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國最高決策層在尋求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力方面有了明確的思路,一場可以稱之為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革命悄然拉開了序幕,中央把這場革命的主角命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僅僅因分美中國移動一小塊飛信業務,就成就了神州泰岳在創業板的奇跡:一級市場超募12億元,上市首日即成為兩只百元股之一。今年11月,從創業板首批企業上市開始,以創新和技術為利器的新興型企業,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追捧,很多傳統企業望塵莫及。
與嗅覺靈敏的資本對創新型領域產生偏愛的同時,我們看到,中國最高決策層也在尋求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力方面有了明確的思路,一場可以稱之為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革命悄然拉開了序幕,中央把這場革命的主角命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今年9月,在國務院新興戰略性產業座談會上,溫家寶總理提到:“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挑戰,中國完全有能力在若干關系長遠發展的領域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使國民經濟和企業發展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11月的首都科技界大會,溫總理更是明確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市場需求前景,具備資源能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征。而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等七大產業的最終人選,其科學依據有三條:一是產品要穩定并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三是要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
歲末年初,正值各地謀劃2010年發展之時,“新興產業”注定要進入地方政府的視野。而在科技與創新領域具有領先優勢的北京,理應將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新興產業,在這個領域做出大文章。
殺手锏:科技與創新
“我們是做物聯網的”。
“物聯網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北京北科驛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昕已經解釋過無數次了。在劉昕看來,物聯網離我們很近:就是通過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感應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無線網絡實現人和物體的“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的“交流”。這些東西可以是手表、鑰匙,也可以是汽車、樓房,日常生活中的任何物品在劉昕眼里都可以變得“有感覺,有思想。”通過微型感應芯片,人們可以獲取物體的信息、狀態、位置等各種內容,然后通過網絡傳遞這些信息。
劉昕描述的這樣一幅智能圖景,被認為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術浪潮和新經濟引擎!在中國,物聯網作為“十一五”規劃未列的黑馬產業也備受矚目。據業內人士統計,物聯網行業在未來3到5年間市場規模可達3000億元!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這是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而劉昕告訴記者,物聯網的發展對其他產業的帶動效應也是巨大的,比如它還能帶動通信、軟件、計算機、新媒體、新廣告等的發展。
“我們是憑借技術優勢立足市場的。”劉昕的公司成立僅僅4年,卻已經擁有4項專利和十幾個軟件版權,技術出口美國、澳洲,主要進行自動售貨機和室內環境監測。截至到記者采訪,公司人均年產值50萬元,“最大的投入是研發,基本投入是總收入的20%左右。”
與物聯網緣于無線通信新技術產業化不同的是,永港偉方(北京)有限公司立足于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而自立門派,成為環保人造板改性最大的技術服務商和產品提供商。自成立以來的5年時間里,注冊資金從最初的50萬元增加到4160萬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0%,并在中關村建起了1000平米的研發中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研究員郭勵宏認為,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應該重在解決一些機制問題,比如北京可以嘗試籌備針對中小企業的私募股票交易市場和共性技術平臺建設
同樣是憑借技術優勢,永港偉方的銷售額逐年上升,公司董事長雷得定告訴記者,預計2009年公司收入接近9000萬元,公司人均年產值150萬元,人均納稅15萬元!
