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概述道德判斷的影響因素、類型與結果,分析倫理評價對于道德判斷和行為意圖的影響,并結合競爭情報工作實踐,討論了若干行為道德性的檢驗方法在競爭情報行為道德判斷中的應用。
關鍵詞:競爭情報商業秘密道德判斷倫理規范
中圖分類號:G3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0)02-031-04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Wu Leiming(Journal Offic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5)
Abstract: Behavior intentions, influential factor, kind and result of moral judgment are provided, influence of ethical evaluation to moral judgment is analyzed, then methods of moral evaluation applied i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ehavior are discussed combined with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work practice.
Key word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usiness secret;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ethical norms
CLC number:G350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1003-6938(2010)02-031-04
在競爭情報工作中,有違倫理的行為并不罕見,其主要原因在于:(1)工作對象是區別于物質資源的信息資源;(2)競爭情報工作并不一定是公開進行,難以直接予以監督;(3)工作方式復雜多變,從業人員有較多機會誤導他人;(4)長期以來倫理問題并不為國內外競爭情報業界所重視,即使有些企業和個人認識到倫理問題的重要性,但在業績的考量之下,競爭情報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往往又被忽略了。
1道德判斷概述
簡單地說,道德判斷(Ethical Decision Making)是指個人對于行為是否道德的看法。一種具有道德爭議性的工作方式,究竟應不應該實施,或者應該實施到什么程度,是競爭情報從業者在工作實踐中經常碰到的難題。
1.1道德判斷的影響因素
對于人們的道德判斷行為,國內外學者有過各種形式的研究,早在1973年Sturdivant等曾探討五種行業(管理者、學生、勞工、家庭主婦以及不動產中介)的倫理觀念,并發現在不同行業中的職業倫理判斷有所差異。[1 ]文獻中有關競爭情報倫理問題的研究并不多,Alfonso Sapia Bosch與 Robert S.Tancer應用問卷調查方式探討競爭情報從業者與倫理規范的關系,其研究結果發現,競爭情報人員工作經驗的不同對于其倫理判斷有影響。[2 ]他們的調查結果支持這樣的結論:與所在企業內部沒有建立明確的倫理守則的人員相比,那些企業內部已建立明確倫理守則的人員更傾向于遵守倫理規范。他們的調查結果不支持這樣的看法:工作經驗有助于競爭情報人員對道德行為的選擇。
大多數相關文獻的研究主題集中于探討不同產業、經營型態、人口特征等對倫理認知的影響,但另外一個主題也逐漸引起研究者的興趣,那就是從倫理評價、倫理判斷與行為意圖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著名學者Hunt與Vitell提出的理論驗證模式(一般稱之為HV模式)的主要內容就是義務論評價與目的論評價會影響個人活動時的倫理判斷,而個人的行為意圖主要受倫理判斷與目的論評價的影響。[3 ]陳嵩等認為基本倫理理論(功利論、義務論、正義論、相對主義和利己主義)雖然無法涵蓋東西方的倫理道德觀,但具有相當的代表性。[4 ]一般衡量倫理評價,常應用以上五種倫理理論。當然,個人在倫理評價時所依據的概念,并不僅采用這五種倫理理論中的一種,而常常是幾種理論的綜合。由此提出倫理評價、倫理判斷和行為意圖關系(如圖1)。
其中,倫理評價是指五種倫理學的基本概念,道德判斷是指個人對于行為是否道德的看法,行為意圖是指個人采取行動的機率高低。他們認為個人的倫理評價對于行為意圖有直接影響,倫理評價也以道德判斷為中介變項對于行為意圖產生間接影響。此外,性別、教育程度與服務年數等對于道德判斷、行為意圖也有一定影響。
道德問題在競爭情報工作中常常會受到以下問題的沖擊:如何看待對手的保密信息、如何處理跳槽員工攜帶的信息、如何處理同一行業不同客戶之間的關系等。道德問題并不容易處理,盡管倫理學家對于“善”的觀念作出許多分析,但是在“如何評斷行為的善惡”這個基本的問題上,卻沒有清楚統一的答案。行為的道德評價從來都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功利論重視行為的結果,義務論重視行為的動機,但這兩者本身又互相抵牾。那么對于一個普通的競爭情報從業者而言,該如何正確地思考這個問題,在面對這些行為的道德判斷疑問時,該依據什么理論,該考量哪些因素呢?
