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廉世廣作為本地基層作者,先后當過教師、縣委秘書、縣委辦公室主任,現在縣政協任職。數十年繁重的事務性工作,依然沒有放棄業余文學創作,并有著良好的基礎和良好的勢頭。因此,我們放下案頭編務工作,走到基層召開作品研討會,既是對基層作者創作起到鼓勵作用,也是我們刊物扶持本地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王遠賀(哈爾濱文藝雜志社《小說林》、《詩林》總編)
首先感謝廉世廣,如果沒有他這些成功作品,《小說林》也不能在通河開作品研討會。我們應該開門辦雜志,讓八面風吹進來,讓上下互動起來,形成共識、交流,才能對文學事業有所推動。對世廣的創作,簡單談幾點想法。
1、堅守陣地,堅守崇高。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當下文學,尤其做純文學,發不了多少,又掙不了多少稿費,還堅守著,默默地寫鄉情小說,里面還堅守著崇高思想、淳樸的情懷,很不容易,體現了世廣的情懷。這是成就一個高尚人格的價值所在。
2、一個文學愛好者或者一個文學家,應該是時代的先鋒,又堅守道德底線。不管人們怎么想,社會出現什么樣潮流,作家的這種社會的良心,這個底線是不應喪失的。感覺世廣作品所體現的意義,就是要體現社會的道德,社會的良心。
3、可以說世廣情志高潔、淡泊明志。縣委辦主任是重要崗位。在這個崗位上,很可能晉升副縣級。但是他主動放棄了這一塊,這符合他一貫的追求。就是要在文學事業上有所追求,奉獻于人民,奉獻于時代
4、世廣的作品字字、句句都在情理,透出一種淡淡的憂傷。他是在用生活的經驗,生活的積累,真情實感來寫作品。世廣作品的藝術性,是多方面的,我突出的感受就是語言精當,詩意盎然。語言的概括力非常強,其中美妙的詩意語言,農村的鄉土氣息非常經典,可以用淡淡的憂傷來形容,有些文章基本就是散文詩,有幾篇作品和屠格涅夫的散文詩,大致都是相同的。
在此也提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一是提升對社會對民族進步、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沒有這樣的志向,沒有這樣的抱負,要想寫出有震撼力的傳世之作是不太可能的。二是要努力使自己成為思想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古今中外,不朽和傳世之作的作者,幾乎全是大哲學家、思想家。如果沒有大哲學家、大思想家這樣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透視和高遠展望,絕不可能讓作品有巨大的升華。三是金子可能永遠被埋沒,被埋沒就不是金子。我們還應擴大交流,多參與社會活動,還要多走出去。條條大路通羅馬,關鍵是走出去。
黃仕萍(通河縣政協主席):
很高興在這里召開世廣作品研討會,對世廣、對通河是個指導、幫助,更主要的是助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開悟了人們的心靈,推進社會的進步,我覺得貢獻在這里。特別是現在特定的社會環境,現在社會發展了,媒體多了,傳播的渠道廣了,方式不一樣了,比如電視、電腦、手機等等。那么這種文字的東西要怎么樣為社會服務?作為我們,無論是從事文學工作,還是行政工作,有的是間接服務于人民,有的是直接服務于人民,有的健腦,有的健身,有的是意識,有的是物質,不管從哪個方面,都能解決大的問題,解決社會發展問題,所以我們要以這次會議為動力,好好研究我們的創作,研究我們的工作。
