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采用網絡調查和文獻調查的方法,對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三十年(1978~2008)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與分析,以圖書情報學教育(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為輔)的標志性事件為標準,將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三十年歷程劃分為恢復、發展、徘徊、調整和提高五個階段;總結了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規范化、國際化、一體化、實踐性和多樣性五大發展趨勢。
關鍵詞: 圖書館學教育情報學教育中國
中圖分類號: G250;G35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0)02-023-08
Review and Outlook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on the 30 Years (1978~2008) in China
Wang Zhijin Xu FangPan YongchaoWang Xiuxiang Liu Nian(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on the 30 years (1978~2008) in China by the methodology of network investigation and document survey. It can be divide into five stages: recovery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wandering stage, adjustment stage and improvement stage. Meanwhile, five trends emerge: diversity, standardization, practice, inte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Key words: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China
CLC number:G250;G350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2-023-08
1引言
從1978年到2008年,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走過了重要的三十年歷程。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打破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只有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兩校辦學的局面,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體系。與此同時,教育模式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高等教育(專科、本科、研究生)、中等教育、繼續教育并存的復合模式基本形成。對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與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一方面,有利于分析、歸納、總結、揭示圖書情報學教育發展的規律,豐富圖書情報學教育理論研究的內容,以便更好地指導圖書情報學教育實踐;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圖書情報學教育質量的提高,培養出合格的圖書情報工作者,以便推動我國圖書情報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本文將圖書情報學教育(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為輔)的標志性事件作為劃分標準,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三十年分為恢復、發展、徘徊、調整和提高五個階段,同時,通過回顧與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三十年歷程,揭示并總結了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多樣性、規范性、實踐性、一體化和國際化的五大發展趨勢。
2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三十年(1978~2008)回顧
2.1恢復階段(1978.6~1983.3)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響,1966年至1971年,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停頓。1972年,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同時開始招收圖書館學專業的工農兵大學生,至1976年,共招收了五屆。1977年,國家恢復了停頓十年的高考招生制度,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開始進入恢復階段。
(1)黨中央和教育部關注圖書館學教育。1978年6月,教育部在武漢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學工作座談會,與會代表認真討論了如何為實現新時期總任務做貢獻的問題,制定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圖書資料工作的意見和圖書館學專業教學方案。這次會議為1979年后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1 ]198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第23次會議通過了《圖書館工作匯報提綱》,建議教育部與文化部合作,共同辦好現有高等學校的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專業。[2 ]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對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英明決策,對于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恢復以至于以后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按照中央的指示,1981年9月16~25日,教育部和文化部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全國圖書館學教育座談會,與會代表對加強圖書館學專業教育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一致認為改革我國單一的圖書館學教育體制是當務之急。[3 ]
(2)圖書情報學高等教育開始涌現。1978年至1983年,全國有南京大學、山西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上海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湖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安徽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13所高等學校相繼開辦了圖書館學(專修科或專業)或情報學專業。[4 ]1978年,武漢大學創辦科技情報專業,之后,吉林工業大學、北京大學、西安電訊工程學院、南京大學等一批院校也相繼建立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情報學專業。