1.2道德判斷類型
競爭情報工作應該注重倫理問題,但并非競爭情報工作中的任何決策都與道德判斷有關,例如,在情報分析中具體采取何種定量研究方法的問題就與道德判斷無甚相關(按照判斷內容進行劃分的道德判斷劃分見表1)。
1.3道德判斷結果
由表1可知,對于道德判斷而言,并非所有的判斷都是必須在“是”與“非”之間進行決策的,也就是說,道德判斷并不只有“對”與“錯”的結果,有些判斷有鮮明的“是”與“非”的區別,而有些判斷的結果則不是簡單的“對”與“錯”。道德判斷的結果會有以下幾種:(1)對/錯;(2)允許(不對也不錯);(3)超義務;(4)對而悲愴;(5)錯而可諒解。
美國學者Rushworth M. Kidder曾經總結出企業倫理中“是與否”決策的幾個特殊領域:(1)在公正與憐憫之間的權衡;(2)短期價值與長期價值之間的權衡;(3)真實與忠誠之間的權衡;(4)個人與集體之間的權衡;(5)經濟增長與生態和社會的持續發展之間的權衡。[5 ]
2檢驗行為道德性的方法
2.1簡便方法
(1)黃金法則。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圣經·馬太福音》中的“Treat others as what you like others treat you”相當,反之則相當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如果把某個行為反向施行,你是否希望自己這樣被對待?這是一種可逆性標準,是一種公平、公正、推己及人的思考方法。它面向社會的每一個成員而無論其個人理想和價值目標如何,可以作為基本的準則和規范,倫理學者將其稱為黃金法則(Golden Rule),是必須遵循的。黃金法則的理論基礎是義務論。
(2)公開法則。“自我感覺如何?這種做法是否使我感到驕傲?”公開法則是一個簡便易行的道德檢驗方法。設想一下,假如你的親人將了解知道你的所作所為,你會感覺良好嗎?如果你的所作所為將被當地媒體公開,你會怎么做?如果你第二天早上醒來,不介意在報紙頭條看到有關自己的新聞,那么你就可以這么做。公開法則較多地參照德性論的要求。
(3)參照法律與組織(企業或專業團體)的倫理守則。如果企業或本行業已經訂立倫理守則,那么要判斷行為是否正當,可以參考倫理守則的相關條文及國家法令、政策、社會規范及道德原則。對這些規范和法則的參考,可彌補人們主觀判斷的不足,也可避免觸法違律的危險。需要考慮的是以下的問題:①這些行為是否違反法律和公司政策?②長、短期利益是否平衡?
(4)直覺判斷。目前多數企業尚未建立強有力的倫理文化,或者其訂立的倫理守則并不能真實反映組織內個體的共識,難以給予員工以真實有效的指導和鼓勵。許多情況下人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斷,而這種判斷力來自成長的經歷、所受的教育和專業知識背景,甚至可以說是靠一種“嗅覺”,是一種直覺層次的方法。這接近于倫理學的直觀主義或是“良知”說。但是,每個人的教育背景和成長經歷各不相同,個人的直覺也有差異。在競爭情報工作中,有過新聞從業經歷的人可能對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很敏感,有圖書館工作經驗的人更關注數據庫的版權問題,在企業的市場部門工作過的人則可能較關注直接經濟利益。
2.2綜合應用基本的倫理理論
競爭情報從業者所面臨的問題是:在這個行業中充滿模棱兩可的情況和相互沖突的負責對象,一個真正有責任感的從業者不能僅僅訴諸直覺的檢驗。要想在倫理上作出合理的結論,就必須考慮應該對什么人承擔道德責任,采取何種倫理準則??梢詥栕约阂韵逻@五個問題來解決道德問題。
(1)行為將產生何種利與弊,有何變通方式可讓整體結果最佳?(功利主義)
(2)決策將影響到的人與事,對方有何權利,要如何才能最尊重對方的權利?(義務論)
(3)怎樣的方式能公平對待每個人,沒有偏愛或歧視,除非有其他更合理的理由?(正義論)
(4)怎樣的行動能促成公共利益?(非個人利己主義)
(5)怎樣的行為能發展自我美德?(德性論)
可以嘗試應用以上五種倫理學方法去解決可能遭遇的道德問題,但是問題隨之出現:這五種倫理學方法在應用時,會不會有互相沖突之處?當互相沖突的情況出現時,如何確定優先級?是依靠個人心中的衡量尺度嗎?但是每個人心中的道德尺度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仍然無法解決所有的道德問題。或許應該承認這一點:并非所有的問題都能在分析后得到單一的解決之道,因為道德問題往往不是二元對立的。競爭情報從業者只能借由這些途徑去進行比較,選擇相對而言合乎倫理和內心信念的做法。
2.3CHIP模型
在競爭情報行為道德問題的研究中,Darren Charters提出道德判斷的CHIP模型。[6]他選取基本倫理理論中的功利論、德性論和義務論作為評價競爭情報行為的理論基礎。所謂CHIP就是這些理論核心內容的英文首字母縮寫:Community virtues(組織的德性),Harm(損害),Individual as end(將人看作目的)和Personal virtues(個人的德性)。CHIP模型可用一個四分圖表示(見圖2)。
無論是綜合應用基本的倫理理論還是像Darren Charters那樣選取其中的部分作為行為道德判斷的依據,在實踐中還是難以解決一個問題:決定行為的道德品質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哪些倫理理論或原則應該被優先考慮?
