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從信息獲取、信息隱私、信息知情、信息安全、信息產權、信息政策等方面搜集了2007~2008年相關外文文獻并進行篩選、歸類、分析,藉此分析國外信息權利研究的現狀,并總結出幾點分析結果。
關鍵詞:信息權利信息獲取信息隱私信息知情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信息政策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0)02-116-06
Research Review on Status of Info-Rights Study in Foreign Countries from 2007 to 2008
An Lin(School of Societ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Info-rights is a rich concept system. The paper gathered som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info-access, info-privacy, the right to know, info-secur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fo-policy in foreign languages between 2007 and 2008. Then, all documents are filtered,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so that the status of info- rights study in foreign countries can be obtained. The paper also summed up several useful results in hopes that it can play a role of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on domestic study in the same field.
Key words: Info-rights; info-access; info-privacy; the right to know; info-secur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fo-policy
CLC number:D923.4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2-116-06
信息權利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權利的內容更是得到了不斷的擴充,同時也為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個人所了解、接受并重視。信息權利依據主體的不同,可分為信息資源方主體所享有的信息權利(包括信息所有權(財產權)、信息安全權等)、信息管理方所享有的信息權利(包括信息捕獲與存檔權、信息管理權、信息公布與開發權、信息開放決定權、信息加工處理權、有限的知識產權和信息服務權等)、用戶的信息權利(包括信息知情權與獲取權、隱私權、信息傳播自由權、信息使用與獲益權、個人信息(人事信息、信用信息)的修改權、用戶的信息消費質量保障權、用戶對信息的再開發權等)。[1 ]
可以看出,信息權利不是一個單薄的概念,而是由眾多權利內容集合而成的權利體系,該權利體系與以信息獲取、加工、管理、利用為主要內容的信息資源管理流程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對信息權利體系中具體權利內容以及相關的主體、客體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從總體上把握信息權利的發展現狀,進而促進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與利用。
近年來,隨著網絡化、數字化進程的加快,由信息權利而引發的各種信息問題的數量越來越多,涉及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已經從傳統的著作權領域擴展到計算機網絡、商務、醫藥衛生、政府職能部門等方面。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出臺,更是引起了各行各業對信息權利的廣泛關注,普通民眾的信息權利意識也在逐漸增強,這是一個令人無比欣慰的進步。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有關信息權利的專門法律,很多與信息權利相關的內容都散見于《專利法》、《檔案法》等多部法律法規之中。而且,即便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也沒有把“合法地獲取信息”作為一種公民權利予以明文規定,也就是說,“信息權利”在我國還并未取得明確的法律地位。這說明,與信息權利意識深入人心并且立法完善的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在公民信息權利意識、信息權利研究以及信息立法等方面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因此,了解近年發達國家在信息權利方面的研究內容,把握國外信息權利研究的側重點與熱點,對我國開展更進一步的信息權利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筆者搜集了2007年到2008年間國外有關信息權利研究方面的文獻,并進行了歸類統計與分析,希望對國內信息權利研究起到一定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1相關概念