廉世廣(作者):
我的創作首先從愛好開始,初中時開始寫東西,1980年上高中,第一篇作品是我上高二時,當時中學生雜志社搞一個征文叫《80年代的中學生》,我寫了篇習作獲得三等獎,然后在雜志上發表了,后來收入集子,這是發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作文,嚴格上說算不上文學作品。后來上大學之后,經常寫,寫完就往外郵,大多數都沒影兒了。偶爾也發幾篇,像張家口有家《長城文藝》,在那上發表過小說《童年》。1984年在《中國青年報》上發的一篇小說,寄去時是3000字,發出來是1000多字,算正式發表過的。1987年畢業之后,在通河一中當語文教師。1989年,在《北方文學》上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1989年年底,《章回小說》雙月刊第6期發了一個中篇,1992年在《小說林》發第一篇作品《相思河畔》,編輯是陳明老師。1993年《小說林》在一面坡開筆會,通知我參加,那時開始參加一些文學活動。在《小說林》發表小說之后,開始參加市文聯、作家協會搞的一些活動,認識很多老師、作家朋友,對我創作有一個非常大的指導。到目前為止,在省內《小說林》、《北方文學》、《章回小說》、《北大荒文學》、《青年文學家》、《歲月》等刊物上發了一些作品,也在省外《中國校園文學》、《中國鐵路文藝》、《芒種》、《黃河文學》、《飛天》、《星火》、《青春》、《佛山文藝》等刊物上發了一些東西。大家認為我需要的是沖刺,不僅僅是發表的問題,感覺處在一個關節點上,突破很困難。這次研討會非常及時,大家能給我指點迷津,怎樣能使我提高進步,這是最重要的。
張景超(黑龍江大學教授):
廉世廣真正地從自我真實的體驗出發,寫自己被感動的東西,也能夠感動別人,廉世廣的創作可以說是洗盡了鉛華,他寫得特別樸實,也寫得特別真,他被自己所寫的對象所感動,同時他也感動著別人,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露天電影》、《若水》,里面的人物都是我能見得到的,他們的質樸,他們的善良,還有他們的勤儉的命運是可歌可泣的。
我相信廉世廣的寫作都是他青少年時代記憶的追蹤,那里面的人和事都曾經透過他的體溫,因此他寫得十分感人,真正的藝術是以情動人,現在的許多先鋒小說引不起你情緒的激動,而是讓你猜謎,他們到底寫了什么,其實說到底他自己也不懂。廉世廣的小說跟80年代的小說接通了,廉世廣的小說也許進入不了前衛批評家的視野,其實進不了前衛批評家也不是一種恥辱。1997年,在哈爾濱召開一個全國短篇小說討論會,阿成的小說也進入不了全國前衛批評家的視野,到會的全國的批評家許多人都認可,阿成的小說寫的確實好,里面有許多文化的蘊涵。無論你生活在任何一個時代,作家也好,藝術家也好,不為時代所左右,我堅持我自己的這種寫作,但是我并不排斥別人對你的幫助、指點、提攜。你不要盲目追趕時代的泡沫文化,但是我相信廉世廣的寫作能堅持住時間的剖析,只要他堅持下去,像他這種原生態的,我管他叫原生寫作,這種自然的寫作,肯定能成氣候。
廉世廣寫的東西并不落后,起碼在我看來不落后,我覺得我這個人還是挺前衛的,像廉世廣的寫作只要堅持下去肯定會有較大的知名度,其次廉世廣能排除任何單一觀念的束縛,以復雜的眼光來看世界。簡單化地看人和歷史,看社會,這一直是21世紀的弊病。我說的不僅僅是“左”傾時代,毛主席統治的時代,也包括打倒四人幫之后直到今天一些人的思想狀況。在過去一個時代作家是“左”傾意識形態,太左了,高度簡化人,剪裁歷史,在這種背景下,廉世廣的小說有一種幸運,一種超越。幸運是什么?很少受“左”傾意識形態影響,超越是什么?并不隨波逐流的現代觀念。