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海淀先行先試,取得試點經驗后,將逐步擴大到北京其他區縣。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邁出了關鍵步伐。
2009年12月16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動員大會召開,海淀區將率先啟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一種適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的新型政府服務體制開始形成。
17項市級行政審批權下放給海淀區
根據國務院和北京市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兩個批復”精神,著力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建設首都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試驗區是核心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對行政審批工作提出的“加快、簡化、下放、取消、協調”的要求,市級審批權限下放海淀區是本次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目前,第一批市級行政審批權限下放已基本落實,共涉及12個部門的17項審批事項。市商務委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變更,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及代發《外商投資企業批準證書》;市發展改革委住房建設項目立項審批;市規劃委通過招拍掛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市環保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經濟審批等市級主管部門行政審批權限已經下放至海淀區,由區級主管部門負責辦理。
根據已下放權限,海淀區各相關部門認真制定落實方案,以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主攻方向,對區內各部門行政審批業務進行梳理、精簡和優化,并在重新設置辦事流程、縮短辦事時限、配置專職人員、進行崗前培訓等方面做好對接落實工作,探索在構建具有首都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方面的先行先試。
審批辦理時限縮減50%以上
此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方便企業辦事為目標,按照企業自主創新的實際需求,海淀區找準改革定位,編制了《北京市海淀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案》,重點圍繞企業設立審批服務、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服務、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四個行政審批服務鏈條進行全面梳理,采取“串聯變并聯”、“審批關口前移”等方式,實現行政審批流程的再造,減少審批環節,壓縮審批時限,各審批業務辦理時限均縮減50%以上。
在企業設立行政審批改革中,以工商部門登記許可為基準點,將前置和后置于工商登記許可的各審批部門,按照企業辦理證照和相關手續的先后順利依次進行排序,從企業申報方式、辦理流程、審批方式及時限、證照發放時限等方面進行精簡和優化,形成新的企業設立審批服務鏈條。經精簡優化,8個單位可提供網上服務;13個單位可減少審批環節;7個單位可當場作出審核;6個單位可當場發證;10個單位可縮短審批時限;5個單位可縮短發放證照時間,改革后服務鏈條審批環節減少24個,精簡后工作日減少155個,整體審批環節及審批時限精簡50%以上。
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服務方面,土地一級開發項目主要審批環節減為20個,主要批文減為14個;建設工程類項目主要審批環節減為12個,主要批文減為25個;審批時限全部減半,工作日減為84個左右,減少_了170余個。以前兩年多才能跑下來的“兩證一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如今3個月就有望拿到。
在多方關注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審批上,北京市科委將高新認定初審、專家評審和組織認定權限下放給海淀園管委會,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初審業務由原來的5個工作日縮減至1個工作日。 在企業人才引進上,對涉及企業人力資源服務的7項工作,針對不同特點,采取專人管理、窗口辦理的工作方式,在服務大廳分別設立業務窗口,指派專人受理企業申請,使企業辦理相關業務時少跑路。
升級政府服務能力
海淀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市級行政審批權限下放,根本改變的是政府行政理念,行政審批時限的減少并不是政府審批審查力度放松、內容減少,改變的是行政審批方法,重點突出政府的服務職能,各個審批部門在具有審批權力的同時,也要具有相等的服務義務。
目前,海淀區通過對企業設立行政審批服務鏈業務的梳理,形成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企業服務中心建設方案》,將在中關村西區選址建設全新“專項審批服務大廳”,升級政府服務能力。
新的企業服務中心將按照優化后的企業辦事流程設計,合理設置窗口,除為企業提供咨詢、受理和發證等基本功能外,還提供以提高政府服務形象和辦事效率為目的的統計、預測、信息等配套管理體系服務,突出其創新服務體系的職能與作用。
同時,海淀區還將對企業服務中心辦公環境及軟硬件環境進行改造,通過辦公設施、網絡環境、信息化系統等方面建設,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在服務模式上,將加強咨詢服務,安排導引和咨詢人員,按照業務導航服務模式為辦事人實現快速定位,按需定點。在管理上,將通過“網上審批+一卡通服務+大廳登記管理系統+企業資源信息庫”實現行政審批資源化、智能化和透明化。
據了解,目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只在海淀實施,先行先試,取得試點經驗后,將逐步擴大到北京其他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