由于信息權利包含的概念十分龐雜,為了便于統計分析,筆者選取了若干最具代表性、人們關注度較高,相關文獻數量較多的概念進行文獻的系統搜集,它們分別是:
(1)信息獲取權。信息獲取權指公民享有的不受他人不正當干涉與限制,依自我意愿自由地獲取信息的權利,權利主體可以是任意公眾。[2 ]這是最基本的信息權利之一。
(2)信息隱私權。信息隱私權是隱私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隱私權是指個人依法對其個人信息所享有的決定、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信息隱私權的主體既有私人主體也有公共主體。
(3)信息知情權。知情權是指公民、法人及其它組織知悉、獲取官方與非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權利。這里的信息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其內容涵蓋了一切可以被公眾獲取的非保密信息,既包括政務信息也包括公益信息和商業信息。[3 ]嚴格來說,信息獲取權也是知情權的一種。
(4)信息安全權。信息安全權指組織、個人的所享有的重要信息不被他人窺視、非法搜集、公開、虛假曝光、篡改的權利。數字化、網絡化環境下的信息安全也包括計算機系統、信息系統以及網絡不被黑客、病毒等非法攻擊、破壞。
(5)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主要指“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依據法律規定,對其在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領域中創造的知識產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 [4 ]具有非物質性、專屬性、時效性、地域性等特征。“知識產權”是工業化、現代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各個領域合作與競爭過程中發現科學技術日益發揮著重大作用,誰擁有了科學技術誰就能主導整個經濟社會的競爭,這樣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就逐漸為人們所關注。[5 ]
(6)信息政策。信息政策是政府或相關職能部門有關信息權利與義務的規范化、具有約束性的規定,藉此限定人們信息活動的范圍,保障公眾的信息權利的實現。
各種信息權利內容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界限分明的,它們之間在內涵上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系統有機的權利體。比如,信息知情權就包括了信息的獲取權和知悉權等;個人信息隱私權除包括個人信息安全之外,也包括對個人信息的知情權等;沒有信息安全,信息隱私保護也無從談起;政府信息政策能夠協調各種權利內容之間的關系,同時為公民的信息權利訴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2數據收集與統計方法
本次文獻搜集的主要目的是分析2007~2008年國外學者對信息權利的研究情況。具體過程為:
(1)查閱相關文獻,了解信息權利的含義及其所包括的內容,并選取此次研究的主要內容概念。
(2)選擇檢索工具,考慮到信息權利涉及的學科范圍和社會領域較為廣泛,本次課題檢索主要選取的是涵蓋學科領域較為廣泛的、綜合性的數據庫:Elsevier Science Direct 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和EBSCO信息服務系統,文獻類型為期刊論文。
(3)確定檢索詞并根據具體數據庫的要求編制檢索策略。與“信息獲取”相關的外文檢索詞主要有“information access”、“information claim”“information achievement”等;與“信息隱私”相關的外文檢索詞主要有“information privacy”、“privacy protection”等;與“信息知情權”相關的外文檢索詞主要有“the right to know”等;與“信息安全”相關的外文檢索詞主要有“information security”、“information protection”等;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外文檢索詞主要有“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等;與“信息政策”相關的外文檢索詞主要有“information policy”等。為保證一定的查準率和消除信息冗余,檢索策略為在題名或關鍵詞中進行詞組檢索。