(3)中等專業教育成為圖書情報學教育的一部分。1983年3月,中國第一所獨立的中等圖書情報學校——湖南圖書情報學校在長沙建立;[5 ]原滬光中學經市教衛辦批準設圖書情報專業,招收應屆初中畢業生(1991年經徐匯區教育局調整,將圖書情報專業單獨設校,取名上海滬光圖書情報中專,學制四年)。[6 ]
(4)研究生教育開始起步并獲得了碩士學位授予權。1978年,武漢大學招收了首屆圖書館學碩士研究生;1979年,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招收了首屆圖書館學碩士研究生;1980年,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也開始招收圖書館學碩士研究生。[7 ]1981年,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獲得圖書館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圖書情報學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得以確立和鞏固。
(5)辦學模式開始突破、培養方式更加靈活。1979年,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分校分文、理兩科招生,打破了前30年僅招收文科學生的舊模式。北京大學安排1979年、1980年級學生前兩年先到物理、生物、計算機、經濟、中文和歷史系學習,后兩年回本系學習圖書情報學專業課程,使學生具有兩門以上專業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6)教材建設計劃開始受到關注。1978~1983年有8種教材列入高等教育學校文科教材選編計劃。
(7)專業教育研究開始受到重視。據統計,1979年1月至1983年3月間,共發表圖書情報學教育相關的論文175篇。[8 ]
(8)全國圖書館學術組織成立。1979年9月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標志著我國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學研究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也對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2.2發展階段(1983.4~1992.7)
經過5年的恢復,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83年4月,教育部在武漢召開了全國圖書情報學教育工作座談會,指出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存在著“四個矛盾”。[9 ]會后,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發展和改革圖書情報學教育的幾點意見》,提出了八個方面的具體意見。[10 ]這是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從恢復階段轉向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
(1)圖書館學與情報學教育一體化初現端倪。1984年,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改名為圖書情報學院,各高校圖書館學系也紛紛改名為圖書情報學系,形成了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第一次“改名潮”,這有利于此后圖書館學專業與情報學專業的一體化發展。
(2)研究生教育上升到博士層次。1984年,武漢大學和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分別獲得了情報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90年,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分別獲得了圖書館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和情報學博士學位授予權。1990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增設了“圖書館學與情報學”學科評議組,這標志著圖書情報學的學科發展跨入成熟時期。
(3)開創了國內外圖書情報學教育學術研討活動。1985年7月31日至8月4日,中國圖書館學會在四川新都召開了“首屆全國圖書情報學教育學術討論會和經驗交流會”,深入討論了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體制改革、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圖書館學業與教育等問題。[11 ]1986年9月,國際圖聯與中國圖書館學會在北京召開了“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與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促進了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增強了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國際影響。[12 ]
(4)繼續教育蓬勃發展。1985年后,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相繼開展了圖書館學函授本科教育。1988年11月,國家教委頒發了《關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暫行規定》的通知,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了優秀函授本科畢業生的學士學位授予權,從此結束了內地圖書館學成人教育沒有學位制度的歷史。[13 ]據不完全統計,在1980年至1990年的十年間,函授生的人數超過了6000人。[14 ]
(5)建立了多類型、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專科、本科、碩士、博士高等教育一應俱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紛紛出現,招生規模逐漸擴大,出現繁榮景象;繼續教育機構為圖書情報行業培訓了大量的業務人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圖書情報行業人才供不應求的矛盾。據統計,至1996年,我國圖書情報學博士學位點從無到有,發展到2個(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碩士學位點從原有的2個發展到18個,本科專業點從原有15個發展到約50個,中等職業教育機構從原有的4個發展到20多個。[15 ]
(6)教育研究成果顯著。據統計,1983~1992年發表的圖書情報學教育研究論文有1323篇,這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的進步。[16 ]
(7)快速發展中出現了新的問題。首先,由于許多新的圖書情報學系出現,導致了教師資源的嚴重短缺。為了填補這個空缺,開始從其他學科引進教師,或者從應屆畢業生中選拔教師,或者從圖書館等機構中聘請教師,師資短缺現象較為顯著;其次,教學和教材內容不夠科學。教學和教材內容重疊過多且與實際工作有較大距離,國外的和歷史的東西過多,與我國圖書情報工作的實際需要脫節。[17 ]
2.3徘徊階段(1992.8~1998.6)
