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對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基于WEB2.0技術、虛擬參考技術、3G技術、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能突破時空地域等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信息的需求,更好的提高大學生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但需要注意與傳統信息素質教育、道德信息教育等的結合,注重多個部門的協作與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 大學生 信息素質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0036938(2010)02-100-03
Research on Inform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ng Chaohua Tang Xiuhua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00)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great demand for the inform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promoted. The inform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upon the WEB2.0 Technology,Virtual Reference Technology,3G Technology and Cloud Computing, can break through the constrains of space and time to meet the informational demands of students to the maximum extent, as well as improve their capacities of obtain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Bu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departments and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es.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college students;informational quality
CLC number:G252 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36938(2010)02-100-03
信息革命強烈沖擊著21世紀的高等教育,計算機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知識和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信息素質教育便成為培養當代大學生這項能力的基石。本文在分析傳統意義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信息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如何利用WEB2.0技術、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并且分析了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的主要問題。
1 研究概況
1.1 傳統意義的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信息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共同構成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偉大工程。我國信息素質教育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教育部于1984年頒布了《關于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此后,國家教委又頒布了《關于改進和發展文獻課的教學的幾點意見》。 [1 ]目前國內高校對于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新生導讀、文獻課和專題講座等形式傳授信息檢索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等,通過檢索實踐使學生掌握信息檢索的方法、途徑和步驟。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而言,我國信息素質教育的形式單一,開展的還不夠深刻,致使我國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仍處于一個薄弱的環節:大學生對信息的敏感性較差,缺乏對信息的分析、判斷、選擇能力;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手法較為單一,高校對現代信息技術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應用不夠,尚屬探索起步階段。
1.2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分析
當前人類進入的知識型、學習型和強調創新的信息時代,是一個強調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和信息存儲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時代,它已經徹底改變著人們的學習、生活方式。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在教學模式中以計算機作為儲存,傳輸圖像、聲音、視頻、動畫、文字材料內容,給教學手段提供了現代化的保障;作為教學資源,現代信息技術為素質教育提供諸如多媒體教學軟件、校園網等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作為教學環境,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營造諸如多媒體綜合教室、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等學習系統,提高素質教學軟件的功能,更好協調教與學活動的互動性,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2 ]因而,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學質量等方面已屬必然,并將起關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2.1 基于web2.0技術的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具有用戶數量增加、信息流通性加強、操作系統簡捷等特點的web2.0作為互聯網從核心內容到外部應用的一次革命,實現了網絡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理想,使用戶成為真正意義的主體,為高校進行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新的技術支持,學校利用Web2.0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應用認知觀念,培養高素質的、適應現代化要求的全面發展人才,如借鑒上海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信息素質服務中已應用Blog技術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活動的成功經驗,建立師生資訊交流網、意見箱等信息交流的Blog站點,筑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雙向交流平臺;借鑒美國許多圖書館提供的包括文字、語言、視頻等各種方式的實時通訊咨詢方式,利用IM建立改變國內許多大學設立類似服務但卻是表單咨詢或E—mail形式、沒有實時咨詢形式窘境的新型參考咨詢系統,與學生進行及時準確的溝通或答疑,增加與學生交互的及時性,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性,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如校內網校園類實名網站的應用,采用SNS模式幫助學生建立一個交流平臺,為每位學生創建自己的個人空間,共享他們的興趣取向; [3 ]建立知識管理系統,讓知識在一定的技術規則和文化脈絡下不斷組合和拓展,使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專業進入到相關門戶內學習、交流,使學生信息素質得到有效提高,如廈門大學圖書館圖林網志聚合利用WIKI對知識進行管理,亞尼桑那州大學圖書館、西肯塔基大學圖書館、丹佛公共圖書館等采用另外一種WEB2.0技術——Podcasting(播客)利用音頻和視頻節目促進知識傳播、知識擴散;另外,如武漢理工大學推出的專題信息門戶RSS推送服務、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的服務公告等等也都是目前高校可以很好學習和借鑒的能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應用的成功案例。