(4)在各個數據庫中檢索,根據題名和摘要剔除重復文獻和不相關的文獻。考慮到不同數據庫中可能出現的大量文獻重復以及統計工作量較大的情況,此次研究基于的前提假設是:一個數據庫中相關文獻統計分析的結果應該并且能夠適用于其他數據庫。因此統計方法主要采用單個數據庫大樣本統計分析方法,只要符合條件的檢索結果數量達到一定閾值,均視為大樣本并用于分析統計。具體方法是首選符合檢索條件的文獻數量最多且達到規定閾值的數據庫,并對其中的命中文獻作篩選、歸類、分析。如果符合某檢索條件的文獻數量達到規定閾值的數據庫有若干個,則只選擇其中一個,其余數據庫中的檢索結果不再做重復分析。
(5)列出符合條件的檢索結果,瀏覽相關文獻摘要,必要時瀏覽全文相關內容,并對其進行歸類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3檢索結果分析
3.1信息獲取權
該方面在Elsevier Science Direct 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相關文獻數量較少,故選用EBSCO信息服務系統。檢索到與信息安全密切相關的文獻數量共有27篇(除去重復文獻、權限范圍外無法瀏覽的文獻以及相關度不大的文獻,下同)。通過對這27篇文獻的內容分析,可將其研究方向劃為五類(見表1)。
“網絡及相關技術對信息獲取的影響”是該方面文獻數量最多的,主要內容涉及網絡環境對信息獲取的影響;運用相關技術改善信息獲取(檢索式、可視化技術、結構信息獲取、網絡結構挖掘)等。
醫療信息的合法獲取問題也是醫療保障體系健全的西方國家所關注的,主要內容涉及借助網絡改善公眾對醫療信息的獲取;醫院對患者信息的獲取;個人對自身健康信息的獲取,從而實現推進醫學研究、促進公共醫療體系完善等。
保證師生對學術資源的獲取是學術領域密切關注的話題,相關文獻涉及學術電子資源信息的獲取;大學圖書館的合理利用;為學生保證7天24小時的信息獲取等。
還有一些文獻涉及到信息獲取與其他相關信息權利的關系,涉及到知情權法律中的信息獲取法定范圍;電子政府與信息獲取權利評估;信息政策與信息獲取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在社會和民主參與中的重要作用;信息獲取與信息隱私保護方面的關系等。這說明信息獲取作為基本信息權利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正視并協調好它與其他信息權利的關系,才能保證人們在信息權利的行使中不會出現嚴重的利益沖突。
另外還有少量文獻探討了商務信息的獲取問題,如電子商務供應鏈中的實時信息獲取等。多數都是從重要性和方法角度探討,涉及信息權利的并不多。
在信息獲取方面,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技術,尤其是網絡等新技術的應用給信息檢索與獲取帶來的影響。另外,加大某一領域的信息開放和獲取的力度(如醫療、商業等),有利于保障信息充分獲知前提下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比如加大醫療信息獲取力度可保證公共醫療事業的發展和醫學研究領域的進步;加大商務信息的獲取力度有利于商業活動范圍的擴展以及利潤的增加;加大高校圖書館學術資源的獲取力度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等等。以上文獻還反映出,信息的獲取必須要有相應的政策作保障,要在法定范圍內進行,而且必須處理好信息獲取與信息保密之間的關系。
3.2信息隱私權
該方面在Elsevier Science Direct 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相關文獻數量較少,故選用EBSCO信息服務系統。檢索到與信息安全密切相關的文獻數量共有17篇。通過對這17篇文獻的內容分析,可將其研究方向劃為四類(見表2)。
國外信息隱私主要關注電子商務及網絡環境領域,主要內容有:數字化環境下的風險意識以及對個人信息與數據的保護;因特網環境下用戶信息的保護;網絡環境下如何保證個人信息不被商業組織非法利用;如何在直接交易(DM)工具中保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網絡信貸服務中信任與非信任對信息隱私的影響;通過立法來保護電子商務中個人身份驗證信息(personally identifying information,PII)的安全等。
醫療方面的信息隱私保護主要涉及醫療機構患者的信息隱私保護;人體組織器官轉讓市場中的的信息隱私保護等。
企業環境下的信息隱私保護的相關文獻主要涉及:公司應保護其數據庫中有關客戶和員工的個人信息;在企業中建立信息隱私項目模型;企業員工信息保護方面的立法實踐;研究在客戶關系管理(CRM)中,客戶態度、政府參與、公司政策對信息隱私保護的影響等。
政府信息隱私主要關注公眾對政府信息的合法獲取與相關政府信息保密之間的關系。
從數據庫相關文獻的搜索結果可以看出,國外在信息隱私方面主要以電子商務及網絡環境、醫療環境、企業環境、政府環境為主要研究領域,其中個人信息的保護(客戶信息、員工信息、網絡用戶身份驗證信息、患者疾病診斷信息等)在信息隱私方面是最為重要的。
3.3信息知情權
該方面在Elsevier Science Direct 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相關文獻數量較少,故選用EBSCO信息服務系統。檢索到與信息安全密切相關的文獻數量共有25篇。通過對這25篇文獻的內容分析,可將其研究方向劃為七類(見表3)。
