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閱讀與閱讀推廣是現代圖書館學的重要領域,現代圖書館學的閱讀研究與圖書館核心價值相聯系,研究中必須體現人文關懷,支持利用信息技術,支持新閱讀。
關鍵詞:圖書館學 閱讀研究 新閱讀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003-6938(2010)02-001-04
Reading Research in the Library Science
Fan Bingsi(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Social reading and reading promotion are important areas of modern library science. Reading research in library science associates with the library core values, reflects humanism, supports the use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motes new forms of reading.
Key words: Library Science; Reading Research; new forms of reading
CLC number:G25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2-001-04
編者按:本期專題領銜學者范并思教授,男,漢族,湖南長沙人,1953年生,圖書館學碩士,華東師范大學信息學系主任。兼任教育部圖書館學本科教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上海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范并思教授曾主持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曾發表論著100多部(篇),其中較有影響的有《20世紀西方與中國的圖書館》、《百年文萃──空谷余音》等專著,《公共圖書館精神的時代辯護》、《圖書館2.0:構建新的圖書館服務》等論文。
范并思教授近年來有影響力的研究主要在公共圖書館精神及新技術在圖書館應用等領域。去年下半年,范并思教授開始關注圖書館學相對邊緣的領域:閱讀研究。同時,李超平等學者的理論興趣也有向閱讀領域轉移的傾向。近年來,中國圖書館人致力于推動全民閱讀,做了許多有影響力的工作。在閱讀領域亦不乏大牌學者,他們拓疆辟土,將閱讀研究當作以往圖書館學研究的繼續,不斷推動閱讀研究走向圖書館學的主流領域。盡管,中國圖書館人推動圖書館服務全方位走向公開、公平、免費,消除了人們走進圖書館的門檻,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現實中仍然有相當多的人無法走進圖書館,這是因為還存在著不少閱讀障礙。圖書館人閱讀研究的目標,就是探索如何消除公眾的閱讀障礙,促進更多的人走進圖書館。
圖書館學有必要將社會閱讀與閱讀推廣作為核心研究領域,不能停留于現有的研究,需要努力研究那些更為深層、更為復雜的問題,吸收國外和其它學科閱讀研究的理論成果,引進新的研究方法,建立基于現代圖書館理念的閱讀研究領域。本專題文章則給我們展現了這種研究的獨特魅力。
謹以此方陣獻給2010年“世界讀書日”。
2005年年初,中國圖書館學會召開了首次“新年峰會”。新年峰會以“討論重大問題,推動事業發展”為宗旨,以若干議題進行討論。這屆峰會所設立的五個議題之一,就是“圖書館與社會閱讀”。2005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換屆完成后,隨即成立了學會的“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盡管在2005年前后,圖書館學家們更加關注讀者權利、公平服務一類話題,而多少忽略了對于社會閱讀的研究,但經過科普與閱讀委員會的不懈努力,閱讀研究逐漸成長壯大,各類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越辦越好。2009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換屆完成后,原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改名為閱讀推廣委員會,隊伍進一步壯大,學術活動不斷增加。