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輔行訣》所載《湯液經法》考論

2010-01-01 00:00:00劉永明
敦煌研究 2010年3期

內容摘要:本文對《輔行訣》所載《湯液經法》的形成及其對傳統醫學的影響和貢獻進行了考察。認為此《湯液經法》為出自東漢時期黃老道神仙方士之手的醫學著作;其醫學宗旨和重要內容在于服食樸益和養生延年,體現了道家道教重生養生的思想,并對《傷寒雜病論》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輔行訣》;《湯液經法》;《傷寒雜病論》;黃老道

中圖分類號:K870.6;B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0)03—0060—10

敦煌文獻《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以下簡稱《輔行訣》)的發現備受醫學史和中醫臨床研究的重視。就其在醫學史上的價值,錢超塵先生說:“陶弘景《輔行訣》的發現,對于考證《傷寒雜病論》所勤求博采之作,中國方劑學形成與成熟之時代、探討‘漢志’所載醫經派、經方派之區分等重大學術問題具有極為重大意義。”經近些年的研究,已經在《湯液經法》與《傷寒雜病論》之間的關系以及臨床醫學運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同時,學界普遍認為,《輔行訣》所載《湯液經法》即《漢書,藝文志》所載《湯液經法》。筆者在研究道教與傳統醫學相互關系的過程中發現,《湯液經法》的形成尚有待進一步的考察,《輔行訣》所載《湯液經法》并非《漢書·藝文志》所載同名之書,《湯液經法》的醫學價值也有待于進一步的認識。本文即就此問題試作考察,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輔行訣》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原系近人張光榮(字偓南)于民國六七年間購于敦煌王道士之手,家傳至其嫡孫、中醫師張大昌時,不幸毀于“文革”,現留下的只有張大昌弟子的轉抄本、張大昌本人的追憶本及多種互相傳抄本。原件的狀貌據回憶,張俚南購得后曾在西安裱畫店用大紅緞子裱褙。原卷立高八寸許,橫長丈余。卷子為粗絹,微呈黃色,無裂無臟。文字行書,秀麗工整,無諱字。卷首有三皇四神二十八宿。由于學界的多方努力,該文書現有多家整理刊布的版本,相關資料可謂豐富,但情況極為復雜。

該卷作者題名為“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正文內容系摘錄和講解以五臟為主諸病的辨證治療方法、相關藥方及救治中惡卒死之法,編纂宗旨在于以此輔助道教修煉者在保證身體健康的狀況下順利進行內視修行活動。核查史籍及《道藏》所載陶弘景著述目錄,不見有此名目。張政娘、李學勤先生曾對張大昌的追憶本進行過鑒定,指出:“尋繹文義,亦非陶弘景自著之書,如云‘隱居日’、‘陶氏云’、‘陶云’,則作者自非弘景本人。疑是后人輯錄陶說為之,為了尊崇本師在書名下加題‘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一行。其實,這里邊有許多不是陶弘景的東西。”但未具體指出哪些內容不屬于陶弘景。馬繼興先生認為:“《法要》一書雖非梁陶弘景原著,但系隋唐時人傳錄陶氏佚文而成。“當屬其弟子或傳人追記師訓而成。”最早調查和整理《輔行訣》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王雪苔先生,在馬繼興主編的《敦煌古醫籍考釋》中以特邀編輯身份撰寫《輔行訣》的校勘考釋稿,他認為:該書為陶弘景撰之可能性確實較大。然觀書中校注,知已經過后人整理,玄武湯皆未改為真武湯,不避宋諱,說明整理當在宋代以前。在其本人著作中,又從書名、病機論述、知識特點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考辨,認為《輔行訣》“當初確實是出自陶弘景之手。”但已經過后人重新整理,且在流傳過程中有過不同的傳本_5_。張大昌、錢超塵《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傳承集》則將該書直接題名為梁陶弘景撰。

從內容結構的編排來看,首段囊括全篇,說明編纂的目的及內容主旨,以陶弘景語開篇:

隱居曰:凡學道輩,欲求永年,先須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時恙,一依五臟補瀉法例,服藥數劑,必使臟氣平和,乃可進修內視之道。不爾,五精不續,真一難守,不入真景也。服藥祛疾,雖系微事,亦初學之要領也。