經過14年的恢復和發展,由于一個術語的改變,使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陷入徘徊。1992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情報大會上,國家科委決定改“科技情報”為“科技信息”,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同年,北京大學圖書情報學系率先改名為信息管理系。截至l995年3月,在全國52所圖書情報學系中,已有26所改名為信息管理系(或信息資源管理系、信息技術與決策科學系、文獻信息管理系、信息產業系等),[18 ]形成了第二次“改名潮”。這些事件的發生給圖書情報學教育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不利影響,圖書情報學教育由此進入了徘徊階段。
(1)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調整了專業目錄和學位目錄。1993年7月16日,國家教委發出通知,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規定》,對圖書情報學的專業名稱、學科歸屬作了相應的調整,正式將情報學改稱信息學。同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研究生專業目錄將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分別從歷史和理學兩個學科門類中抽出,列為一級學科。1997年修訂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在“管理學”門類下設立“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下設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3個二級學科。此外,199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課題指南首次增列了“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學科類別,本專業的研究進入了國家級課題。
(2)博士學位授權點的數量有所增加。1993年,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獲得了圖書館學博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南京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聯合,1998年,北京大學與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聯合,都獲準設立了情報學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
(3)確立了圖書情報學教育的系主任聯席會議制度。1992年8月、1993年11月和1995年1月,先后在武漢、湘潭和哈爾濱召開了3屆“全國圖書館學系主任聯席會議”,這3屆聯席會議“確定了90年代我國圖書館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調,從宏觀上、整體上引導和調控我國圖書館學教育改革的進程,并從而使圖書館學教育進入了規范管理和協調發展的新時期”。[19 ]
(4)形成了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機制。“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術研討會”先后在華東師范大學(1993年)、北京大學(1993年)、武漢大學(1997年)、中山大學(1998年)舉行。兩岸許多圖書情報學教育界的專家和學者在會上進行了廣泛的交流,還利用《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的兩岸學術交流專欄介紹各自的圖書情報學教育狀況。
(5)學科界限開始模糊,專業口徑明顯拓寬。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拓寬專業口徑與淡化專業界限”的改革措施在90年代得到了比較全面的實施,結果導致了圖書情報學教育在學科和專業的內涵與外延上發生了質的變化,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三個專業的界限被淡化。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各國紛紛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預示著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樹立了“大信息觀”理念,教育內容也向以信息管理為核心的方向延伸和發展,專業口徑明顯拓寬。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浪潮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外圖書情報學教育的急劇變化,國內教育事業改革進一步深化,這些因素對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第二次大轉變。
2.4調整階段(1998.7~2003.10)
在徘徊了六年之后,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終于迎來了調整時期。1998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把原有的信息學專業和科技信息專業與原有的經濟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統、林業信息管理共五個專業合并成一個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作為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歸入了管理學學科門類,這表明我國情報學專業退出本科教育,標志著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進入調整階段。
(1)圖書館學本科教育遭遇困難。1999年,全國開辦圖書館學本科專業的院校僅20所,有些還停止招生或隔年招生。[20 ]
(2)博士研究生教育進一步發展。2000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為“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位博士學位授權點。2002年,武漢大學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備案設立出版發行學、信息資源管理等博士點學科。2003年,又增設了三個圖書館學博士點: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
(3)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開始設立。2002年,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設立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10月,人事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頒布了《關于新設43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通知》,“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設立了3個博士后流動站: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流動站的設立在促進學科發展和培養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表明圖書情報學已經具備了躋身一流學科之林的基本條件。