閱讀與閱讀研究終于成為中國圖書館學領域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領域。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圖書館學家深入研究現代圖書館理念,推動圖書館服務全方位走向公開、公平、免費服務,盡最大努力消除公眾走進圖書館的門檻。但是,即使圖書館沒有門檻,一個現實問題仍然在困擾圖書館管理者,那就是仍然有相當多的公眾無法走進圖書館。這是因為相當多的人存在著閱讀障礙。圖書館學開展閱讀研究,將有利于探索如何消除公眾的閱讀障礙,進一步促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1 閱讀在圖書館學中的位置
現代圖書館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是社會閱讀與閱讀推廣。近現代圖書館為公眾的閱讀而生,自從十九世紀中葉近代圖書館誕生之日起,圖書館就致力于成為社會公眾進行閱讀的一個沒有門檻的場所。也許因為圖書館與社會閱讀的這種天然聯系,圖書館學甚至一度不如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關注社會閱讀。當然,閱讀關系到個人的成長、發展及個人的心智健全,更與國家競爭力和民族前途相聯系,因此關注閱讀的領域不可能只有圖書館學。但是圖書館與閱讀的關系,即使社會閱讀組織也無法忽略。如《歐洲閱讀宣言》稱,“閱讀的先決條件是高質量的閱讀環境:圖書本身應該具有吸引力;一個廣泛的公共圖書館網絡是至關重要的;每所學校應該有自己裝備精良的圖書館,并同當地的書店和公共圖書館密切合作。”
盡管圖書館與閱讀密不可分,閱讀也受到圖書館學的重視,但圖書館學對閱讀的研究卻處在一種尷尬的位置。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圖書館舉行了大量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使社會閱讀和閱讀推廣成為圖書館服務的最為活躍、最具創新精神的重要領域,但在理論研究中,有關社會閱讀和閱讀推廣的研究論文數量稀少,且無法登上大牌學術期刊的理論欄目。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首先是這個學科的文獻傳統。西方和中國的圖書館學均發源于文獻管理研究,理論體系理所當然地圍繞文獻工作展開,分類編目和藏書建設是這個學科的主體,而與社會公眾行為相關的社會閱讀則很難在這個體系中尋覓到自己的位置。近代圖書館學誕生后,圖書館學中有了“讀者工作”、“閱讀輔導”等領域,但閱讀輔導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輔導讀者查詢資料、利用圖書館書目工具、以及向讀者推薦優秀讀物,其性質仍局限圖書館內,而不是面向公眾的更為一般化的閱讀行為。另一個原因,則是我國的閱讀研究缺乏對于現代圖書館理念的認同。我國圖書館學過去數十年的閱讀研究,主要是從目錄學衍生出來的導讀書目研究或名著推薦,以及從文獻學衍生出來的名家閱讀經驗或名人讀書故事欣賞。這種理論活動將閱讀定位于高雅,強調勵志與導讀。而這種研究幾乎不屬于圖書館學。
我們認為,圖書館學必須將社會閱讀與閱讀推廣作為自己的核心研究領域,更深入地介入公眾的閱讀行為,研究閱讀的社會機制對圖書館服務的需要,研究圖書館推動社會閱讀的服務模式。這就要求圖書館學對于閱讀的研究應該體現現代圖書館學的理念與方法。具體地說:在理念上,圖書館學必須關注閱讀公平和閱讀自由,維護公民的閱讀權利;在使命與核心價值研究中,應該關注圖書館所承擔的促進社會閱讀的使命,研究圖書館如何通過制度的、文化的、技術的各種手段消除公眾的閱讀障礙;閱讀研究的重點對象,應該是閱讀困難人群,包括識讀困難人群、低幼兒童、殘障人士、經濟困難人群,等等;采用的研究方法,應該側重于以科學的方法研究閱讀行為機理及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社會效果,對閱讀推廣活動進行科學的指導。
2 閱讀與圖書館核心價值
促進社會公眾的閱讀是圖書館的核心價值。中國圖書館學會自2004年發布《關于開展2004年全民閱讀活動的通知》以來,一直通過“世界讀書日”、“圖書館服務宣傳周”等各種活動,大力推動全民閱讀。2005年學會成立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是學會推動全民閱讀一個標志性的事件。2006年學會與其它部門一起成功舉辦深圳“全國讀書文化研討會”,并發布《關于倡導“全民閱讀”的深圳宣言》,倡議讓讀書成為全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2007年“首屆全民閱讀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2008年全民閱讀論壇暨“閱讀促進發展”研討會在東莞舉行。2008年,中國圖書館學會的《圖書館服務宣言》正式發布,這部體現中國圖書館核心價值的文獻中列入“閱讀”條款:“圖書館努力促進全民閱讀。圖書館為公民終身學習提供保障,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1]
