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教育改革對傳統教育理念的沖擊、信息素質教育本身具有的特性以及我國信息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三方面分析了信息素質合作教育產生的背景,得出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制約我國信息素質教育發展的真正原因,開展信息素質合作教育勢在必行。
關鍵詞: 信息素質教育教育模式合作教育
中圖分類號: G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0)02-096-04
Background Research on the Birth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llaborative Instructional Model
Sheng CaihongTang Ping(Library of Shaoyang Medical College,Shaoyang, Hunan,422000)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birth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rom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 from educational reform, featur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our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mode is the true factor which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s a resul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definitely necessary.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mode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LC number: G252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1003-6938(2010)02-096-04
隨著電子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化產業也蓬勃而起,獲取、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為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建立起新的以培養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培養受教育者從主要記憶信息向主要應用信息和創新信息轉變,使教育從記憶型教育轉向信息型教育,從單純學習型教育轉向創造學習型教育。20世紀80 年代后期信息素質概念被廣為接受,傳統的圖書館用戶教育的范式逐漸向信息素質教育范式轉移,有組織、有規模的信息素質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風起云涌,信息素質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一般性的教育課題,圖書館員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以圖書館為中堅力量、以館員與學科教師的合作為起點的、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的信息素質合作教育模式誕生。
1傳統教育理念受到了強烈沖擊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都在實施教育改革。2005年我國新一輪課改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1 ]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提到: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新一輪課改使得傳統的教育理念受到強烈沖擊,一線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課程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到教學目標無不滲透著終身學習和基于資源學習的理念,這些教育理念的落實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信息資源,同時教育技術的變革要求教師必須掌握信息技術。面對新課改,教師不得不尋求圖書館員的幫助。而面對以上挑戰具有強大教育功能的圖書館也必須在工作流程重組、電子資源的搜集整理與提供利用以及對電子信息獲取與利用的教學等方面做大量工作。同時,圖書館員也只有走近教師、深入課堂才能真正了解師生的需求,從而為師生利用信息提供可靠保障。[2 ]所以面臨教育界的挑戰,教師和圖書館員合作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這種模式誕生了。
2信息素質教育本身的特殊性
信息素質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教育,教育對象具有全民性、獲取途徑在于接受基于資源的學習兩個特性決定了開展信息素質必須有全社會力量的參與。
2.1信息素質教育的全民性
信息時代的到來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變化,信息素質對個人、企業和公民權來說都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素質。國家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應對信息時代的現實將對國民的生活方式和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產生巨大的影響。具有信息素質的公民知道什么時候需要信息,有高效獲取、評價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要培養一個這樣的公民,學校要意識到并且要把信息素質教育整合到公民的學習計劃中去,要在幫助個人和機構充分利用信息社會固有的優勢中起主導作用,而不是培養少數信息素質精英。美國學者意識到美國社會存在著一種危險——培養的是少數信息素質精英。[3 ]1991年,美國勞工部提出一份報告中就把獲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作為一項基本能力列入到未來工人應具備的五個方面能力和三個方面技能及個性品質中。于是,信息素質已被作為美國國家對公民的一項基本要求。[4 ]目前我國面向公眾的信息教育主要由公共圖書館來完成,但由于受眾的文化素質、身份構成、信息意識、信息需求等都存在很大差別,不適宜制定統一的教育規劃。[5 ]所以,單靠公共圖書館的力量來完成全民信息素質教育是遠遠不夠的。
我國過去的信息素質教育對象較少涉及社會公眾,造成了公眾信息素質整體水平偏低的現狀。網絡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公眾利用互聯網主要是用于滿足E-mail收發、聊天、娛樂等淺層次需求,而真正把網絡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和信息交流的渠道,把解決學習、研究、開發、經營、管理一系列過程中產生的深層次信息需求作為上網目的的只是少數信息素質精英。[6 ]實施全民信息素質教育,能造就信息社會的合格公民,將我國沉重的人口包袱變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對提高全民族的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競爭力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國近年提倡的公共圖書館精神,倡導的流動圖書館、免費利用圖書館活動以及一系列的如何利用信息資源的普及性、宣傳性教育活動,是全民信息素質教育的良好開端。但信息素質教育的全民性決定其實施必定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決非圖書情報機構更不是個別圖書館員或文獻檢索課教師能單獨完成的,它需要以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為正規教育形式吸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從而帶動其他各種教育形式的蓬勃發展。