環境信息與污染物排放方面的信息公開在過去一年間居該領域文獻數量之首,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布什總統當政期間,美國環保局出于對國家安全的考慮,削減了數據庫中對公眾公開的環境信息的數量,工廠通過上報簡明報表得以隱瞞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制民眾對工業活動的知情權。這件事情引起了社會各方面對公民知情權保障的廣泛關注,因此有關環境信息與污染物排放信息公開方面的文獻數量特別多。
醫學領域主要關注患者對自己所患疾病可否享有知情權等。
商務領域主要關注股東的知情權保障;公司財務數據的公開等。
政府以及非盈利機構的信息公開涉及陽光法案與政府公務人員活動方面的信息公開;非盈利機構信息的公開有利于為其贏得尊重和信賴等方面的探討。
新聞媒體領域主要強調媒體報道對公眾要做到透明化,保障公民知情權。
還有一定數量的文獻涉及到開放存取運動、版權與知情權的關系,以及知情權法律和歷史研究等。
通過對于信息知情權相關文獻的檢索結果表明:
(1) 信息知情權總是和信息公開聯系在一起的。很明顯,只有大力推動各個領域的信息公開,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權。
(2) 信息知情權總是和某個特定的社會領域或事件聯系在一起的。公民的知情權觸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公開的主客體關系也復雜多變:政府對媒體的信息公開;媒體對公眾的信息公開;政府對公眾的信息公開;工廠對員工的信息公開;企業對股東的信息公開;醫生對患者的信息公開等等。
3.4信息安全
在Elsevier Science Direct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到與信息安全密切相關的文獻數量共有39篇。通過對這39篇文獻的內容分析,可將其研究方向劃為八類(見表4)。
從計算機技術角度探討信息安全的文獻數量最多,為10篇,主要內容涉及網絡信息安全、操作系統的信息安全、針對系統安全漏洞的威脅控制模型等。
從企業環境角度以探討信息安全的文獻數量也十分可觀,主要內容涉及組織中的信息安全管理;企業信息安全決策以及信息安全政策的執行情況;企業信息安全管理系統的弱點;企業信息安全保護;企業管理者在信息安全中的作用;企業內部服務的安全防御等。
與信息獲取類似,醫療領域的信息安全問題也是國外十分關注的領域,多數集中在醫療領域信息安全風險管理以及患者信息保護等方面。
教育領域主要探討在學校環境下如何對師生開展信息安全教育,以提高其信息安全保護的意識。
在經濟領域,信息安全問題主要圍繞信息安全管理的經濟模型、信息安全預算以及投資等問題。這和企業信息安全密切相關,因為一個重視信息保護的企業必然會制定專項的信息安全項目的預算以及配置專業的管理人員,如信息安全經理等。[6 ]
在標準、規范、立法角度,多為探討國際上通用的信息安全標準或從法律角度解釋信息安全標準的相關內容等,為信息安全立法奠定理論基礎。
另外,還有很多文獻涉及到具體的保護方法問題,如建立合作框架、利用知識共同體、運用信息生命周期相關原理等實施安全保護。一部分文獻也涉及到信息安全評估,如信息系統弱點評估、風險評估方法等。
近些年來,信息安全的關注領域逐漸由計算機中心實體安全到信息技術系統與網絡安全再到商務信息系統安全轉移,從文獻統計的具體情況來看,計算機技術以及企業環境下的信息安全是近期國外信息安全研究的兩大熱點。
3.5知識產權
在Elsevier Science Direct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到與信息安全密切相關的文獻數量共有41篇。通過對這41篇文獻的內容分析,可將其研究方向劃為六類(見表5)。
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發展中國家、全球化與國際貿易環境下的知識產權研究是他們最為關注的領域,主要內容涉及全球化與收入不均背景下的知識產權;國際貿易對知識產權和外向型國際專利帶來的影響;不同國家與地區間的知識產權協定;外資合并與進口稅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某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伊朗、菲律賓、巴西、中國、非洲等)等。
表5知識產權文獻統計示意表
由于知識產權問題已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某一領域的知識產權研究,也是國外研究的重點所在,如知識產權教育;公司研發與商業盜版方面;公共研究機構(基于大學或公司的RD);圖書館領域(數字圖書館);金融服務領域;學術部門;計算機領域(國際域名);醫學領域(流行病學方面的合作研究);高尖端領域(生物制藥、納米科技等);服務業等。
還有一些文獻探討了知識產權的影響,尤其是經濟方面,如知識產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包括其保護力度的大小對經濟的正面或負面影響;知識產權的經濟測度;知識產權保護對科學知識自由流動的影響方面等。
特定部門提供的知識產權保護或服務方面的內容有英國知識產權局的專利信息服務、WIPO的知識產權項目與戰略等。