(4)重點學科建設有了突破。2000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國家重點學科中,北京大學與武漢大學的圖書館學、武漢大學的情報學、中國人民大學的檔案學被評為國家二級學科重點學科。
(5)圖書館學本科教育更加規范化。2002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準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7月15~17日,在南開大學召開了“教育部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圖書館學系主任聯席會議”。該委員會的成立為我國圖書館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6)培養目標明確,課程體系進一步優化。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以及圖書館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做出明確的規定。新專業的培養目標拓寬了原有信息學專業、科技信息專業的適應面,更加強調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系統思想、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實施管理和評價,這些目標具有戰略意義。同時,圖書館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也進一步明確。
(7)圖書情報學教育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發展。2000年,武漢大學召開的“首屆中美數字時代圖書館學與情報學教育國際研討會”,表明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逐步與國際接軌。
2.5提高階段(2003.11~)
進入2004年以來,以設立博士后流動站為契機,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規模發生了較大變化,進入了提高階段。
(1)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學制發生變化。2004年前后,許多學校開始碩士生的學制改革,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等將圖書情報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學制從三年改為二年。
(2)博士研究生教育持續發展。2006年南開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獲得了情報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獲得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3)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數量有所增加。2007年,南京大學設立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4)重點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2007年,北京大學的圖書館學、中國人民大學的檔案學、南京大學的情報學以及武漢大學的圖書館學和情報學被評為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武漢大學的“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被評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5)本科教學質量和改革持續發展。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啟動了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項目,遴選建設了40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通過建立團隊合作的機制,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開發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推進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和老中青相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21 ]武漢大學的“圖書情報學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入選。
(6)非圖書情報學教學機構參與碩士研究生教育。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情報研究所獲得了圖書館學專業碩士點。根據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統計,2009年我國共有8個圖書館、研究所等機構招收圖書館學專業碩士,占2009年全部招收圖書館學專業碩士點數量(39個)的20.51%;有17個圖書館、研究所等機構招收情報學專業碩士,占2009年全部招收情報學專業碩士點數量(65個)的26.15%。[22 ]
(7)圖書情報學教材建設成績斐然。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我國正式出版并廣泛使用的圖書館學專業教材有三套。分別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圖書館學專業系列教材共9種;武漢大學出版社的《高等學校圖書館學核心教材》共9種;科學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信息管理系列》。[23 ]
(8)圖書館學本科教育規模下降,碩士點數量大幅增加。在本階段,圖書館學本科專業的數量從30個減至26個,北京師范大學等6所高等院校停止了圖書館學本科專業招生,還有一些院校實行隔年招生。與此同時,貴州大學等3所高等院校新開設了圖書館學本科專業。[24 ]據筆者統計,截止2009年5月,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16個;與2003年相比,二級學科碩士點:圖書館學專業39個,增加了9個,增幅30%;情報學專業67個,增加了19個,增幅39.58%。
3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3.1規范化趨勢
2008年,中國圖書館學會七屆四次理事會通過了《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服務宣言》;2009年3月,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宣布,《公共圖書館法》已被列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中的第二類項目。這些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都標志著:圖書情報職業準入制度的規范化、圖書情報從業人員的法制化的實現將指日可待,整個圖書情報事業也正朝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向發展。
