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把松露與松茸搞混,不是因為它們長得像,它們根本不像;更不是因為它們同屬菌類,它們同科卻食法不同;唯一的原因可能是,它們一樣的稀缺,一樣的昂貴,一樣的美味。于是,容易把松露和松茸搞混的人,唯一不會弄錯的,就是一樣舍得花錢,為求一享口福。
秋日味覺王
和風氣爽的秋日,最是松茸新嫩清鮮之時。這時的松茸菇體肥大,肉質細嫩,香味濃郁,別具風味,既給人味覺上的享受,又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讓舍得為它擲金的老饕,迫不及待地要追尋它帶來的視覺、嗅覺、味覺上的頂級享受。日本人稱之為“秋天味覺王”,可見其珍貴和味美。舍得,是有理由的。
蔡瀾提到“土瓶蒸”的時候說:“松茸有四寸長,半寸粗大,形狀極似成人普通大小的那話兒。一根價售四五百港幣……”可見,擲金的首要理由,就是其營養(yǎng)及藥用價值。
日本人很注重養(yǎng)生,他們看上的食材,必是以實際功效打動了他們,以至心甘情愿拿重金搶購,把松茸的價格炒得一高再高。
而不能養(yǎng)殖、管制采摘,使其供貨量一減再減,終于達到了“物以稀為貴”的境界。松茸需要在不受空氣污染的幽谷中生長,在日本已經(jīng)越來越少,土瓶蒸中的松茸也越切越薄,像迪斯尼片里的窮老鼠吃芝士,切成透明的一片。
盡管中國人一貫保持著好東西盡著別人用的優(yōu)良品德,但隨著消費理念和經(jīng)濟能力的改變和提高,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關注松茸,愿意購買松茸,懂得食用松茸。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舍得將松茸留給我們自己。
松茸日式吃法
好東西,其實不用什么復雜的修飾,它已經(jīng)可以發(fā)光發(fā)亮了。就像松茸,本身的鮮香已經(jīng)足以打動人心與味蕾,只需要簡單的料理方法,就可以為它錦上添花。相反,復雜的烹飪只能給它畫蛇添足。筷子下觸到的,是快樂的味道。松茸,是可以這樣吃的:
土瓶蒸
所謂土瓶,是一個狀似小茶贏的古樸陶器。壺里擺了魚片、蝦、白果、雞肉及日本香菜,把整個壺拿去蒸,熬出清湯來的煮法叫“土瓶蒸”。壺上放個小茶杯蓋著,杯底放一片青檸。主要是喝它的湯,先將小茶杯拿起,掀蓋放入青檸片,千萬不要將檸片擠出汁來,然后把湯倒入茶杯細口品嘗,清香鮮甜無比。
松茸飯
同樣是日式的做法,可以把松茸切片鋪在上面,也可以與生米混合蒸熟。
而調(diào)味也有兩種方法,可以什么調(diào)料都不放,只是讓松茸的鮮香滲入飯中,讓米粒粒含香。另一種則是,加昆布(海帶)、清酒、味淋、醬油,混合拌勻,再上鍋蒸,可以不配任何佐餐小菜,入口味道已經(jīng)豐富之極。
素湯松茸
起源自寺院齋菜,用剛要發(fā)芽的黃豆,加人口蘑,放入山中取回的泉水,煮開,等豆芽及口蘑的清香完全滲入水中后,素湯就制成了。用此素湯清燉新鮮的松茸,只是聞一下,就香氣撲鼻,提神養(yǎng)氣了。
松茸刺身
新鮮采摘的松茸,從云南空運至北京,任何做法都辜負了這份誠意。干脆拿來切片,整齊碼放在從冰箱中冷卻過的青石板上,以保證其清爽溫度,吃的時候可以蘸上山葵醬油汁,即使就那么凈身入口,也不會寡然無味,因為有的是野性的清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