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所有權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
2009年5月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出臺了《山西省煤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晉政發[2009]18號),該《規劃》把“加快關閉小礦和兼并重組,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推進大基地大集團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并制定了具體的兼并重組時間表。自此,山西省全境進入國有煤炭企業兼并私營“小礦”的改革進程當中。
在此次煤炭企業重組并購過程中,存在這樣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地方政府能否依其意志要求煤炭企業重組兼并。
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勁民認為:根據《憲法》的規定,礦藏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國家完全有權力調整煤炭資源配置格局,并獲得資源增值收益。
那么《憲法》中關于煤炭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的規定,能否成為國有煤炭企業兼并私營煤礦的法律依據?我們認為,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正確界定煤炭資源所有權人和采礦權人的權利范圍。下面簡要梳理一下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的有關規定。
一、何謂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二條規定:“礦產資源是指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價值的,呈固態、液態、氣態的自然資源。”煤炭資源自然屬于礦產資源。
二、礦產資源的所有權歸屬
根
據《憲法》第九條、《物權法》第四十六條、《礦產資源法》第三條的規定,礦藏和礦產資源歸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煤炭法》第三條還專門針對煤炭資源的所有權作了規定:“煤炭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煤炭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
可見,國家是包括煤炭資源在內的一切礦產資源的惟一所有權人。
三、依法取得的采礦權受法律保護
雖然法律規定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專屬于國家,但并不禁止單位和個人依法對礦產資源進行勘察、開發和利用。《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國家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以及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單位、個人依法可以占有、使用和收益。可見,礦產資源上還存在用益物權,采礦權就是其中一種。《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六條規定:“采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礦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開采礦產資源和獲得所開采的礦產品的權利。”
對于單位和個人依法取得的采礦權等用益物權,我國法律給予平等的保護,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物權法》第一百二十條規定:“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規定。所有權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
《礦產資源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國家保護探礦權和采礦權不受侵犯,保障礦區和勘查作業區的生產秩序、工作秩序不受影響和破壞。”
《煤炭法》第六條規定:“國家保護依法投資開發煤炭資源的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第四十六條規定:“依法取得煤炭生產許可證的煤礦企業,有權銷售本企業生產的煤炭。”
四、結論
通過對法律法規的梳理可以看出,國家是煤炭資源的惟一所有權人,但作為一項用益物權的采礦權,可以依法由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或個人享有。采礦權人依法取得采礦許可證后,便享有在特定時限內,開采特定區域內的煤礦資源并獲利的權利。采礦權人的該項用益物權受法律保護,包括政府在內的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隨意侵犯。在國有煤炭企業收購私營煤礦的過程中,收購方與被收購方是平等的民事主體,應當嚴格遵循《合同法》規定的平等、合同自由以及公平原則。政府部門不能通過行政命令的形式強令大型煤炭企業兼并、收購合法經營的私營煤炭企業。
李勁民也坦言:“現在要進行一場完全市場化的并購,是不現實的。”但盡管如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建設不斷推進的今天,政府必須考慮的是,這樣的重組并購形式是否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據。
(作者單位:中國法律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