另外還有少量文獻探討了知識產權中侵權賠償條例等特定問題。
總的來說,對發展中國家以及全球化與國際貿易環境下的知識產權研究為該領域的熱點所在,這是發達國家目前普遍關心的問題。另外,隨著知識產權問題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對某一領域開展知識產權研究也是該領域關注的方向。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加入WTO,研究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文獻也呈逐漸增加的趨勢。
3.6信息政策
該方面在Elsevier Science Direct 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相關文獻數量較少,故選用EBSCO信息服務系統。檢索到與信息安全密切相關的文獻數量共有16篇(除去重復文獻、權限范圍外無法瀏覽的文獻以及相關度不大的文獻)。通過對這16篇文獻的內容分析,可將其研究方向劃為三類,具體方向及各方向文獻數量對比見表6。
在信息政策方面,對政府信息政策的綜合研究是文獻最集中的領域,主要內容涉及,政府信息政策的實質以及研究方法等;政府信息政策是各種復雜因素的集合(信息獲取、安全、可信度、信息隱私等),政府應對全體公民負責并承擔起保護整個國家安全的責任;探討了信息政策中保護與獲取之間的關系、歷史發展情況;信息政策發展趨勢對社會的影響以及信息政策的現狀、實質等。
表6信息政策文獻統計示意表
在信息政策與社會特定領域的關系和作用方面,主要探討了國家的信息政策與圖書館、情報部門的關系;探討了信息政策在某些計算機技術中的重要作用;政府信息政策在軍事戰略資源中的重要作用;政府信息政策對提高中小企業信息素養的作用;政府信息政策在國家政治擴張中的作用;政府信息政策在減少商業活動中由于信息不準確所帶來的損失方面的作用等。
另外,少量文獻也涉及到對某些國家特定信息政策的研究,如,法國科學技術信息政策、歐洲專利局(EPO)的專利信息政策等。
總的來說,在信息政策的研究中,對政府信息政策的綜合研究,尤其是探討政府信息保護與公眾合法獲取信息方面一直是該領域的熱點。由于大部分的信息政策都是以政府為主體制定的,因此人們也十分關心這些政策在社會生活各領域的作用和影響,包括計算機領域、商業活動領域、信息部門、政治軍事領域等。
4分析結果與啟示
4.1信息權利內容不同,其研究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
我們已經知道,信息權利的內涵十分豐富,而且已經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籠統地為信息權利界定一個或幾個研究重點是不確切的,其重點研究領域隨著權利內容的不同而不同,即使是在同一權利內容范疇內,由于某些重大事件的發生,某些看似并不重要的領域很可能突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比如,在信息隱私方面,人們更多地關注網絡環境對隱私信息保護的沖擊;在知識產權方面,人們更多關注跨國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在信息政策方面,人們的注意力通常轉向政府;在知情權方面,布什政府公然削減對公眾公開的環境信息數量這一事件的發生,致使環境信息的知情權保障突然之間成為該領域的熱門議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美國,保障普通公民對政府信息知情權利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4.2研究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進程聯系密切
信息權利的研究內容總是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每一次社會的變革、技術的創新、價值觀的改變都會對信息權利的保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討新技術環境和社會條件下的信息權利的“再適應”問題,是國外信息權利研究的重要特色。例如,隨著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以及網絡環境下的信息獲取、安全和隱私保護就成為這些領域研究的重點;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貿易活動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就成為知識產權研究的重要議題。
4.3信息權利研究角度多樣化
國內信息權利研究范圍與國外相比,還相對較窄。就信息知情權方面,國外研究觸角已深入到政府、環境、醫學、商務、新聞媒體等領域,隨著社會民主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普通公民在信息知情方面的權利意識和要求也越來越強烈,如何推動社會各個領域信息公開,充分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實現,也是信息權利所重點關注的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所涉及層面更加多樣,包括教育、公司研發與商業盜版、公共研究機構、圖書館領域、金融服務領域、學術部門、計算機領域、醫學領域、高尖端領域、服務業等各個方面。國外學者之所以十分熱衷從某一特定角度展開具體研究,一方面是由于國外的信息產業鏈十分發達,由此帶來的信息權利問題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另一方面也和國外學者注重實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研究風格有關。