2.4行為的道德判斷以結果主義為優先
現今被普遍接受的道德判斷理論以結果主義為主,功利論就是代表。傳統的倫理思想則通常主張決定行為道德品質的因素有三項:行為者的動機或意圖、行為本身以及行為的處境,一般稱為“行為道德性的三根源”。簡單說來,這些傳統思想并不主張行為的道德品質只與結果相關。如果單從這個角度看,結果主義的片面性是很清楚的,它忽略了結果以外其它諸如行為動機、行為本身等因素。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如果結果主義的錯誤如此明顯,何以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它?必須指出的是,結果主義背離某些傳統思想這一點并不足以證明它的謬誤。事實上,傳統主張也并非毫無瑕疵,以道德三根源為例,傳統倫理學家對于它們各自扮演什么角色,看法也相當分歧,有主張行為動機者,有強調行為本身者,也有學者認為只有行為處境才真正具有決定性。
有學者認為,結果主義是“證明”層次的理論,而不是“應用”層次的原則。許多反結果主義者正是由于混淆了這兩種不同的層次所以才會認為結果主義是一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主張,認為結果主義者在履行道德義務時,仍會去衡量履行該項義務的結果是否實現了最大的價值。事實上,當“什么是道德義務”已經確定的時候,接下來應該是“實踐”的問題,而不再是“證明”的問題。只當道德義務尚未確定的時候,才需要通過結果主義來證明道德義務的有效性。如果是在這個層次上,結果主義所主張價值或結果的衡量是證明道德義務的“唯一”方法。筆者認同這個觀點,在道德實踐的過程中各種倫理原則的作用各有千秋,但在行為道德證明的問題上,著重考慮行為結果,確實是一個簡便易行的途徑。這么做的前提是認同“道德應然以價值實現為基礎”,并且將“結果”定義為“行為所實現的一切正反價值”,那么,結果主義的正確性是無可置疑的,我們完全可以認為,行為的道德正誤首先取決于行為的結果。
3競爭情報行為的道德判斷舉例——“波特方塊”推理模式的應用
應用波特圖式對競爭情報從業者面對兩難問題時如何選擇倫理準則是本文的一個嘗試。
波特圖式(見圖3)是美國哈佛神學院的博士拉爾夫·波特設計的一種道德推理模式,它將道德分析的四個方面(定義、價值、原則和忠誠)納入其中,通過對定義、價值、原則、忠誠四個問題的分析來尋找道德答案。[7 ]如果將“波特方塊”用在情報行為的取舍上,能夠幫助競爭情報從業者作出更恰當的抉擇。
從圖3可以看出,要對某個問題作出道德判斷時,需要針對某一個問題,經過“定義情況→確認價值→提出一個道德原則→最后選擇忠誠→判斷”的過程解決問題。
下文以“如何對待來自應聘者的秘密信息”這一問題為例,說明如何運用“波特方塊”來推導某種做法是否道德。
問題:你正在研究某對手公司的情況,一位同事給你送來一份來自這個公司的應聘者的簡歷和面試記錄,其中有對手公司詳細的組織結構、員工薪酬信息和秘密的產品數據。你會怎么做?