像他這樣讀過大學,在那樣的亞文化圈里,他應該受到很多儒染,但是他很純凈,他能堅持自我,這點就是一種超越,很不容易。因而他的小說更接近生活的原生像,廉世廣的寫作很傳統,不能說是很現代,他是把傳統的東西和現代的東西很巧妙的揉合在一起。一個作家自我創作生成的這種文化非常重要,必須是本體生成的,他的小說寫作里有一種復雜的情味,有時你很難作出褒貶、取舍。像他的小說《若水》的男主角,無意識地對過去愛情的一種尋找,然而又對勞燕分飛的現實,無奈的追尋,幾分安靜,也有幾分躁動。有人說他這個人很淡定,他的作品里有淡定,但我感覺還不能完全說他淡定,沒有追求的東西,很難牽引讀者,那里有幾分甜蜜,又有幾分惆悵,淡淡的憂傷。他保持著對人生理想的追求。
廉世廣的小說讓我們重新體驗了久違的感動,他的小說里充滿著溫情,那就是面對普通生命的濃厚關懷和熱愛,無論是《老井》、《燕子》、《露天電影》,包括在車上看的《池老師的春天》,那里面的女性很復雜,是美好的女性,但生活讓她們妥協了,把她們扭曲了。這里面的人物都是無比善良的、可愛的,他們來到世界上好像是無聲無息的給你帶來安寧和方便。《露天電影》里的主人公第一次看見了有一個年輕的小媳婦兒,偷馬料,甚至要解開自己的衣襟,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給他,這里的主人公叫李青山,羞愧難當不說,馬上把她攆走了,還讓她把馬料帶走,太善良了。
廉世廣不想在小說里張揚什么,他就是一種自然的寫作,只不過是追憶接觸過的好人,想給他們留下一點痕跡。然而作品讀了之后,讓人久久不能忘記,他能讓你懷念這個世界。
廉世廣的小說不僅僅表現對善良靈魂的一種關注,另一個關注直接面對著拜金主義和物質至上,集中表現在《踩生》里,主人公改變命運重生的機會從天而降,然而一個新生代的女孩把他當成人生的楷模。
建議:一是再厚重些,貼近你的生活寫東西,被你的血和肉、你的情感浸泡透了的東西,這些東西信手拈來,不怎么營造,也寫得鮮活。
姜勝群(《小說林》編輯):
世廣進行了大量的小小說創作,而且在哈爾濱甚至省內也有一定影響。他的小小說有幾個特點:
1、他的小小說有一定的思想性,比如他的《不該爬樹》,寫了一個老局長,這個局長不是很家長式的,還很平易近人。在搞郊游活動時,能跟群眾打成一片。郊外有果實,爬上樹幫大伙兒摘。但不小心掉下來,把身體摔壞了,不得不提前退下來了,還殘疾了。只剩下老伴兒推著他。碰巧又看到機關同志郊游,這時前呼后擁的是那個新局長了,對他完全是冷淡了。這個短短的1000多字小小說,能寫出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寫出了一定的主題,有一定社會意義。
《換心》寫社會底層擺小攤賣水果,他有心臟病,先天性的,這個病得換心。但是作為社會底層來說,沒錢啊,那是巨額開支!因此他每天賣水果,掙錢來治病,可想而知,靠賣水果是遙遙無期的。但他服務好,心地非常善良,雖然生活在底層,靠擺小攤來維持生活,決不坑蒙拐騙,用微笑的服務換取勞動的果實。大伙兒都上他這里買東西。他在醫院旁邊賣水果,醫院搞科研需要一個手術,醫院說可以免費給你做手術,要填份協議,因為是大手術,有風險,他也同意了。沒想到手術非常成功,對醫院來說是第一例,需要進行長期的科學觀察和跟蹤。醫院說以后不用那么辛苦了,我們每年給你一定的補助,我們要觀察你,保證你的基本生活,這樣他就不愁吃,不愁穿了。還成了名人,報社、電視臺經常采訪他,報道他,第一例換心人,成了新聞人物了。如果一般寫,就寫成簡單的好人好事了,但是世廣沒有這么寫,他寫的這個換心人田某自殺了。為什么呢?不愁吃,不愁穿,大家不解。他說我非常想賣水果,最后就這么一句話。我覺得這篇小說寫社會最底層人對生活的看法,對生活的追求,熱愛勞動,要用勞動改變自己的生活。但現在勞動沒有了,一切都變了,他覺得追求也沒有了,生活的意義也淡漠了,甚至絕望了。底層自殺一般都是生活所迫,生存不下去了。而換心的主人公恰恰不是生活所迫,而是對人生的一種失望,我覺得更有社會意義。小小說能把握在這個程度上很不容易的。在1500字內展示更深刻的東西對小小說來說是一個難度。有人說小小說是一種機敏,一種機智,對閃電能一下抓住的本領,我覺得世廣有這種本領。