2.2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基于資源的學習
基于資源的學習(resources-based learning)即以信息社會存在的各種現實的信息資源(如圖書、報刊、電視、廣播、互聯網等)作為學習工具,并利用這些工具進行信息的存取訪問、組織和評價等,從而實現學習目標。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學習經驗(活動);在相關的有具體意義的學習單元的情境中確定和教授學習策略與技能;廣泛利用各種資源;學習場所根據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技術;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許多教師協作,實施跨年級和跨學科的基于資源的學習。基于資源學習的主要目標是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使他們在獲得基本知識的同時,形成獨立的學習技能,而只有具備了這些獨立的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要完全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基于資源的學習。
國外教育專家總結了基于資源的獨立學習模式,將它概括為7個步驟,并用每個步驟的英文首字母拼成為SUCCEED,恰好意味著“成功”。即:S,選擇和確定主題和信息需求;U,去發現潛在的學習資源,學會如何得到它們;C,收集、檢查和選擇合適的資源;C,從選定的資源中找出相關信息并加以整理;E,對信息進行評價、解釋、分析和綜合;E,以恰當的形式來呈現信息;D,確定整個過程的效果如何。[7 ]
獲得信息素質的基本途徑在于接受基于資源的學習,信息素質教育應與學科課程相整合,它是教師、圖書館員共同的責任。[8 ]信息素質能力并非游離于學科課程之外,而是交織在其內容、體系結構與順序安排之中,培養信息素質所需的與其說是一門新的信息研習課程,不如說是學習過程的“重構”。基于資源的學習是一種問題驅動的、探究型的學習,在這種模式下,學習會經歷形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修正假設等過程,其間會依托豐富的資源反復進行信息的檢索、收集、評價、組織、使用等活動,直至問題解決。這種模式引導學生在現實的復雜的信息環境中解決真實的、開放式的問題,所以需要信息素質的支持,同時也成為獲得信息素質的根本途徑。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生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由“講授者”、“信息提供者”變成了“教練”、“輔導員”、“促進者”,圖書館員則以其信息管理的知識與技能優勢而成為師生不可或缺學習與教學的伙伴,其對教學的參與甚至會貫穿從課程的設計、實施到結果評估的全過程。
3我國信息素質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3.1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缺乏其他學科理論支撐
我國信息素質教育理論研究比較薄弱,從事信息素質教育研究的學者大部分為高校圖書館館員,其學科背景單一,信息素質教育理論研究的內容也僅局限于高校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改革、信息素質定義、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的研究上,更多的是對國外研究成果的介紹和簡單模仿研究,創新部分很少,在研究規模和研究深度上都與信息素質教育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而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一項教育工作,它需要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相關學科理論的支持。[9 ]
信息素質哲學研究是對信息素質教育本身做批判性反思,在哲學研究中探討信息素質教育與高等教育、終身學習、信息超載、數據迷霧、信息技術、生活質量、社會民主等多個主題的關系;信息素質的心理學研究主要是研究人與信息的關系,信息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及如何消除信息給人們造成的不利心理影響,如何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等,研究如何將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到信息素質教育研究中,以便更好地保證信息素質教育的效果。如利用心理學中的認知理論分析學生的信息檢索過程模式,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完成住處檢索任務的影響,從而設計更好的信息檢索教學的策略;信息素質教育學研究主要探討社會環境對信息素質教育研究人員的知識結構、實際技能、人才本身的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在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在信息素質教學中探討和試驗一些新的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更好地把握對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用和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和應用。
3.2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實踐領域缺乏交流與合作
目前我國信息素質教育實踐領域的合作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我國一些大學圖書館也都設有學科館員,試圖加強同學科教師的聯系,合作開展信息素質教育,但其合作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并沒有取得真正效果。CALIS聯合一些高校圖書館合作開發的信息素質教育平臺,也還處于探索階段,高校圖書館與其他社會力量合作開展信息素質教育也還屬空白。
3.2.1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實施的形式
信息素質是可以分層的,它包括基礎性信息素質、通用性信息素質和專業性信息素質。[10 ]基礎性信息素質包括圖書館基礎能力和信息技術基礎能力;通用性信息素質教育涉及學術與非學術問題的信息獲取和評價能力,包括了解信息源的特點,根據需求選擇恰當的信息源,使用檢索方法及策略,對獲得的信息做出評價,通過交流信息、組織與綜合信息完成任務,懂得如何合法地檢索與利用信息;專業性情信息素質教育是基于學科的專門信息素養,包括了解本學科信息的范疇、類型、常用的信息資源并對其做出有效的評價和判斷,能夠完成學術論文。信息素質包含極為豐富的內涵,信息素質教育要培養受教育者在表達和認識信息需求、獲取、加工、利用及交流信息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并要使育者逐漸培養起與此相應的適應信息社會的信息觀念、意識、道德和情感。[11 ]
信息素質的層次性和其內涵的豐富性,決定了信息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信息素質教育教學形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王麗華對CALIS的13個中心館開展信息素質的情況做了調查,得出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實施的形式通常有專題講座、新生入館教育、文獻檢索課、網絡培訓等形式。[12 ]
這幾種教育實施形式都是由圖書館能單獨完成的,并對提高基礎性信息素質和通用性信息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對于基于學科的專業性信息素質教育單靠圖書館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廣大學科教師與圖書館員的廣泛合作,實現圖書館資源和學科課程的整合,才能真正完成教育任務。從以上幾種形式中不難看出高校圖書館是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很少有學科教師、信息技術人員等的參與,各高校聯合起來開展信息素質的情況幾乎是空白。而信息素質教育是一個教育理論問題,也是一項針對某項專業內容的教育實踐,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明顯的跨學科性,需要教育科學、圖書情報學和教育技術等學科的研究人員和各專業教師的共同努力。
3.2.2信息素質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嚴重脫節