做法:A.利用這些信息;B.不利用這些信息。
第一步是定義情況。定義情況是指對事件相關情況及其可能產生的后果的準確描述。
第二步是確定價值取向。一個人用來判定人、事、物的好壞、對錯、美丑、重要或不重要的標準,是價值觀,個人在處理一些事件時常常會面臨不同價值觀的沖突。這一步要求行為者確定行為的代價和收益,判斷最終得到的價值是正還是負。競爭情報從業者的價值觀一般著重于信息的價值,凡是有競爭價值的信息,從業者都會認為有責任去搜集、傳遞和使用,這是一種出于職業價值觀的考慮。
利用這些信息的正面價值是:
(1)這份情報真實性、可靠性都很高,反映了對手的現實狀況,本身非常有價值;
(2)對本人提高工作質量和提升業績,有著重要的作用;
(3)對本企業取得競爭優勢,也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利用這些信息也有負面價值:
(1)直接違背公平競爭的原則;
(2)如果此事被公開對于本人和企業而言都有損名譽;
(3)有可能觸犯法律。
第三步是提出一個倫理原則,來幫助行為者做出判斷。倫理原則是指行為主體在采取行動時的倫理依據或準則。如果行為者決定使用這份情報,可以借助利己主義來為自己辯護。而功利論的“最大多數的效益”原則,也能為其找到解決的方法——如果假定對手企業的損失遠遠低于本公司所獲得的利益。相反,如果行為者決定不使用這份情報,可以借助義務論原則——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必須嚴格按照公平公正的規則行事,那么使用對手的秘密信息是絕對錯誤的。
第四步是選擇忠誠的對象。最后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費思量的一步,因為沖突往往發生在對責任心的權衡之上。對誰忠誠的問題是人們面臨的最大沖突,對誰忠誠其實就是對誰負責,對誰承擔道德責任的問題。
道德的責任心究竟應該放在哪個位置呢?即首先是對行為者自已、對其所服務的企業、同事、對競爭對手負責任,還是首先對整個社會負責任?選擇利用這些信息的做法是把最大的忠誠首先放在對本企業負責之上,得到對手的秘密信息無疑對本企業有利;其次的忠誠可能是對行為者自己,利用這些信息可能會取得很好的工作效果,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贏得同事和上司的贊賞以至職位的升遷。而選擇不利用這些信息的做法是主張最大的忠誠應該是對競爭和競爭規則負責,或者認為應該對社會環境負責,因為使用這份情報不僅給對手帶來直接的損害,也間接地對競爭環境乃至社會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
通過“波特方塊”四個步驟的推理方法,可以作出一個負責任的決定。這個決定產生于每一個步驟中,而最終集中于最后的選擇,它促使個人確立自己的道德觀念,在此基礎上作出“為”與“不為”的決定。
運用波特圖式對于“如何對待來自應聘者的秘密信息”這個問題進行倫理推理的過程,可以進一步細化為圖4。
——波特圖式的倫理推理
波特的倫理推理圖式將行為主體所面臨的倫理沖突以清晰直觀的圖式展示出來,便于行為者進行倫理選擇并做出道德行動決定。這并不是說,波特圖式是主體進行道德抉擇的唯一工具;再者,即便工具再好,如果主體缺乏道德關懷也無法做出合乎倫理的選擇。當前,競爭從業者對那些涉及倫理道德事件的處理普遍處于相當混亂的狀態,這主要表現在波特圖式所揭示的價值觀、倫理原則和對誰忠誠或負責這三個方面。一些個人或機構為了創建品牌、擴大市場份額等本集團利益,不惜侵犯他人權益,無視他人損失,為了競爭獲勝而無所不用其極。社會轉型期中的競爭情報行業存在著道德缺失,一方面是由于新舊倫理規范的沖突所致;另一方面也越加證明加強行業的倫理建設已經刻不容緩。
4結語
競爭情報從業者都應該認為自己是在做專業的競爭情報工作,并且應該認識自己的專業責任和倫理義務,了解個人的職業操守的好壞將影響整個競爭情報專業的信譽。為避免悖德行為的發生,競爭情報人員應熟悉本專業的倫理規范或倫理守則,提升倫理意識,不斷充實專業技能,以盡其身為競爭情報專業人員的專業、倫理及法律責任。在競爭情報實務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只要能冷靜地面對,多作倫理思考,勤于練習道德判斷,難題完全可以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Sturdivant F D, Cocanougher A B. What Are Ethical Marketing Practic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3,10(12):176.
[2]Bosch A S, Robert S T. Navigating through the Legal/Ethical Gray Zone[J]. CI Magazine,1998,1(1):22-31.
[3]Hunt S D,Vitell S J. The Ge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 Ethics: A Revision And Three Questions[J].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2006,26(2):143-153.
[4]陳嵩,蔡明田.倫理評價、倫理判斷與行為意圖關系之實證研究[J].中山管理評論,1999,7(4):1025-1047.
[5]Kidder, Rushworth M.How Good People Make Tough Choices[M].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3.
[6]Charters D. The Challenge of Completely Ethical CI and the CHIP Model[J].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2001,12(3):44-54.
[7](美)多蘿西·A·鮑爾斯,黛安·L·博登;李矗等譯.現代媒體編輯技巧[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233-240.
作者簡介:吳磊明(1973-),女,博士,上海海事大學雜志總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