IFLA對閱讀十分關注,IFLA“核心價值”文本的重心是信息的自由獲取和平等獲取,沒有直接提及閱讀,但表述IFLA核心價值的文獻《IFLA 2006-2009 年戰略計劃》將“促進閱讀、信息素養教育和終身學習”當作IFLA對國際政策具有顯著影響的圖書館和信息服務機構的重要領域。 [2 ]國際圖聯《圖書館可持續發展聲明》稱:“圖書館有益于提高人們的閱讀能力和信息素養水平,促進教育,公眾意識及培訓水平的提升。” [3 ]實際上,IFLA總是將閱讀與素養并列,其主管閱讀的部門“閱讀部”已于1997年改為“素養與閱讀部”,以體現其閱讀推廣的價值取向。
閱讀也是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核心價值。ALA的核心價值文本中只提到“教育與終身學習”,文本解釋為:“ALA促進建立、維護和加強學習型社會,鼓勵其成員與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員和聯盟組織一起工作,倡導與支持確保每一個社區的學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學術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為合作提供終身學習服務所做出的各種努力。” [4 ]曾任美國圖書館協會主席的Gorman在核心價值中使用“素養與學習”的術語,對素養的解釋是“素養是終身的閱讀習慣”,是“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以及“完整表達的能力”。 [5 ]更能體現ALA對于閱讀的理解的文件是1953年美國圖書館協會與圖書出版理事會(現為美國出版協會)共同發表了《自由閱讀聲明》,文件強調,“出版人和圖書館人對有效的閱讀自由負有重大責任,從而使讀者有可能自由選擇不同產品。” [6 ]
從圖書館核心價值出發,圖書館人對待閱讀的認識也許應該有別于社會管理、政治宣傳或學校教育領域。社會管理或政治宣傳領域以鼓舞人民、教化民眾為宗旨,讓民眾“讀好書”是優先于民眾閱讀權利的。以往圖書館人編制推薦書目,多數也是在沿著“讀好書”的方向行進。其實,從專業化分工的角度看,圖書館員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幫助公眾判斷什么是“好書”,在社會各界都在關注“讀好書”的背景下,圖書館人所要做的事就是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消除公眾的閱讀障礙,為公眾提供更多的閱讀選擇。圖書館應該進行閱讀推廣活動,但閱讀推廣決不是將自己所選定、所喜好的閱讀內容與閱讀形式強加給讀者,而是通過各種活動告訴社會公眾,閱讀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什么,閱讀的樂趣何在,圖書館在公民閱讀活動中有什么價值。也就是說,圖書館閱讀推廣仍然要體現圖書館的核心價值,維護公民閱讀自由的權利,促進社會的閱讀公平。那種無視公民閱讀權利與閱讀自由的閱讀推廣,即使暫時可能取得一些效果,隨著公民權利意識的成長,也終將死亡。
3 閱讀與圖書館人文關懷
圖書館服務,特別是公共圖書館服務,應該是一種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的服務。現代圖書館服務不僅是一種對全社會開放的公平服務,同時也特別關注對某些弱勢群體給予更多的服務方面的傾斜。圖書館的傳統是服務于科技與決策,人文關懷僅被定位于圖書館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或者是基層公共圖書館的行為。近年來社會信息服務趨于多元化,圖書館作為學術信息傳遞中介的功能已經被網絡大大削弱,或被其他機構所替代。在上個世紀,大批專家學者離開圖書館幾乎無法從事他們的研究與學習,與學術和研究相關的人群曾構成圖書館服務對象的主體。但現在情況發生很大變化,在城市公共圖書館,退休人員、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幾乎構成讀者的三大主力;在大學圖書館,學生搶占座位不斷成為新聞,而教師對圖書館的依賴越來越小。