之后主體內容依次為“辨肝臟病證文并方”、“辨心臟病證文并方”、“辨脾臟病證文并方”、“辨肺臟病證文并方”、“辨腎臟病證文并方”,每臟均先列本臟之虛實病理并治療法則,次為以“陶云”引發的說明內容并引述醫學經典(主要是《素問·臟氣法時論》、《靈樞·本神》、《靈樞·五邪》中的內容)。而后為具體方藥內容。之后每段新的內容之前,均有“陶曰”、“陶云”、“陶隱居云”等內容為先導。有些內容后面還有陶弘景進一步說明或總結性的按語。總體上,前面的辨五臟病證并方共五個部分各有標題,內容結構、邏輯順序完全統一,合乎撰述體例。后面的內容是以陶弘景的引言將相關內容漸次附列而成;雖然內容與前者相連貫,但未講究撰述的邏輯層次。當然,如果去掉陶弘景語,所剩內容只能是一些醫學資料輯錄。從歷史上看,陶弘景既是著名的道教領袖,又是著名的醫藥學家。據記載,陶弘景“性好著述,尚奇異,顧惜光景,老而彌篤。尤明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圓產物、醫術本草”,勤于撰述,著作頗豐,去世后“秘密不傳,及撰而未訖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輔行訣》中陶弘景語顯示出,其在醫藥學、醫學文獻和歷史、道教信仰、道教修煉與醫藥實踐、方術文化等方面均有相當高的素養,而前引王雪苔考辨從內容上增強了與陶弘景的對應關系。所以本人以為,將本作品視為陶弘景“撰而未訖”、繼而南其弟子或傳人整理編纂而成更為合理,而內容反映的也當主要是陶弘景的醫學思想和認識。至于正文中關于陶弘景的14處題名,未必非陶弘景本人所加,作為未完稿,隨意加入“陶云”或“陶隱居”等亦有可能。尤其有兩處題為“弘景曰”,從常理出發,若屬其弟子或傳人記錄編纂,則不當如此直呼其名。

中國傳統醫學體系早在漢代以前已經成熟,被后世尊為四大醫學經典的《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均形成于東漢以前。《黃帝內經》、《難經》為醫學理論經典,《神農本草經》為藥物學經典,其中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辨證論治的醫學臨床經典,被后世奉為醫方之祖,而張仲景更是以“醫圣”之尊成為后世醫家研習的楷模。根據《漢書·藝文志》,西漢時期醫學著作已經相當豐富,其中載有醫經類著作七家177卷,《黃帝內經》為七家之一,且留傳中頗多亡佚,其他六家均不傳于后世;“經方”11家274卷,后均亡佚。所以中國傳統醫學源遠流長的主線便只能圍繞上述幾部傳世的重要經典延續和發展。從歷史上看,在傳統醫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道家和道教文化起到過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上述主要經典中,道家思想對《黃帝內經》的影響,早期黃老道教的神仙方士對《神農本草經》的影響都至為明顯;至于《難經》本來是對《黃帝內經》有關理論問題的展開,所以在文化背景和形成理路上與《黃帝內經》當有更多的一致性;唯有《傷寒雜病論》從其文本中較難看出道家道教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在以上經典中,《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均托名于傳說人物,作者無從稽考,只有《傷寒雜病論》不尚玄虛,在作者問題上明確無疑。可惜史籍不為張仲景這一偉大的醫學家立傳,相關記載又十分缺乏;而《傷寒雜病論》也在流傳中歷經沉浮,漸多殘失,雖經歷代醫家整理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行世,但原貌已經難以恢復。這些都為探討這位偉大的醫學家及其著作的形成留下了太多遺憾。然而,敦煌《輔行訣》的發現則為我們探討上述諸問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線索。

《輔行訣》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其保留了漢代以前醫學典籍《湯液經法》的部分內容和概況,還有《湯液經法》與《傷寒雜病論》之間的關系及漢晉醫學源流方面的一些重要信息。從古到今,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形成的淵源問題是醫學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其與《湯液經法》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個難解之謎。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經方”十一家中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日:“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揭示了《傷寒雜病論》與《湯液經法》之間的傳承關系,但對具體情況未予說明,后代只能延續這一認識。如清人姚振宗《后漢藝文志》之“張仲景方十五卷”條指出:“按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引皇甫謐日:仲景論伊尹《湯液》為十數卷。按,漢志經方家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仲景所論定者,蓋即是書。”民國時楊紹伊則根據皇甫謐之說從《傷寒論》中輯復《伊尹湯液經》。然而在敦煌《輔行訣》中有陶弘景語云:

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口(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避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