在垃圾分類回收這條道路上,楊朝暉顯得很有耐心。她的公司——北京綠色領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所做的是垃圾有償回收設備,這是一個新產業,因此,當2008年第一次出現在“北京節能環保展”時,公司的“飲料罐瓶有償回收機”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件新鮮有趣的事情。
在人們認為是公益或貼錢的垃圾分類回收,楊朝暉卻認為是一座“富礦”。“我們鎖定的是與民生相關、微觀環保經濟,追逐的也是長期利益。”在她看來,環保必然是與公益、民生相關的,就像她對記者所說的那樣:只有當合作伙伴能夠賺錢了,自己的事業也才能做大。”由于投資70%-80%都投入到研發中,2007年成立后接近一年半時間,公司幾乎都在虧損,到了2008年末,公司僅有二三十萬的銷售額,可是接近2009歲末,公司的銷售額已近200萬,也從原來的三個創始人發展成為12個人的公司。
“把垃圾當作一個產業,這個產業是能賺錢的。”
三個案例,主要表達了當下中國產業變局時刻,新興產業的三種類型:一是由新技術引發的新產業,如信息產業;二是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使傳統產業進發新的活力和生機,如新材料、新醫藥等;三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環保成為世界共識基礎上產生的對新興產業的需求,如節能環保、新能源等。但是,這三個案例或者說三種探索,都還只是新興產業的過渡形態,最終結果尚未呈現。
過去30年,中國產品能打開國際市場,原因就在價格。問題是,低成本還能維持多久?過去三四年,北京保姆的工資幾乎增加了一倍;這樣的趨勢,本來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但隨著人工成本的上升,我們企業的競爭力如何維持?這就需要創新,生產更高附加值的產品。
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崛起時,一定會伴隨著革命性的技術、產業的出現,比如英國的蒸汽機和紡織業,德國的化學工業,美國的汽車、電子通訊、IT業,這些當時的新興產業改變了經濟格局,從而改變了世界。歷史也同樣表明,在危機中善于抓住機遇的國家,往往會率先復蘇并占據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而下一輪經濟的爆發點和制高點,也一如歷史一樣會在新興產業中產生。當前,全球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前夜。發達國家一面呼吁聯手應對危機,一面悄悄為實現科技突破和培育新興產業而謀篇布局。歷史上,我們曾錯失過科技革命的機遇,這一次再也不能坐失良機,否則今后在新興產業上只能“跑龍套”。
什么是新興產業?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投資北京》對“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這樣一個理解:以創新為發展動力,并在今后幾年對國計民生有著重大影響、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的產業。此類產業具有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創新密集的特點,往往體現在生產率隨著技術創新快速提升,而在產出規模上依然具有規模效益遞增的特性。這類企業越處在創新前沿,就越具有競爭優勢。而搶占新興產業的制高點兩個關鍵詞就是:科技與創新。
選擇:科技立市之路
“聯想生產的一臺電腦等于英特爾的硬件加微軟的軟件。”曾經,柳傳志的這句話代表了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普遍狀態。這些年來,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服務業與高技術產業、不同高技術產業之間的互相分化與融合,催生出新的業態,如數字音視頻、清潔技術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邦研究員郭勵宏認為,北京是最合適發展科技產業的城市之一,它在新興產業方面的潛力并未完全顯現。
數據顯示,從2001年之后,北京的房地產業占GDP比重每年都超過50%。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和新經濟的勃發,很顯然,這種地產依托型經濟不能支撐北京經濟發展之重、之久,北京需要尋求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以獲取城市經濟發展持久的核心力。
“北京在科技、信息、人才方面的獨有優勢,為新興產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環境;這些年,北京的新興產業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科技產業將會在北京的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009年,北京市科協曾經對代表北京乃至中國新興產業發展最高水平的中關村新興產業發展做了一個調研,涉及互聯網信息產業、數字音頻視頻、空間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服務、資源再生利用和高效節能等產業。結果顯示:新興產業以其高知識、高技術密集等特性占據了產業鏈的高端和關鍵環節,并在技術創新、產業業態創新等方面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成為中關村新增長點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