以往圖書館學認為圖書館的繁榮與發展取決于社會文化程度,全社會的文化程度越高,喜歡讀書的人就越多,圖書館事業就越發達。但圖書館事業發展進程似乎不能支持這種說法。1970年代以來社會對于公共圖書館的存在發出質疑,圖書館界也出現圖書館消亡的說法,而這一時期正是學校教育普及、全社會文化程度大大提高的時期。其實,解決社會公眾閱讀的困難才是圖書館發展的社會推動力。19世紀中葉英美等國公共圖書館的產生的社會推動力就是城市工人階級與社會底層人士的閱讀困難。1990年代人們重新看到網絡時代圖書館的價值,其實正是圖書館在消彌社會信息鴻溝、幫助被信息鴻溝分隔的閱讀困難人群方面表現突出。
圖書館的服務人口比例仍然不夠高。我國多數城市不到10%的持證讀者人數,較之發達國家與地區高達50%左右的持證讀者人數有相當距離。形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一是圖書館的宣傳推廣有待改善,二是我國閱讀困難人群的比例過高。因此,當前的中國圖書館學家特別需要進行針對閱讀困難人群的閱讀研究,研究如何針對閱讀困難人群進行閱讀幫助與閱讀推廣,促進圖書館為閱讀困難人群創建舒適便利的閱讀環境,幫助他們克服各種閱讀困難,促進他們養成閱讀習慣、形成閱讀能力。
閱讀困難人群一般包括低識讀能力人群、低幼與學前兒童、殘障人士、經濟困難人群、少數裔族人群,等等。其中特別需要提及的是低幼與學齡前兒童。對于城市一般家庭的小孩,經濟上并不困難,身心也可稱為健康,他們一般不屬于“弱勢群體”。但因為他們正處在形成閱讀能力的生長過程中,社會的壓力(如升學壓力)或誘惑,家庭缺乏正確的教育或引導,都可能破壞他們閱讀能力的形成機制。而公共圖書館、少兒圖書館的閱讀活動,則可能引導他們盡早形成健全的閱讀能力。李超平認為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重點目標人群就是未成年人,根據她對國內外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都以未成年人為目標人群,重點尤其放在兒童。一個普遍的認識是,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7 ]《公共圖書館宣言》對公共圖書館在兒童早期閱讀方面的責任看得很重,“宣言”確認的公共圖書館的使命的第一條就是“在早期建立與加強兒童的閱讀習慣”。 [8 ]
4 信息技術與新閱讀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圖書館社會閱讀與閱讀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圖書館利用信息技術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降低了服務的成本,豐富了閱讀的形式與內容。2005年底出現的圖書館2.0理念與技術更是成為眾多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有力武器。圖書館2.0倡導參與、透明、快樂的服務理念,能夠有效改進圖書館閱讀推廣。如,圖書館可利用博客、Wiki或SNS,使閱讀者能夠參與閱讀內容的制作、傳播與評論,能夠在閱讀社區中與圖書館員或其他讀者交流,從而有效地激發了讀者閱讀的興趣。
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導致了新閱讀的出現。新閱讀包括:新的閱讀載體。即在傳統紙質載體以外出現的各種新興載體,特別是計算機電子設備載體;新的閱讀形式。即在傳統的文字、圖像閱讀之外,有對于聲音、動畫、視頻等新形式的閱讀,甚至有人將“有玩家互動的、高度結構化的復雜游戲”當作一種新形式的閱讀 [9 ];新的閱讀環境。即在原有閱覽室閱讀或本地閱讀之外,出現了利用手機或eBook所進行的移動閱讀,以及在線閱讀與云閱讀。
對于新閱讀,圖書館學的立場應該是十分明確的。一方面,圖書館服務必須尊重公民閱讀自由,這當然包括尊重讀者選擇閱讀內容的自由、選擇閱讀載體的自由及選擇閱讀形式的自由。對于各種新閱讀,只要是公眾的選擇,圖書館應該支持。新閱讀中包括不少有利于弱勢群體的內容,如許多移動閱讀設備可將文本轉換為聲音輸出,為低識讀能力人群和盲人帶來極大便利,又例如網絡上大量的可免費下載的文史作品,為畏懼高書價的經濟困難人群帶來便利。對于這些新閱讀,任何圖書館人都沒有理由不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圖書館人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對待現代社會閱讀潮流。即使這種潮流對圖書館形成沖擊,只要它有利于社會的進步,代表著閱讀進步的方向,圖書館人正確的研究方式就應該是探討圖書館如何適應這種潮流,如何變革自身的流程或服務,而不是挑戰或試圖抵抗這種潮流。