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規范化力度最大的還是教材以及教學內容的規范化。進入恢復與發展階段以后,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曾經面臨教學內容不科學、不規范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始著手教材的規范化。早在1978年夏,教育部在武漢召開文科教育會議,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共同商定了圖書館學專業教學方案,并協商合作編寫教材,以適應圖書情報學教育的緊迫需要。其后出版的《圖書館學基礎》、《目錄學》教科書對于20世紀80年代的圖書情報學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5 ]恢復階段有8種教材列入1978~1983年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計劃;發展階段有60種教材列入1985~1990年圖書情報學專業教材編選計劃。[26 ]
1998年10月,由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發起,河北大學承辦的“全國高校信息管理專業教育研討會”確定了8門主干課程。[27 ]2002年,教育部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2003年4月18~22目,“教指委第二次工作會議暨系主任聯席會議”在湖南湘潭大學召開,最終確定了7門圖書館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會議還決定,舉全國圖書館學院系之力將這7門課程的教材編寫出來,作為“教指委”的推薦教材供各院系選用。同年11月,“教指委”在西安召開了各教材主編或主要編寫者工作會議,對教材編寫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并提出了規范化的要求。[28 ]此外,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別在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中山大學和安徽大學分別召開了第三、第四次和第五次工作會議暨圖書館學系主任聯席會議。三次會議的主題分別是 “圖書館學精品課程建設”、“圖書館學現代化”和“圖書館學優質教學資源的配置與建設”。可見,一直以來,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都沒有放松抓圖書情報學教育的規范性。截止2007年,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已有《目錄學》、《圖書館學概論》、《信息管理學基礎》等9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3.2國際化趨勢
法國圖書館學開拓者諾德·G(1600~1653)在1627年發表的第一篇西方圖書館學重要學術論文《創建圖書館指南》中指出:“圖書館必須向一切研究人員開放…”,1642年他任馬薩林圖書館館長時,提出了更為開放的辦館宗旨:“向一切愿意來館學習的人開放”。[29 ]日本《圖書館法》明確規定圖書館服務的理念,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任何人提供所需要的資料。這個服務理念的提出,被認為是戰后日本《圖書館法》所有規定中“最具有深刻意義和深遠影響的規定”。[30 ]可見,圖書館為了實現讓一切用戶滿意的最高目標,借鑒國際經驗非常重要,圖書情報學教育也應該走國際化的道路。
過去,通過學術和出版發行的傳統模式,全球范圍內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得到了共享,足不出戶便可以學習謝拉、愛德華茲、阮岡納贊、萊布尼茨、布魯克斯等各國專家、學者的思想與理論。進入網絡時代,通過網絡出版物、電子期刊等,圖書情報學從業者和教育者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研究與實踐的交流。特別是近年來,信息、知識的全球化、合作虛擬參考咨詢系統、數據庫提供商的出現以及遠程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加速了圖書情報學教育國際交流的步伐。
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國際的學術交流和教育合作,以此提高教學課程和專業實踐的質量。武漢大學將國際合作辦學作為辦好研究型學院的重要發展戰略,與美國、英國等10多個國家30多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還和美國圣荷西州立大學圖書情報學院建立了學生交流互訪機制,每年互派一些學生進行交流訪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圖書情報學院合作培養圖書情報學專業研究生。其他學校也紛紛開展了各種國際交流的活動,如北京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大學等。另外,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和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在美國亞洲基督高等教育聯合基金董事會、國家教育部和武漢大學的聯合資助下,自2003年至2005年7月,連續舉辦三屆“中美圖書館員高級研究班”,來自我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師范院校的200多位圖書館員與中、美數十位知名學者專家就“數字時代的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創新”等主題進行了認真的探討和研究。[31 ]
通過國際間的交流,不但可以讓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界了解全球圖書情報學教育事業發展的前沿動態,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理念,有利于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而且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國圖書情報教育界的理解與溝通,推動全球圖書情報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3.3一體化趨勢
通過檢索CNKI全文數據庫發現,從1979年到2009年,每年都有“圖書情報一體化”這個主題的相關文章,共有257篇。可見,圖書情報一體化一直都是圖書情報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事實上,無論是圖書情報學學生的培養計劃、教學內容,還是圖書情報學核心專業期刊發文標準以及圖書情報學專業教師的招聘,也都沒有將圖書館學、情報學視為完全獨立的兩個專業,總是將它們視為密切相關的兩個專業。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研究生專業目錄將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列為一級學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課題指南單列“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也設立“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這些都體現了圖書情報的一體化趨勢。2007~2011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工作會議確定了圖書館學改革的基本思路,[32 ]這次會議也預示著以后圖書情報學教育依然要走“一體化”的道路。
