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提前布局,雁棲開發區已在國家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和北京市加快國際化進程中搶占發展先機,以生態園建設為切入點,步入了科技研發引領高端創新的綠色發展之路。
2009年11月26日,雁棲經濟開發區被正式授牌成為北京第二批市級生態工業園試點園區之一,這標志著雁棲開發區生態工業建設由規劃階段正式進入實施階段。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將遵從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物“零排放”,實現環境保護、循環經濟與工業開發的和諧統一。
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史宗祥表示,雁棲將借此契機,依托懷柔獨特的區位、環境優勢,狠抓績效管理,大力推動企業清潔生產,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態發展之道。
2010年園區工業總產值有望突破200億
雁棲經濟開發區位于北京市懷柔區雁棲湖畔,成立于1992年,于2000年10月被批準為北京市級開發區,于2006年7月通過國務院審核,成為北京市19家被保留的開發區之一。
開發區從初期的2 05平方公里起步,逐步發展為當前總規劃面積15.035平方公里,遠期規劃總面積40平方公里的規模。根據業態發展趨勢,開發區規劃為四個園,分別是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生命科學產業園、中關村雁棲高新技術創新基地和文化創意產業園。
目前,開發區已完成全部園區市政設施的“九通一平”建設。道路縱橫交錯,地下管網四通八達、綠化園藝成片成景,建有10萬平方米公寓、住宅等系列生活配套設施,并有儲備用地7000多畝可直接利用,為進一步調整產業布局、建設生態產業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通過近些年的開發建設,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體系,開發區現有企業300多家。目前,區內聚集了瑪氏、可口可樂、達能、紅牛、朝日、丘比、頂津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食品飲料企業,使這里成為華北最大的食品飲料產業聚集區。圍繞食品飲料產業,包裝印刷企業紛紛聚其左右,波爾亞太制罐、太平洋制罐、奧瑞金新美制罐等三大制罐企業占據了國內制罐市場10%的份額,日本中央化學的食品包裝、意大利的刮拉瓶蓋、國內著名的中富包裝、紫江包裝等都紛紛來此落戶。
與此同時,雁棲開發區產業結構調整獲得前所未有的突破。2009年6月12日中科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的成功揭牌,確立了雁棲開發區未來將以發展科教產業作為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思路。碧水源、中科合成油、中科院電子學所、中科院力學所等一批新成員的落戶,以及一系列科技項目的跟進,標志著雁棲開發區已經邁入產業發展的新階段。
2009年1-11月份,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規模以上企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12.42億元,同比增長61%,產值增速比上月提高2.2個百分點,園區經濟運行企穩向好,預計全年增速有望超過10%。隨著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的投產,2010年園區工業總產值將達到180億,有望突破200億元大關。
構建“靜脈產業”實現
工業鏈向生態鏈的轉變
目前,以食品飲料、包裝印刷為主的都市產業總產值占雁棲開發區工業總產值的72%,而這兩類產業消費的能源主要是熱力,在招商引資中,雁棲開發區推行“補鏈”戰略,采用“大項目產業鏈一產業群”的策略,有意識地引進廢棄物回收再利用項目,構建園區納故世新的“靜脈產業”,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實現工業鏈向生態鏈的轉變。
此外,開發區根據生產技術條件對原材料、水、熱力要求的差異性,在現有企業之間大力發展原材料、水、熱力的梯度利用,形成不同企業之間完善的廢物交換、水資源逐級利用、能源梯級利用的產業共生體系。
雁棲開發區散點式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即是其中一大亮點。開發區內以紅牛飲料、頂津為典型的用水大戶產生的大量廢水,經過循環利用、綠化、沖廁等之后,仍有大量廢水當作污水排放。這些廢水雖然不能用于對水質有較高要求的生產工藝中,但完全能接到臨近的、對水質要求較低企業的生產工藝中,直接作為普通中水加以利用。雁棲開發區在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在紅牛飲料、頂津等企業附近建設了貯存水塔、配水池,向周邊用戶輻射管道。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利用高品質廢水7萬噸,可替代新鮮水7萬噸,減排污水7萬噸。紅牛、康師傅每年可節省繳納6.3萬元的污水處理費,周邊用水企業可節省水費39.4萬元,每年總共可節省45.7萬元。
此外,雁棲開發區還通過實施51立方米管道直飲水示范工程、百萬噸雨洪收集利用工程、20萬噸冷凝水回用系統,推進了水資源的集約與循環使用;通過建立蒸汽梯度利用系統、百家企業能源使用在線監測系統,優化了能源供應和管理體系。