新閱讀的出現肯定會有其不足,部分習慣于傳統閱讀的人感到不適應。但作為圖書館學研究者,不應該因為新閱讀與自己的閱讀理念有沖突,就去從新閱讀中挑毛病。事實證明,新的信息技術發展很快,新閱讀的很多不足,將隨著技術的進步而很快改進。自新閱讀出現以來,為傳統閱讀的辯護很多,包括某些圖書館人,甚至圖書館的閱讀研究者。但很多辯護實在無法成立。計算機剛出現時,批評者說沒電的地方不能讀;筆記本電腦來了,批評者說不能躺在床上讀;手持閱讀設備出現時,批評者說眼睛易疲勞。還有,數字內容少時,批評說可讀物沒有紙質品多,數字內容多了,說數字閱讀物不夠精良。現在的eBook閱讀設備,對眼睛的傷害小于紙品讀物了,電池續航時間非常長,價格上可被大眾接受的、可折可卷的產品,在可見的將來也要來了。這時傳統閱讀的保衛者說,新閱讀設備沒有印刷文獻中所散發“書香”。其實,數字閱讀設備模擬印刷文獻散發油墨和紙張夾雜的氣味是件非常簡單、毫無技術含量的事。況且油墨和紙張的氣味,不管傳統讀書人多么喜歡,它們肯定應該不是香味。就像煙草的味道曾被當成“香”(香煙)而現在被當成污染一樣,印刷文獻的“書香”很難成為人們維護傳統閱讀的理由。
2009年11月,歷史悠久的專業期刊《圖書館雜志》刊出Tom Peters的論文《閱讀的未來》。這篇論文將閱讀當作圖書館的權力基礎,談到了閱讀的危機,也談到了計算機信息網絡和新的便攜式電子閱讀設備可能會導致一種創新的、持續增長的閱讀。文章高度評價了新閱讀:“很明顯,一些重要的、根本性的事情正在圖書和閱讀領域發生。圖書館必須成為這場閱讀革命的一部分,支持和維護數字化讀者的權利,嘗試新的讀者服務,收藏新的類型和媒體形式,并提供不斷更新的設備、網絡、內容和在線社區,供所有讀者提供訪問。” [10]
圖書館必須成為這場閱讀革命的一部分!這是自新閱讀出現以來我聽到的最為激勵人心的聲音,它也應該成為中國圖書館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圖書館學會. 圖書館服務宣言[EB/OL].[2009-12-20].http://www.lsc.org.cn/CN/News/2008-10/EnableSite_
ReadNews1120725791225123200html.
[2]IFLA 2006-2009年戰略計劃[EB/OL].[2009-12-20]. http://archive.ifla.org/V/cdoc/IFLA-StrategicPlan-zh.pdf.
[3]IFLA. Statement on Librar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09-12-20]. http://www.ifla.org/III/eb/sust-dev02.html.
[4]ALA. Core Values of Librarianship[EB/OL].[2009-12-20].http://www.ala.org/ala/aboutala/offices/oif/statementsp
ols/corevaluesstatement/corevalues.cfm#education.
[5]Michael Gorman. Our Enduring Values: Librarian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ALA, 2000
[6]The Freedom to Read Statement[EB/OL].[2009-12-20].http://www.ala.org/ala/aboutala/offices/oif/statementspolszftrstatement/freedomreadstatement.cfm.
[7]李超平. 公共圖書館的閱讀促進活動:重點目標人群與實施策略[J]. 公共圖書館,2009,(3).
[8]IFLA/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EB/OL].[2009-12-20].http://archive.ifla.org/VII/s8/unesco/eng.htm.
[9][10]Peters T. The Future of Reading[J]. Library Journal, 2009,(11).
作者簡介:范并思(1953—),男,華東師范大學信息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