4.4自身的實際需要對信息權利研究的導向作用明顯
信息權利的研究內容有時帶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征,通過對國外信息權利研究內容的分析,可以發現它們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側重點與我國有很大差異,而且這些研究側重點基本受到發達國家自身實際需求的驅動。這一點突出表現在對知識產權的研究上,在這方面,我國學者較多關注本國金融領域的專利、商標保護,而發達國家更多關心的是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轉讓及產品出口等貿易活動中,后者(IPR非擁有者)能否對前者(IPR擁有者)的專利、技術創新、產權等提供強有力的保護。事實證明,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力、資金的匱乏,不能很好地履行國際貿易活動中保護知識產權的義務,致使發達國家承擔了很大的貿易損失。怎樣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加入WTO后、知識產權糾紛案件頻發的中國建立一個良好的IPR保護機制,始終是發達國家學者們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
4.5各種權利之間的制約平衡
信息權利是由內在相互關聯的各個具體權利內容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的制約平衡是保障信息社會公平有序的前提,國外有較多文獻都涉及到了如何正確處理各種權利之間的關系問題。如在信息獲取和信息隱私方面,人們都十分關注網絡環境下如何更好地確保信息的獲取、保護個人信息的隱私以及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信息獲取與信息保護本來就是一組相對立的概念,存在著矛盾關系,這種矛盾關系在網絡環境下又被進一步放大,因此如何求得信息“獲取”與“保護”之間的平衡,成為了信息權利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命題。再如,政府信息政策的制定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合理界定人們的信息活動范圍,在保障人們信息權利的同時強化人們的信息義務,實現權利和義務的和諧統一。
5結語
綜上所述,國外的信息權利研究從總體上看,帶有十分濃重的時代特征和實用色彩,學者們緊跟社會發展潮流和熱點,傾向于從社會的各個層面探討與信息權力相伴生的各種實際問題,跨越了眾多的學科領域。相比之下,我國對信息權利的研究無論從數量還是范圍上看,都和國外存在一定差距。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達成有關信息權利方面的普世價值認同應該是其發展的大勢所趨,因此,了解而并借鑒國外在信息權利方面的研究內容和成果,對我國開展更深層次信息權利研究、加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信息權利法律規章、在全民中間普及信息權利意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毅.倫理與法律權利的互動及其意義[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7):27-30.
[2]王小蘭.數字圖書館讀者信息權利及立法保護[J].晉圖學刊,2008,(2):30-32,70.
[3]周淑云.闡述信息獲取權的憲法基礎[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2):3-6.
[4]黃勤南.知識產權法[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3:8-10.
[5]許偉.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與對策[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23(2):55-57,68.
[6]Ashenden D.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A human challenge [J].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ical Report, 2008,
13(4):195-201.
作者簡介:安琳(1987-),女,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情報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