2.2 基于虛擬參考技術的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面對廣博的信息資源,面對面的、實體的傳統信息素質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而虛擬信息參考咨詢技術的出現,既滿足了學生的信息需求,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大學生的信息素質。虛擬參考咨詢服務(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因其克服了地域和時間的障礙豐富了信息源、拓寬了教育的領域和對象,目前得到迅速的發展,國內許多諸如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大學圖書館等都開始了對虛擬參考咨詢服務的探索。高校可以通過虛擬圖書館建立師生E—mail信箱,學生可以隨時將問題發送到教師信箱,教師則可以實現個別化教學。而針對許多學生共同面臨的問題,則可以使用FAQs(Frequent Asked Questions)文檔。如校園網檢索權限問題、瀏覽器使用問題等教師可以將問題和答案按類別排列在一起并設計成網頁供學生查詢。此外,可以有效利用一些軟件如交友軟件,使學生與在線的老師取得聯系實現師生之間的及時交流互動,有效解決自身問題。同時,可以有效利用網絡視頻會議來加強學生信息素質的提高。如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圖書館利用此項技術在科學圖書館參考咨詢部與醫學院計算機實驗室建立定時網絡會議連接,學生可以通過視頻、文字等多種形式傳遞問題并得到及時解答。 [4 ]此外,基于電話網絡和計算機網絡的共同產物——網絡呼叫中心式參考咨詢服務更為大學生信息素質的提高提供了便捷。此項軟件能在網頁中啟動語音功能以實現師生交流,順利解答咨詢。
2.3 基于3G技術的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3G是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相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 [5 ]此項技術在信息素質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優勢:(1)適應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高校的教學科研機構通過手機定制服務實現個性化服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移動信息素質教育,將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傳送到每個學生的隨身無線終端上。(2)突破時空限制,全球漫游。只要有信號覆蓋的地方手機就可以連接上網,在3G背景下互聯網與移動網絡完美結合,手機可以憑借快速的數據傳輸通道與更高的終端性能,確保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信息服務。(3)容量更大,速度更快。3G手機容量和速度遠遠超越了普通手機,學生可以通過高效快捷的網絡去查閱所需要的信息資源。
高校通過手機作為媒介利用3G技術向學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定制諸如檢索工具、數據庫、電子出版物等信息和服務,同時,高校科研教學單位可以通過3G手機向學生提供諸如遠程教育、手機閱讀等推送服務。此外,可以通過3G手機開展互動的咨詢服務,通過語言、視頻等多種方式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信息素質。
2.4 基于云計算的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自2006年谷歌 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首次公開提出“云計算”以來,云計算以其強大的功能在IT行業受到持續的關注和追捧,同樣對教育領域也形成了巨大影響。業界雖然對“云計算“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但云計算的數據存儲中心安全有保障、經濟實惠與方便快捷、具有非凡的計算能力和異地作業,資源共享巨大優勢卻勿容置疑,以低成本提供了一種超級服務,它的出現為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 [6 ]云計算在降低學校教育成本的同時能夠實現教育信息和資源的共享,通過云計算擁有的實用計算服務和軟件,創造虛擬的數據中心和提供常用的應用,降低學校信息素質教育的軟硬件成本,使更多的經費投入到信息素質教育的其他領域,如教師隊伍建設。同時,將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信息存儲在“云”上,可以實現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此外,云計算為學生提供了隨時隨地學習的機會,提高了信息素質教育的效率。
2.5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大學生在線信息素質教育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基于網絡的教學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注重教學的形象化、交互化和個性化的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美國等國家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我國高校的信息素質教育還沒有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網絡信息素質教育。高校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過程中,要通過利用現代信息網,通過實時傳遞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影像、電子課件、教師板書等教學要素,使師生進行雙向視聽和問答,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實現遠程跨時空交互的教學方式,師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教學設計和自我學習,滿足師生個性化和交互性的需要,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學習的效率。如普林斯頓大學利用Blackboard網絡教學系統對提供個人的入口界面、同步和異步的通信、音頻的對話討論、文本信息交換系統等功能,使學生通過此平臺結成學習小組,進行虛擬學習。加州大學Riveside分校利用WCB、佩斯大學利用eCollge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大學生在線信息素質教育。 [7 ]
3 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1)注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信息素質教育與傳統信息素質教育的結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信息素質教育提高了大學生對信息的高效處理、加工、利用和檢索能力。但諸如新生導讀、文獻檢索課、專題講座等形式的傳統信息素質教育在高校信息素質教育中仍起著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有著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信息素質教育所不具備的優勢。同時,考慮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高校信息素質教育時會受經費不足、資源短缺、技術不專等因素的制約,必須注意與傳統信息素質教育的結合,促進大學生信息素質的全面提高。
(2)注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信息素質教育與信息道德培養的結合。網絡信息是一個開放的平等的交互空間,學生在無約束的狀態下接收網絡信息的同時,也容易被不良信息污染造成信息迷航,甚至走向犯罪。同時,信息的高速傳遞使得信息安全和知識產權問題隨之產生。因為信息道德的培養在信息素質教育中起到統帥作用。因此,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大學生信息素質過程中須加強相關道德、法律法規知識的教育,培養大學生的信息道德認知標準,引導大學生對網絡的健康綠色應用。
(3)注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信息素質教育與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需要相關部門如專業院系、圖書館、網絡服務中心、校團委、學生會等多個機構發揮各部門的資源優勢共同協作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使教育模式從封閉單一的形式轉變為開放多樣的形式,把信息素質教育貫穿在讀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的教育理念中。
(4)全面實現信息的資源共享,注重多種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有著獨特的巨大功能和優勢,根據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需求選擇合適的開發工具,綜合運用多種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系統規劃與組織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才能突破時空地域等的限制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對信息的需求,從而為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開拓新思路,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朱寧.從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看圖書館教育職能的演變[J].情報資料工作,2005,(5).
[2]王雁.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4,(3).
[3]陳慧.Web2.0及其典型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4]過仕明.數字參考咨詢服務模式與質量評價研究[D].吉林大學,2006.
[5]交點網,什么是3G?[EB/OL].[2009—01—19].http:∥www.topoint.com.cn/html/networks/2009/03/228412.html.
[6]萬利平,陳燕.云計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9).
[7]皮介鄭.信息素質理論與教育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作者簡介:彭朝花(1984—),女,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08級碩士研究生;唐秀華(1969—),女,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