信息素質是一個分層次、多元化的概念。發達國家信息素質教育已形成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體系。從總體發展進程和水平看,我國的信息素質基礎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處在探索之中。
(1)基礎設施薄弱。缺少基礎信息設施和信息教育環境,已成為我國信息教育發展的瓶頸。如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普通中小學共擁有計算機教室142,139個,計算機總數為558.6萬臺,中小學生計算機的人均配比為33人/臺,全國中小學校校園網26,326個,即平均18個中小學擁有1個校園網。[13 ]目前我國中小學校所具備的這種計算機和網絡等基礎設施條件遠不能滿足我國信息素質教育的要求。
(2)教育內容體系不完善、教育模式相對單一。信息素質基礎教育的實質是通過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轉變帶動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思維模式的改變,從而為其終生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我國目前的中小學信息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的方式展開,但在教育實踐中教育工作者把信息素質基礎教育簡單地等同于計算機技術操作教育,并非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觀念,課程的教學內容也主要局限于計算機和網絡等基礎知識及應用能力的培養,基本上未涉及有關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利用等信息基本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而且教學內容也沒有嚴格按《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來執行,所以在合法合理的交流與利用信息的信息道德的培養、信息價值觀念的啟發、個人信息潛能的挖掘、健康的信息心理的引導等方面都明顯地有些欠缺。教育過程中也沒有將信息素質的培養融入整個學習過程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教育方式和模式單一化,缺乏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教師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教育觀念沒有徹底轉變,填鴨式教學與被動學習造就的仍是一批應試教育的優秀學生,導致我國信息素質基礎教育并沒有真正能夠起到為高等教育打下基礎的作用。
以上教育觀念和教育環境上存在的問題,致使我國信息素質基礎教育缺乏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嚴重制約了信息素質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和預期目標的實現。
信息素質是可以分層的,從幼兒園到大學,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等級。信息素質教育的層次是連續提升和相互銜接的,中小學階段應該打下堅實的基礎。張暉采用文獻調查法,對我國信息素質教育現狀的有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信息素質教育呈現兩條主線、兩門課程、孤立發展的特征。“兩條主線”是指“高校圖書館——文獻檢索——大學生”、“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兩門課程”是指文獻檢索課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孤立發展”是指我國中小學、高校在信息素質教育方面互不關聯、相互割裂。[14 ]這種相互割裂的局面,使信息素質高等教育成了無源之水,基礎教育得不到良好的師資保障,如此惡性循環導致信息素質教育收益甚微。
4結語
僅僅依靠圖書館的力量,通過開設文獻檢索課程的方式來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是我國高校傳統的信息素質教育模式。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由于缺乏其他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使得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都顯得勢單力薄,教育效果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事實上,信息素質教育不是一門孤立的課程,而是一項復雜的與各級各類教育緊密相連的系統工程,單靠圖書館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的,我國信息素質教育已經發展到合作教育成為必然趨勢的階段。而我國信息素質教育起步晚,相對于發達國家的多類型合作教育而言,我國信息素質合作教育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領域都幾乎是一片空白。掙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開展信息素質合作教育將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放到一個更大的教育環境中去思考和求解,爭取更多的社會力量來關注和參與信息素質教育才能確保我國信息素質教育深入、持續和更有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EB/OL].[2009-03-08].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_2.shtml.
[2]成穎等.國外信息素質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4,(3):57-63.
[3]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EB/OL].[2009-03-08].http://www.ala.org/ala/acrl/acrlpubs/whitepapers/presidential.cfm.
[4]What Work Requires of School: a Scans Report For America 2000[EB/OL].[2007-06-13].http://wdr.doleta.gov/SCANS/whatwork/whatwork.html.
[5]符紹宏等.國外信息素質教育研究動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3):68-72.
[6]符紹宏.論當代信息環境下中國的信息素質教育[J].情報學報,2003,(4):238-249.
[7]基于資源的學習[EB/OL].[2009-05-03].http://myet.myedu.gov.cn/wangluokecheng/zhenghe/chapter6/jie02/zhi
shidian10/01.html.
[8]王樸.為信息素質而合作——來自美國的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1):84-88,91.
[9]曾曉牧,孫平.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發展的基本架構[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2):103-106.
[10]孫平,曾曉牧.面向信息素養論綱[J].圖書館論壇,2005,(4):8-11,106.
[11]皮介鄭.信息素質教育理論與教育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獻情況中心),2003,(6):56-102.
[12]王麗華.國內外信息素質教育研究現狀及實踐情況[J].圖書館雜志,2007,(2):61-64,96.
[13]黃紅梅.我國中小學信息素質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7,(10):11-13.
[14]張暉.國內信息素質教育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淺析[J].情報探索,2006,(10):19-21.
作者簡介: 申彩虹(1974-),女,碩士,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唐萍(1975-),女,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