其中,建設百家企業能源在線監測系統后,將促進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可節約煤、電合計5340噸標煤,按2010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04.18億,能耗16.33萬噸標準煤計算,則百家企業能源在線監測系統的建設可促進園區萬元工業總產值能耗下降3.3%。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區于2007年開始對新引進項目從產業、土地利用、投資強度、資源消耗、土地產出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實施準入政策,促進了開發區節能、節水、節地、降耗、減排。
在開發區的積極倡導和鼓勵下,不少企業開始實踐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開展廢水、廢物再利用。
記者了解到,近幾年,雁棲開發區的固體廢棄物產生量隨著所引入產業的結構變化,出現了先增長再降低的變化。早期,開發區引入的企業以食品飲料、包裝印刷等行業的企業為主,數量多,投資高,規模大,固體廢棄物增長速度較快。但近兩年,隨著園區生態環保的企業準入門檻的提高,以及現有企業采取的節能減排措施,開發區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量出現了累計近30%的降幅,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4%左右。
科技研發產業引領園區高端創新之路
如何建設一個綠色、集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園區?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改造與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是一方面,更重要、也更為持久的則是產業發展方式的轉型和升級。
中國科學院懷柔科教產業園和中關村雁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設立,以及中科院科研教育機構遷入雁棲,是雁棲開發區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積極促進能耗低、產值高的高端產業發展的絕佳契機。
隨著2009年6月12日中科院與北京市政府簽署共建中科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合作協議,雁棲開發區發展科技研發產業漸成氣候。截至目前,中科院已經有10個研究所人駐雁棲開發區,此外還有5家研究所正在洽談之中。雁棲開發區將成為中科院在北京的第三個研究所聚集區,高新技術產業正在雁棲開發區蓬勃興起。
截至2009年11月,雁棲開發區共引進投資在3000萬元以上實體項目8個,即中科院空間科學與研究中心空間有效荷載研發基地項目、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懷柔分中心項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與應用技術中心項目、中科院聲學研究所網絡新媒體與音頻信息技術研發基地項目、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國家專用集成電路工程中心項目、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先進高分子材料創新工程中心項目、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懷柔生態環境綜合實驗研究基地項目、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懷柔分院項目。特別是中科院化學所先進高分子材料創新工程中心納米材料綠色印刷制版技術,是一項我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此項技術堪稱“將引領印刷產業的革命”。它摒棄了傳統感光成像的技術思路,是一種非感光、無污染、低成本的綠色制版技術。該項目落戶懷柔雁棲開發區是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取得的重要成績,將顯著帶動和提升開發區的總體經濟實力。
據介紹,上述8個項目總占地面積約490畝,計劃總投資25億元,目前中科院電子學所、力學所和中科合成油公司已在2009年開工建設,三個項目計劃總投資近10億元。
史宗祥主任表示,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成功獲得市級生態工業園試點園區授牌,標志著開發區未來產業發展方式的轉型,即改變原來以食品飲料和包裝印刷為主的都市產業一支獨秀的產業格局,大力提高以科教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園區中的比重,這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強度,為開發區的長期穩定增長提供持續的發展資源,創造新的核心競爭優勢。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建設目標,以及《科技北京行動計劃》的要求,科技將是北京市“十二五”期間和今后更長時期內城市競爭力的核心組成部分,雁棲開發區發展科教產業無疑契合了這一趨勢。通過提前布局,雁棲開發區已在國家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和北京市加快國際化進程中搶占發展先機,以生態園建設為切入點,步入了科技研發引領高端創新的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