由此段描述可知,陶弘景所看到的《湯液經法》包括上、中、下三品方藥共三百六十首,以這樣的內容分量和布局,要分割為三十二卷本,平均以十一二個方藥構成,這是不大可能的。所以這一《湯液經法》只能為三卷本,而非《漢書,藝文志》所載的三十二卷本。另外,從內容來看,《湯液經法》包括上、中、下三品方藥,顯然是體系化的、內容完整的文本,所以也不是《漢志》本的殘本。從其形成的過程看,三卷本《湯液經法》的方藥品性分類等系“依”《神農本草經》和《桐君采藥錄》而“撰”,這就為《湯液經法》的形成時間提供了依據。關于《神農本草經》學界已有深入研究,其雖然托名甚古,實際上已經認定其為東漢時期的作品。筆者以為,在多家研究中,王家葵《(神農本草經)研究》一書在全面研究的基礎上認為“《本草經》即出自東漢本草待詔之手”的論證最為充分。至于《桐君采藥錄》,其形成也不當早于《神農本草經》。馬繼興先生曾對《桐君采藥錄》作過專門的輯錄,對其作者問題也進行了專門的考察,但由于資料所限,結果只能進行推測,他認為:“《桐君采藥錄》的著者桐君,時值上古,尚無文字記載,因而屬于托名之書,但其撰寫時代的下限必不晚于秦漢時期,而應早在此以前。這是由于《桐君采藥錄》一書內容多次被《吳普本草》所引用,而吳普氏為后漢時人可以得到證明。”又說:“這部著作的撰寫時代至少是在公元1世紀以前。”馬繼興先生得出這一結論的另一依據是認為《神農本草經》業已形成于先秦,而《桐君采藥錄》在其后形成。但若我們確認《神農本草經》形成于東漢時期的話,也就不難得出《桐君采藥錄》也只能形成于東漢時期,而不會更早的結論。相應地,《輔行訣》所載《湯液經法》的形成也就只能更晚一些。又,通過《輔行訣》內容可知,陶弘景明確地看到了《湯液經法》三卷本與《傷寒雜病論》乃至其他漢晉以降醫家之間的繼承關系,如其所論:“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矩也。”這說明該作在東漢張仲景、華佗時期已經形成并行世。又據西晉皇甫謐“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語看,《傷寒雜病論》是經過對《湯液經法》的“論廣”而來的,也就是說其內容比《湯液經法》多,而規模亦大。由此亦可以說明,張仲景所據的《湯液經法》并非《漢志》的三十二卷本,而是陶弘景所見到的三卷本。也就是說,敦煌《輔行訣》所載《湯液經法》形成于《神農本經》和《桐君采藥錄》之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之前的東漢時期。

所以,我們論及《傷寒雜病論》與《湯液經法》之間的關系時,一定要注意《漢書·藝文志》所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本與東漢時期形成的三卷本的不同。古今的相關論述中大多未看到這種區別,認為《傷寒雜病論》所依據的《湯液經法》即《漢志》所載《湯液經法》,這是不準確的;而據此進一步得出我國方劑學的成熟在西漢時期也是需要另作考證的。至于這兩個不同卷數的《湯液經法》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缺乏直接證明材料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從內容的關聯性和醫學文化的傳承演變來進行理解。《湯液經法》三十二卷屬《漢書·藝文志》“經方”類。“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按此,《湯液經法》三卷本正好與之吻合,而兩書相同的命名也能夠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湯液經法》三十二卷本與三卷本之間應當具有傳承關系。

從《輔行訣》所涉及的內容看,《湯液經法》三卷本的形成與東漢時期醫藥學的發展,尤其是《神農本草經》和《桐君采藥錄》的形成關系很大。三卷本是依據《神農本草經》的藥物分類,對醫方進行分類的。在《神農本草經》中,“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贏者,本中經。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度應一日,以成一歲”。《湯液經法》則是依據《神農本草經》所作,“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避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可見《湯液經法》和《神農本草經》之間的一致性極強。

