有10多戶農民購買了電腦,上網查閱致富信息資料,有農用車、機動車、汽車50多部,摩托車200多輛。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全村,參保農民達100%。村里還建起了3個高標準的小區,80%村民住進了新房。小區的山上修有涼亭,路旁花團錦簇,雕塑繪畫栩栩如生,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昔日那個“西溝人民輩輩苦,打一擔糧食就繳八斗租。辛苦一年白受了,糠菜一年顧不住”的窮山溝寫照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日益富裕、群眾安居樂業、處處欣欣向榮的新西溝。
今天的西溝村,農、林、牧、工商業齊發展,一舉實現了農村工業化、鄉村城市化、家庭現代化、生態最佳化的既定目標。
西溝村長盛不衰,是全國的一個奇跡。它翻天覆地的變化,是黨的關愛、富民政策與改革開放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