2、語言樸實、清秀,沒有那么多的渲染,是散文的語言,具有散文的特點,有幽默的成分。這樣的小小說耐讀,有賞心悅目的感覺。
希望能夠在主題挖掘上再深刻一點,如何在小小說有限的字數內,表現更深刻的意義。更深刻的的挖掘,是站在雞蛋一邊,還是大墻一邊。雞蛋是弱勢群體,權勢者是墻。良心上應該站在弱勢群體這邊,反映他們的追求,他們的渴望,這是文學的根本出路。
何凱旋(《小說林》主編):
世廣小說不是對社會義憤的表達,只是更多地抒發了作者的情緒,世廣的小說具有較強的藝術性,是一種藝術的享受,給我們的印象也越來越深刻,這與世道、人心越來越不可收拾的局面有關系。他的小說就能帶給我們這種美感和享受。就世廣發表在《小說林》的《池老師的春天》說,是世廣所有的小說中最好的,是世廣小說技法集大成的一篇。情緒化的小說,看的是一個過程。這篇小說你要說有多少故事,就這么一個貌似素常的情事,就這么一個池老師對春天的希望,這么一個美好春天里變得迷惘的過程。它的特點在哪兒呢?在于這個男老師的心理變化。剛才,張教授說世廣的小說是復雜的,但世廣的小說本身作為故事又是簡單的。簡單和復雜之間看似矛盾,那么它的特點是什么呢?就是人物心理活動的豐富性。世廣的小說,說實話,充滿著技巧,我看它這個變化真是大的架構,我們所有的預測和結果發生了一種變化,而這種變化首先來說,來的毫無痕跡,走向那么合理,而這個東西真的不是編造的。你想想我們的生活是不是這樣的,我們的生活往往存在著無常和變化,如果我們每天肯定是毫無例外地上班、回家,非常機械的,沒有一點細微的變化,每天都重復一條路線,而在這路線相同的過程中,他每天心里的微動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抓住他心理的微動,細節發生的變化,因為豐富的心理變化往往是由最細節的變化引起的。世廣的小說都是這樣的細節構成的。
世廣的小說還有它獨有的細膩,首先,說到這個小城,這個小城很寂寞,學校很簡陋,住的地方更簡陋。說實話,我在看的時候就在想,將怎樣來布置這個故事,通篇都在表現著淡淡的愁緒,怎么表現?如果兩個人拉開就嘮,抬手就打,俗氣!那怎么辦?用含蓄表述,世廣表述得非常合理。
另外還有它的豐富性,開頭是這樣說的,每當池老師穿上裙子的時候,校園里的春天就來了,而這個恰恰是小林老師在批作業的時候發現一個有黃眼珠子的小孩子寫在作文里的一句話。而這個春天和這個裙子的表現以及黃眼珠子這個男孩,在這里寥寥地出現了幾筆,是畫龍點睛的幾筆,一下子支出了很多的空間。當校長的信被公開了以后,裙子作用就發生了變化,男生黃眼珠子只是知道,當池老師穿上裙子的時候,校園的春天就來了,而學教馬列的校長知道裙子作用卻深刻多了,這說明他們之間另外被遮蔽的東西,實際上池老師和這個校長以及前任校長都有這個肉體上的交易。那么這個時候你想想它撥開了什么?它再沒交代留下來的余味,即一個孩子會因此而成熟,他也會知道教馬列的校長深刻多的含義是什么?突然他發現池老師還跟這些校長有這樣的交易,他意味著這個孩子會成熟,孩子的春天變得很泥濘了,它起的作用就是使一個孩子的純真開始變得庸俗了。
