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調2010年經濟工作主旋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諸多重要舉措,其中之一是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縣域經濟。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
著名財經評論人葉檀認為,中央寄望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擴大內需市場是一條穩妥出路。未來能在廣大的城鎮發展空間內打開有效物流與零售鏈條的企業將有極大發展空間,擴消費的主戰場在城市化過程中興起的中小城鎮。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則是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與有效消費群體的正確選擇。
葉檀認為,短期刺激不可能有長期療效,甚至還會產生嚴重負作用。而如果小城鎮能夠發展,市場消費增長點就在小城鎮,通過城市化進程,爭取花十年時間中國城市化率從目前的46%左右上升到60%。中國消費能否拓展,取決于兩點,一是城市化進程是否順利,二是在城市化進程中能否培育出有效消費群體。
紀明資本主管合伙人秦邦云表示,中小城市發展機會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城市的生活與商務成本過高;二是大城市公共服務能力陷入瓶頸,過于擁擠的交通就是例證。中小城市較低的生活成本和較好的生活環境能吸引許多人才和企業落戶。中小城市的崛起將帶來產業格局、企業營銷策略甚至是投資策略的重大改變,聰明的實業家和投資家,該關注這種變革。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紀韶認為,城鎮化非常適合中國國情和現實需要,富有遠見。但她同時強調,城鎮化需要載體,需要產業結構調整與之配套。只有產業結構的調整與之呼應,轉移的勞力在城鎮能獲得穩定就業與收入,才能定居并安居樂業。中國的城鎮化過程必然伴隨產業結構因時應需的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的這個大命題將伴隨中國城鎮化過程始終。但這道大題的破解可能需數十年時間。國外用130年完成了城鎮化過程。中國的城鎮化也要在相應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的過程中漸次實現。
在她看來,城鎮化的中國模式有待在實踐中漸次成型。但首先要做的是兩件事:一是實現同等待遇,只有完成城鎮化的農村勞動力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才能吸引他們離開故土,沒有相應待遇匹配的城鎮化對他們缺乏足夠吸引力,最終會故土難離。城鎮化首先是人的權利的城鎮化。二是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到位,城鎮化才有源頭活水,落地生根。這些特征和內在要求決定了中國的城鎮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紀韶認為,城鎮化過程中作為實體經濟載體的鄉鎮企業需要新的整合與成長。目前鄉鎮企業遍地開花的發展模式無法長大。鄉鎮企業在完成內部經濟的同時,要整合達到外部經濟效應,同時,政府要改善鄉鎮企業發展的外部條件和環境,包括金融環境的支持,資本市場伸出橄欖枝,新開的創業板也要向發展優良的鄉鎮企業敞開懷抱。鄉鎮企業的生長壯大,伴隨中國城鎮化過程由點連線進而連片成面的過程。只有星羅棋布的有機經濟體的不斷成長,才能帶來中國城鎮化生生不息的成長。
紀韶特別強調成功的城鎮化離不開有生機和活力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紀韶通過一手調研發現,在北京周邊高速公路近旁,通過十數年積累和發展,已形成眾多星羅棋布,連點成線聚集成片的鄉鎮企業群。她認為,通過依托內在經濟規律的耦合效應和市場化因素集聚而成的企業群落,成為中國城鎮化現實路徑的選擇與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