《神農本草經》對藥物的分類是以各種藥物是否具有養性延年和輕身不老的性能為標準的,這一標準顯然是神仙方士的標準,不是純粹醫家的標準。本草文獻學家尚志鈞先生指出:“現行單行本《本草經》包含兩大內容,一是治病內容,二是延年神仙內容。在全書365味藥物中,有160味提到‘久服不饑,輕身延年不老,神仙’。”又說:“可以確認漢代被詔的本草官,他們在長期從事藥物合和工作中,獲得藥物知識;從經方中,獲得藥物治療知識:從神仙著作中,獲得藥物養生知識,他們把這三部分知識結合為一體,以藥物為綱,撰寫成本草專書。書成后,為著取信于人,不得不托名神農、子儀等先秦人物”。王家葵也認為,《本草經》不會成于儒生之手,也不會成于普通方士和普通醫生之手,而是出自東漢本草待詔之手,本草待詔“絕不是純粹意義的醫生,而是兼司醫藥職事的方士”。日本學者麥谷邦夫先生也認為,《神農本草經》中神學家的藥物學和醫家的藥物學二者并存。

我們知道,自先秦以來從事煉丹制藥、追求長生不死的神仙方士的活動源遠流長,規模巨大。從道教史上看,他們的活動體現了以后道教追求成仙的核心目的。神仙方士的活動是道教的重要淵源所在,神仙方士也是道士的前身。蒙文通先生曾提出“道教三源說”,將神仙家與天師道、太平道同歸為道教的三大來源。而我們現在的道教研究則大多認同在大規模宗教組織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形成之前,已有道教的前身黃老道存在。許抗生先生說:“黃老道是黃老學與神仙學相結合的產物,屬于神仙學范疇,是道教的前身。黃老道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它發端于西漢而成熟于東漢桓帝時期。至于黃老道的主要思想則是宣揚養生、修仙,‘祭祀黃老君,求長生福而已”。朱越利先生也指出:“兩漢時期,黃老思想與方仙道相結合,演變為黃老道……黃老道方士以黃帝和老子為旗幟,不求功名利祿,追求長生成仙。”他們的早期活動為神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積累了豐厚的資源,這其中包括了醫藥學方面的探索和成就。而從醫學史上看,漢代以前有方士醫學的存在,如蓋建民認為:“方士醫學對傳統醫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方士的修仙方術對傳統醫藥養生學的貢獻……:二是方士醫學對本草學和制藥學領域的貢獻”。所謂方士醫學的主體自然指的是那些從事神仙活動的道教前身亦即黃老道的人物。由此可知,《湯液經法》三卷本中所具有的神仙方士特征,正是由其所形成的時代所決定的,陶弘景將其視為“道家”之作,是順理成章的。由此我們認為,《湯液經法》和《神農本草經》一樣,也當形成于道士的前身黃老道的神仙方士之手。

再就《輔行訣》所引內容看,《湯液經法》治療外感天行之方,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湯,具體包括大、小陽旦湯,大、小陰旦湯,大、小青龍湯,大、小白虎湯,大、小朱鳥湯,大、小玄武湯,共為六組十二方。陶弘景謂“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這里陶弘景將四神等方名歸為“道家”的稱法,也說明了《湯液經法》成書的文化背景和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取向。青龍、朱鳥、白虎、玄武四神為傳統的四靈神,分別與東、南、西、北相配而常用以指代方位,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宗教神學意義。加之陽旦、陰旦與人體陰陽相對應,于是這些醫方整體構成一個囊括天人的、具有陰陽五行特征的醫藥方陣體系,其中反映的觀念,則與《湯液經法》依據《神農本草經》所建立的天地人三品方陣體系一道,凸顯了早期黃老道的神仙方士以術數化的方式來表達天人相應的思想認識,并強調養生與治療并重的醫學觀念。這樣,《湯液經法》在總體文化趨向上與當時流行的黃老道的宗教追求和神仙方士的文化更加一致。

至于張仲景,則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首先繼承了《湯液經法》及其他醫家的方藥。而在《傷寒雜病論》中,張仲景創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六經辨證和方證體系,突出了醫方的臨床運用。同時,張仲景將《湯液經法》中帶有神秘色彩的方藥命名直接落實到藥物本身,“推主為識”,避其文飾及宗教神秘特性,這樣更利于構建自己的醫學體系,也更加有利于醫學的純粹化,從而使自己的著作成為后世傳統醫學的典范。在這個意義上,稱“張仲景避開道家命名的方法,改用‘以某藥名之’,這在方劑學上是一次重大革命”,“張仲景是中醫之圣,《傷寒論》、《金匱要略》為中醫之魂,萬世不衰”,實為極其恰當的評價。

既然《傷寒雜病論》繼承了《湯液經法》很多內容,從而在醫學史上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我們還有必要進一步認識《湯液經法》的價值。