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會長王小蘭告訴記者,從創新研發投入來看,2007年園區新興產業RD支出占園區RD總支出的42.7%。當前,中關村空間信息服務、新能源環保等新興領域已具備較強的研發創新能力,在市場選擇的情況下,北京形成了一批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國內外技術領先、市場領先的產品和企業,在增強園區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成為引領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數據顯示:2007年中關村新興產業企業數達7320家,占園區企業總數的34.8%;總收入達2738.8億元,同比增長21.3%;實現利潤230.2億元,實繳稅費128.9億元。從未來發展趨勢上看,隨著國家節能減排等工程的實施,其巨大需求必將對中關村新能源環保等新興產業產生積極帶動;從長期發展看,新興產業增長的勢頭將會增大,其在園區總收入中的比重也將逐步提升。
以節能環保業為例。王小蘭表示,中關村聚集了我國節能環保、新能源領域科技資源的四分之一,誕生了一大批國內外領先的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產品,如光伏并網技術、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膜生物反應器及透水磚與雨水收集系統等,這些企業還積極參與、引領國家及地方標準體系的建設。清華陽光、神霧熱能、碧水源等一批知名企業以其強大的創新研發實力、卓越的競爭力,成為各自專業領域的龍頭和標桿,引領著各自專業領域的技術和市場發展方向,對我國新興產業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
記者發現,除了得天獨厚的科技和人才優勢,北京還孕育了發展新興產業的巨大市場空間。比如,北京的新能源汽車、水處理產業、可再生能源產業和垃圾處理產業都是在巨大市場需求的刺激下產生并蓬勃發展起來的。
早在去年,北京市就已經開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以北汽福田的新能源制造基地為依托,成立“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福田汽車簽下800輛混合動力客車的大單,讓很多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潛力。
為了發展新能源汽車,北京市相關政府部門未雨綢繆,早在十幾年前,就引進、培育了一批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現在初步形成了一條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目前,北京部分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相關領域正在緊迫全球先進水平,甚至有的領域還走在前列;另一方面,北京汽車的自主品牌開始出現從做量到做精的轉型,而且陣容還在壯大。比如前不久北京現代就將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定位為出租車市場。這些跡象都表明,中國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之一。
北京缺水。因此,在北京水產業的發展中,節水保水的特征尤為明顯:圍繞北京人均水量僅為世界三分之一,一些企業很早就在如何提高北京地下水、節水保水上下功夫。碧水源最早就是在北京污水處理與資源化開始研發的,現在不僅是中國污水資源化的開拓者和領先者,其膜生物反應器(MBR)成套設備制造和技術研發能力處于國內第一、世界前三的水平,在與西門子、GE等巨頭的交鋒中屢屢獲勝,其污水處理項目已經走出北京,走向全國。
垃圾處理也是如此。當北京垃圾處理還處于政府投入行為時,一些企業就瞄準了垃圾產業化這個大市場,且不說圍繞垃圾堆肥、發電等大項目的研發,僅是垃圾分類回收產業的隊伍就越來越龐大,有些技術出現甚至先于政策、法律的制定。楊朝輝就提到過:她發現自己所從事的資源再回收要挑戰很多東西:比如垃圾分類收再利用相關法律細則不全而,自己公司遇到的很多問題無法尋求法律支持;再如產業配套少,不過她表示,這是由市場主導的新興企業發展中都要碰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國際上都很成熟。”
“北京的節水保水、垃圾處理都是一個大產業,這個大產業背后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記者發現,當全國開始興起新興產業發展熱潮時,北京的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回收等資源再生產業已經從幼小走向成熟。而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以及資源再生技術的日益成熟,這些產業將不再是“北京”這個區域性產業的概念,而是作為全國資源再生發展的風向標,引導產業朝向規范、健康、強大的方向發展。
建言:應予新興企業更多扶持和關注
和楊朝暉一樣,周錦志創業的頭一年半也一直在賠本,但他咬著牙挺過來了。
2008年7月,北京卡萊特科技有限公司第二代LED顯示和控制系統產品橫空出世,直接效益非常可觀,公司收入成倍增長。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和周錦志一樣從事新興產業的公司都有這個特征:企業財富積累速度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速度,因此對資金的需求較傳統產業顯得更為迫切。
記者跟蹤過的幾個企業樣本很有說服力:一家上海做氫能源的公司去年銷售收入不到500萬,今年獲得風險投資近億,企業立即呈乘法式增長,上海市政府有意讓該企業明年上市;再如去年遷出北京(因成本高)的兩家企業:一家遷到重慶后很快獲得IFC的扶持資金500萬美金,今年獲得了幾何倍數增長;另一家到了江蘇,當地一家民營企業注資后,今年銷售額超過1300萬美金(去年僅300多萬),此類企業的成長空間和成長速度與傳統產業是不一樣的。