從國際范圍看,圖書館學與情報學也呈現“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例如,美國出現的信息學院(I-school)現象,就是以信息為中心的學院,特別是把信息科學、信息技術、信息系統和圖書情報學集中到一起,更加強化了圖書情報一體化的趨勢。再如,雖然美國情報科學學會(ASIS)和美國圖書館協會(ALA)是兩個獨立的學術組織,但明確包含信息技術和數字圖書館等。英國圖書情報學教育走的也是這樣的一條道路:2002年,英國情報工作者學會(IIS)與英國圖書館協會(LA)合并,組成圖書情報專業人員特許協會(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CILIP)。
3.4實踐性趨勢
圖書情報學前輩都十分重視實踐性。沈祖榮先生認為“圖書館學為實用科學”,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實際操作訓練,真正體現學貴且用的原則。[33 ]杜定友先生也十分強調實踐環節。在圖書館學課程教學活動中,他都安排實習或實踐內容,使學員能結合工作實際,學以致用,而注重實用也是其擬定的教學大綱的特點之一。[34 ]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專業停辦時,時任美國圖書館協會主席的Richard Dougherty先生曾建議ALA執委會制定方案聲援教育界同行,但這個建議遭到了拒絕,執委會成員認為,圖書館學教育與實踐脫離,教育工作者理應受到懲罰。[35 ]可見,圖書情報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環節的成功與否是圖書情報學教育成功的關鍵,甚至直接關系到圖書情報學教育的生死存亡。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中國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社會信息化整體水平的提高,使得圖書情報機構信息處理與服務的技術手段和信息存儲與檢索的形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虛擬現實、可視化、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知識地圖、知識組織以及知識發現等技術的出現,為圖書情報學的實踐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于是,各高校紛紛與企事業機構聯合建立實驗室,例如,2000年,北京大學、北京數字方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柯達(中國)有限公司、華迪計算機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開放實驗室”。其實質是一座特殊的數字圖書館:它具備數字圖書館的現代化、網絡化和數字化信息服務系統;同時教師、學生、研究人員還可利用所依托的內部網進行數字圖書館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實驗中探討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方向。2003年,東北師范大學信息傳播與管理學院和學校圖書館合作創辦“圖書館管理集成系統實驗室”,初步解決了實踐教學的一些問題。[36 ]武漢大學建立的“圖書館、情報、檔案與出版技術集成實驗室”可支持課程的實驗和創新性研究活動。另外,一些院系在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實踐中采取了“合作型”導師以及“交換生”的做法。這種聯合培養的模式,有利于共享各校甚至各國的教學、師資以及實踐資源,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培養模式,適當的時候完全可以推廣到其它層次和模式的教育中。
3.5多樣性趨勢
自恢復階段開始,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就走上了多樣性的教育之路,教育層次、學術交流、本科生培養以及教學計劃和學位設置都體現了多樣性發展的趨勢。
首先,教育層次的多樣性。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出現了專科以及中專層次的圖書情報學教育;進入發展階段后,函授教育、電大教育、網絡教育、夜大學、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等繼續教育模式也相繼推出;2003年以來,武漢大學開辦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班和數字圖書館項目管理工程碩士班,同時,還在多個省市舉辦了圖書館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此外,北京大學每年招收圖書館學、情報學兩個專業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華南師范大學開辦了圖書館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湘潭大學也建立“湖南省圖書資料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基地”等等。
其次,學術交流模式的多樣性。各種圖書館學信息學理論和學術研討會、人員互訪、進修、全國性或地區性或協作性圖書館學信息學教育專題學術研討會等都成為我國圖書情報學學術交流的方式。[37 ]
第三,本科生培養模式的多樣性。本科生培養的主要模式有:“先學外專業課,后學本專業課”,實行過這種模式的代表是北京大學,這批畢業生是在工作實踐中表現出多學科知識的優勢;“主輔修制”,這種模式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擇業時的競爭力,能夠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都實行主輔修制;“雙學士學位制”,這種培養模式效果良好,學生歡迎;“第二學士學位制”,這種制度對于已經取得外專業學士學位的圖書館在職人員進行圖書情報學專業教育,經考核成績合格授予圖書館學或情報學學士學位,即取得第二個學士學位。[38 ]
從國際圖書情報學教育發展的趨勢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多樣性還包括教學計劃、學位設置等。如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信息學院碩士研究生課程計劃就為攻讀信息學理學碩士(MS)和文學碩士(MA)學位的學生提供5個研究方向;在國際圖書情報學教育界久負盛名的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信息學系,其研究生教育設有圖書館學和信息管理兩個專業,每個專業又分初級專業計劃和繼續專業發展計劃兩種。[39 ]
4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總結的圖書情報學教育的五大趨勢中,規范化是圖書情報學教育的立身之本,是其生命力所在,沒有規范化的學科自然沒有學科的凝聚力,更談不上學科競爭力;國際化是圖書情報學教育的必然之路,只有結合我國的國情制定具有國際化的戰略目標,培養能夠融入國際學術圈的人才,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與國際接軌;一體化是圖書情報學教育發展的動力所在,圖書館學與情報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刻意分家和隨意組合都是不可取的,應該有機整合,一體化發展才是圖書情報學較好的出路;實踐性是圖書情報學教育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證,理論源于實踐,離開了實踐的理論只能是空談,任何學科都應該重視實踐環節的教育,圖書情報學教育亦是如此;多樣性是圖書情報學教育滿足現實需求的產物,只有層次齊全、模式多樣的圖書情報學教育才能培養出各層次、各類型的人才,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3]王知津.中國圖書情報學教育20年評述[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1,(2):68-72.