剛才世廣說在尋求變化,我要說的是以不變應萬變。我說的不變是什么?這些小說寫的越來越好,你有一種最本質的東西,人們越來越缺少的東西,可在你的心中一直是不可更改的,就是你這種情懷。這種善意,比如說池老師你給了很大的善意在里面,你的善意起了作用,池老師從她的表現還是非常之好的,沒有錯的,池老師的行為只不過是校長那個信給揭穿,人們知道她為了把丈夫調來所作所為。通篇除了這點之外,池老師都是非常朦朧的含蓄的美,它給予了我們一個尺度,給了小林一個尺度,小林作為一個俗常人的尺度,你難道不能說池老師的春天被升華了嗎?我不知道是否是作者有意為之的,但我認為非常之好,對池老師本身來說小林的理解是個庸俗的理解,我讀完之后,認為她確實是被殘害不得已而為之。再說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被權力夾裹著,欺凌著,但是被夾裹欺凌后,她和前面的小林老師還能保持依然生動關系,為了她的丈夫的損害,絲毫也看不出來這種被損害痕跡,所以說小說這種余味很重要,怎么叫小說藝術,怎么給你留下一個可解讀的空間,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高超的藝術境界。她的生命力就是靠這種豐富的、這種多重解釋的話題,讓人們猜測讓人們永遠在念叨。世廣你不需要更改,你需要多寫,你還能不能寫出這樣的或者超過這樣的,你所有的敘述技巧依然要保持,
潘紅麗(《詩林》主編):
廉世廣小說《池老師的春天》,想表達的是在美好的條件下,人性的復雜性,對生活的無奈,最后所要了解的是人性的一個小小悲劇,悲劇的結尾。這種哀傷在通篇小說里都是有的。廉世廣在語言文字上下的功夫真是無可挑剔,我比較喜歡。因為我對遲子建小說也比較喜歡,我覺得廉世廣小說和遲子建小說比在某種程度上小一些,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他挺能觸動我,每個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而且他比較接近生活,就在我們中間,跟你心靈非常近,讓你感動,現在的文學作品讓你感動的不夠。
世廣說文學是我生命的全部,這句話讓我非常感動,我編了20年詩歌,從來沒聽別的人說文學是我生命的全部,廉世廣能說這句話,可見文學在他心里力量有多大。他的小說再深刻些,再沉重些,思想性就不太一樣。我覺得廉世廣小說如果拍成電影會是很好的作品,要保證自己的風格。
梁帥(青年作家):
看了世廣的小說后,整體上感覺廉老師的小說寫得很規矩,很工整,給我的感覺很干凈利落,而且他的開頭結尾這些技術都很成熟,他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作者,讀者閱讀之后還能反復地回味一下,咀嚼一下,也能得到一兩條樸素的道理。這一點,我感覺像美國作家歐亨利。有幾篇作品基本來自于他的鄉村經驗,鄉村情懷,這個是一個作家天生占有的資源。寫鄉村風景、風俗,也寫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物。這幾篇印象比較深,因為它的干凈,還有大家說的那種淡淡的愁緒。
他的語言有一種親和力,這種親和力類似于講閑話,一種特別熨貼的語言,廉老師的語言類似于這種感覺,一下子就能把讀者的閱讀愿望勾起來,然后你會順著他給你設計的篇章把故事看完。所以,我說他很工整,謀篇布局都很規矩,這是一個訓練有素的作家。廉老師嚴格上說不是現實主義作家,你要完全按照現實主義去規范,文章就會很僵硬,沒有可讀性,所以我覺得看他的小說,就是看一種有廉世廣的“風景”。
廉世廣(作者):我知道自己的差距有多大,相對于比較成功的作者來說要有很大距離的路要走,既然大家給我這么多鼓勵,我不會放棄。應該有新的突破。有各位老師的關注、提攜,我會繼續往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