令人不解的是,不僅周錦志一直沒有申請專利,很多同類公司均處于Knowhow狀態。Knowhow是記者在對海淀、昌平科技型小企業調查時聽到最多的詞,這是指他們的專利處于未公開狀態。原因很多,主要癥結還在于沒有足夠資金,無法達到規模效應,害怕申請專利過程中泄密,商機為競爭對手所得。
郭勵宏告訴記者,早在2006年,北京民協就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中關村新興企業融資是一大難,由于缺錢,專利就保護不好,山寨盛行,企業都長不大。
VCD首創者萬燕的遭遇就很令人扼腕嘆哀:當年萬燕首先研發出了VCD,由于沒有及時做專利保護,最后被模仿者跟風超越,在惡性競爭中萬燕悲壯地倒下。有風險投資人士告訴記者,如果萬燕在硅谷,一定會做得很大很有錢,因為硅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小企業融資模式,從企業初創期就給這類企業很多資金扶持。
郭勵宏認為,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應該重在解決一些機制問題,比如北京可以嘗試籌備針對中小企業的私募股票交易市場和共性技術平臺建設。
籌備私募股票交易中心。記者看到過一個調查:中關村民營高科技企業有83.6%都有過民間融資行為。在銀行貸款和從證券市場融資短期內都不可能成為小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渠道情況下,北京的高科技企業需要私募股票市場。
關于這一點,王小蘭深有體會:在海淀園管理委員會的指導和支持下,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牽頭相關機構圍繞北京區域性私募股票市場展開了初步研究。研究發現,一方面北京,尤其是在中關村不乏技術領先、商業模式創新的高科技中小企業,但在企業初創階段和創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資金短缺已經成為他們的主要發展瓶頸;另一方面北京經濟的持久蓬勃發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不斷建設等,都需要調動更多的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的活躍。因此建立以高科技中小企業為主要對象、間接支持天使資本和風險資本發展的北京區域私募股票市場是一件迫在眉睫且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舉措。
王小蘭認為,這個市場將通過建立一個合法的、低門檻的私募平臺,為北京市尤其是中關村地區的具備一定發展潛力的高科技中小企業提供一個更便捷、更低成本的融資平臺,促成更多優秀企業的集聚和快速成長。同時,鑒于市場具有的較高流動性特征給資本帶來的預期退出路徑,將吸引更多天使資本、風險資本等匯聚到中關村,并參與到各個成長階段的企業中去,產生資本聚集效應,進而帶動人才和技術的聚集,形成良性循環。
“北京的高科技企業可以500萬為發行門檻,這樣很多企業都能參與其中。”郭勵宏補充道。
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將使科技型小企業節省很多成本。記者了解到,同行業企業之間會有類似的技術,由于這些技術研發資金需求大,各個企業都投入研究,不僅資源浪費巨大,而且精力分散,如果有共性技術平臺,不僅能大大促進產業發展,還能使大多數中小企業節省大筆研發資金,節省了他們的成本。
這一點,20世紀70年代的臺灣做得很好。當年臺灣向知識經濟轉型,由工業研究院發起研究IT產業的共性技術。以晶圓為例,政府出面拉低端企業入股,臺基電就是這樣產生的。工業研究院以技術入股,飛利浦以現金入股,各占15%,共同進行技術研發。民營企業要使用工業研究院的技術,可以出資入股或者購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臺灣IT產業發展健步如飛。
被認為亞洲最成功的工業園——新竹科學園的崛起更多在于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的基礎上,對民營經濟的激活和主導。它不僅成功地將臺灣地區推向信息產業全球第三、半導體產業全球第四的地位,而且臺灣當今10大企業當中有7家來自新竹,成為全球唯一成功翻版硅谷的科學園。
按照硅谷模式發展起來的臺灣新竹科技工業園區,從硅谷學到和得到了不少經驗:首先是吸引人才,為此當局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大批移居美國的臺灣工程師回國創業,這些做法相當成功。到1998年,新竹有40%的公司是由從美國回來的科技人員開辦的。在此基礎上,新竹又結合自己資源匱乏、科技基礎薄弱、資金不足,自主開發能力不足、必須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發展本島經濟等實際情況,做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即引進——消化——出口的發展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九十年代前后,當園區基礎設施初具規模之時,大量民間資本開始介入,研發與生產開始平分秋色,園區內已成熟的技術與資金也開始輸出國外,進行各種跨國聯盟合作。與此同時,臺灣當局也將高科技產業發展戰略轉向倡導研發設計類產業的發展,力圖通過南北兩個核心園區的建設,使臺灣成為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科技島。
北京在科技、人才、信息、市場方面的優勢遠非臺灣所能比擬,我們有理由走得更好、更遠。是到我們在調整經濟機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下大決心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