[2][5]黎盛榮,謝群宗.中國圖書館學教育史略(下)[J].圖書館論叢,1998,(2):1-5,38.
[4][7][15][25]潘燕桃,程煥文.世界圖書館學教育進展[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1-13.
[6]上海地方志辦公室.圖書館學教育[EB/OL].[2009-05-15].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
4457/node55960/node55962/index.html.
[8][12][16]鐘守真,王知津.中國圖書情報學專業教育二十年[A].中國圖書館事業二十年(1979~1999)(下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1481-1497.
[9]夏自強.圖書情報學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問題[J].大學圖書館學報,1983,(5):1-6,11.
[10]張白影等.中國圖書館事業十年[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9:121-126.
[11]劉風泰.大力發展圖書情報學教育:全國圖書情報學教育工作座談會側記[J].中國高等教育,1983,(7):33-35.
[13]程煥文.8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圖書館學信息學教育之發展與展望[J].圖書與資訊學刊(臺北),2000,34(8):86-100.
[14]中國圖書館年鑒編委會.中國圖書館年鑒(1996)[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359.
[17]張元芬.改革圖書館學教育[J].四川圖書館學報,1988,(4):1-8.
[18]董小英.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轉型及其問題[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6,(1):28-36,55.
[19]霍國慶,金高尚.九十年代我國圖書館學信息學教學改革的最新進展及發展方向[J].山西圖書館學報,1996,(4):26-32.
[20]王知津.我國圖書館學教育面臨新的轉折和選擇[J].圖書情報工作,2003,(3):10-15,56.
[21]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EB/OL].[2009-05-21].http://www.moe.edu.cn/edoas
/website18/62/info1223531930325162.htm.
[22]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EB/OL].[2009-06-02]. http://yz.chsi.com.cn/zsml/zyfx_search.jsp.
[23][31]肖希明等.變革與發展中的我國圖書館學教育[J].圖書館論壇,2005,(6):245-249.
[24]潘燕桃.中國圖書情報學檔案學教育最新進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4):51-58,62.
[26]彭斐章.新中國圖書館學教育的回眸與思考[J].圖書情報知識,1999,(4):2-6.
[27]成穎等.情報學專業改革研究[J].情報雜志,2003,(12):128-129.
[28]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小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1):108-109.
[29]蔣建林.我國圖書館人文精神研究綜述[J].圖書館,2004,(1):30-34.
[30]王筱雯.日本公共圖書館的辦館模式[J].圖書館建設,2003,(6):99-101.
[32]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2007~2011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工作會議紀要(摘要)[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1):107-108.
[33]彭斐章.文華圖專和中國圖書館學教育的發展[J].圖書館,2001,(2):2-6.
[34]黃曉斌.杜定友先生的圖書館學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圖書情報工作,2001,(4):89-92.
[35]Carla J.Stoffle,Kim Leeder.Practitioners and Library Education:A Crisis of Understanding[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5,46(4):313-320.
[36]徐躍權等.關于我國圖書館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4,(3):66-69.
[37]黨躍武.中國圖書館學信息學教育(1988-1994)(續)[J].圖書館,1996,(1):38-41.
[38]吳慰慈.中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3,(6):5-9.
[39]王知津,徐芳.圖書館多樣性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8,(6):26-31,58.
作者簡介:王知津(1947-),男,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教授,博導;徐芳(1980-),男,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情報學博士研究生;潘永超(1985-),男,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情報學碩士研究生;王秀香(1985-),女,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情報學碩士研究生;劉念(1986-),女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情報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