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區在推動生態建設的基礎上,駕馭新能源快車,大力發展低碳能源產業,形成了以北京綠能產業基地為代表的綠色產業發展格局。
平谷是首都的生態涵養發展區,素有京東綠谷的美譽,多年來一直堅持“生態立區”理念。2009年3月,平谷區正式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區的系統工程,提出舉全區之力,力爭用3~5年時間完成創建國家生態區的目標,用良好的生態資源聚攏綠色產業,實現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北京市綠色能源產業基地的建設,將加快這一進程,為平谷發展綠色經濟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生態建設規劃先行
平谷區位于北京市東北部,是京津走廊上的重要節點。這里青山聳翠,水系獨立,空氣清新,森林覆蓋率為67.5%,居全市首位,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在北京市2007年度生態質量氣象總評中,平谷生態質量氣象評價位居全市第一,其中濕潤指數、水體密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土壤侵蝕指數和災害指數等五種單項指標和生態質量指標均列第一。
隨著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生態環境質量日益成為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2009年,平谷區委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依據國家相關規劃及相關文件編制了《北京市平谷區生態區建設總體規劃》。把生態建設提到規劃的高度,這在京郊乃至全國都是創新,表明了平谷不遺余力推動生態建設的信心與決心。
其實早在2006年11月,平谷區就在全市率先實施對各類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制度,即任何建設項目如達不到環保要求,將被“一票否決”。實施“環境準入”制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挑戰性,平谷區通過加強環境保護,保持生態優勢,引導投資方向,規范項目建設,總體效果越來越突出。同年底,平谷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生態立區”的理念,堅持把生態建設作為立區之本,作為維護群眾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民心工程,為編制生態規劃奠定了堅實基礎。
平谷區的發展定位是“京東發展門戶、精細果蔬基地、清潔制造中心、山水宜居新城、生態體閑綠谷”,這些方面究其一點,無不與生態環境建設密切關聯??梢?,編制生態規劃,就是立足平谷區情,通過生態建設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布局,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區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平谷區于2009年3月27日正式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區的系統工程,提出舉全區之力,力爭用3~5年時間完成創建國家生態區的目標。目前全國只有2個國家生態區,平谷決心填補北方地區的空白。8月20日,平谷區順利通過了北京市愛衛會專家組的考核驗收,十大類62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衛生區的驗收標準,平谷區正式成為北京市衛生區,為創建國家生態區邁出了扎實的第一步。
發展經濟綠色當先
平谷區在推動生態建設的基礎上,駕馭新能源快車,大力發展低碳能源產業,著力引進環境友好型的清潔能源項目,形成了以北京綠能產業基地為代表的綠色產業發展格局。
太陽能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重視,近年來光伏產業發展十分迅猛。2009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北京市綠色能源產業基地正式落戶平谷馬坊工業園區。綠能產業基地的定位是引進發展LED和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和節能環保項目,標志著全市新能源產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承載地,邁上了新臺階。
北京綠能產業基地首期規劃面積133公頃,預計5年內吸引不低于30家從事綠色能源產業研發、制造的龍頭企業進駐,力爭2015年產值達到200億元。
今年4月17日,北京中錦陽150MW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成為北京綠能產業基地第一個開工項目。該項目總投資9.5億元,規劃占地200畝。令人驚嘆的是,10月29日,該項目一期50兆瓦工程正式投產,實現了年內談判、年內簽約、年內建設、年內投產的業內奇跡。與此同時,國內最大的0.33MW非晶硅薄膜光伏屋頂太陽能電站建成發電,年可發電43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38噸。該項目2010年全部建成達產后年產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150MW,相當于一座30萬人口城市的一年用電量,可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2億元,并實現生產成本全球最低(低于1美元/瓦),帶動物流、包裝、金融服務等行業的發展。
馬坊工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周武光介紹說,未來馬坊開發區將致力于構建“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綠色產業格局,大力發展物流、電子、現代制造等產業,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項目不論效益如何一律拒之門外。目前,馬坊開發區已有生物質發電、半導體產業園、綠能高端設備研發制造項目、超濾膜組件、膜生物反應器等一批重大綠色環保項目落戶,投資總額超過2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馬坊物流園區的北京平谷國際陸港目前已進入最后的調試階段,北京海關、國檢部門已全部到位,不日將正式通關,馬坊將成為聯通京津、輻射環渤海地區的重要物流節點,將為平谷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開辟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