從《輔行訣》可以看出,《湯液經法》對《傷寒雜病論》的形成起到過十分重要的作用。陶弘景對兩者均進行過深入研究,故而感受深切。《輔行訣》指明來源的兩組《湯液經法》醫方,均專門述及《傷寒雜病論》對《湯液經法》方藥的繼承,也均表達了對《湯液經法》醫學成就的推崇。他在引及救諸勞損病方時說:

經方有救諸勞損病方,亦有五首,然

綜觀其要義,蓋不外虛候方加減而已,……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淺所識。緣諸損候,藏氣互乘,虛實雜錯,藥味寒熱并行,補瀉相參,先圣遺奧,出人意表。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成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矩也。在引及陽旦、四神等湯時說:

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四)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晰,后學咸尊奉之。

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

在陶弘景看來,《傷寒雜病論》為“依”“師”《湯液經法》而來,“療治明晰,后學咸尊奉之”,醫學地位很高;《湯液經法》則為其所師法依據的“規矩”,“先圣遺奧,出人意表”,“實為萬代醫家之規范,蒼生護命之大寶”,諸方為“神明之劑”,所以“先圣”的醫學地位無疑更高。

下面我們具體看《傷寒雜病論》(即今《傷寒論》、《金匱要略》)對《湯液經法》的繼承情況。《輔行訣》明確指出出自《湯液經法》的病方有兩組,一組為二旦、四神大小等湯十二首,一組為救諸勞損病方五首。前者陶弘景已經明確指出其為張仲景撰著《傷寒雜病論》的依據,現亦經多家對照研究,《湯液經法》中的二旦、四神等湯與《傷寒論》中的方藥具有明確的對應關系。小陽旦湯:即《傷寒論》之桂枝湯(《傷寒論·太陽篇》第30條也稱陽旦湯);大陽旦湯:即《傷寒論》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再加黃芪(或《金匱要略》之黃芪建中湯加人參);小陰旦湯:即《傷寒論》之黃芩湯去生姜;大陰旦湯:即《傷寒論》之小柴胡湯加芍藥;小青龍湯:即《傷寒論》之麻黃湯;大青龍湯:即《傷寒論》之小青龍湯;小白虎湯:即《傷寒論》之白虎湯;大白虎湯:即《傷寒論》之竹葉石膏湯易人參為半夏;小朱鳥湯:即《傷寒論》之黃連阿膠湯;大朱鳥湯:即《傷寒論》黃連阿膠湯加人參、甘草;小玄武湯:即《傷寒論》之真武湯易干姜為生姜;大玄武湯:即《傷寒論》真武湯與理中丸合方(或真武湯加人參、甘草)。可見,以上十二方全部為《傷寒雜病論》所繼承。王淑民又將其與劉渡舟《新編傷寒論類方》進行比較后認為,二旦六神方多為《新編傷寒論類方》中桂枝湯類、黃芩黃連湯類、柴胡湯類、麻黃湯類、白虎湯類、四逆湯類中之主方。由此說明《湯液經法》的方藥在《傷寒雜病論》中的重要性。

我們再進一步看古代醫家的認識,孫思邈《千金翼方》在整理《傷寒論》條文時指出:“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i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宋代名醫許叔微亦云:“仲景治傷寒,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桂枝治風,麻黃治寒,青龍兼治風寒,不拘時候,施與脈證相對者,無不應手而愈。”清代名醫喻昌曰:“春夏秋之傷溫、傷熱,明以冬月傷寒為大綱矣。《傷寒》六經中,又以太陽一經為大綱,而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大綱。”清吳謙奉敕所撰《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亦云:“太陽主表,為一身之外藩,總六經而統榮衛……衛,陽也。榮,陰也。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邪之害人,各從其類,故中風則衛受之,傷寒則榮受之。衛分受邪,則有汗為虛邪,桂枝證也。榮分受邪,則無汗為實邪,麻黃證也。榮衛俱受邪,均無汗,皆為實邪,大青龍證也。大綱三法,用之得當,其邪立解;用違其法,變病百出。”等等。由歷史上著名醫學家的研究可見,在《傷寒論》中,具有辨證論治的提綱性施治方法落實有三:一為桂枝湯;二為麻黃湯;三為大青龍湯。而桂枝湯和麻黃湯直接取自《湯液經法》,大青龍湯則實為麻桂合方而易芍藥為石膏者,由此可見,《傷寒論》論治的提綱性方藥均來自《湯液經法》。又,桂枝湯被稱為傷寒第一方,其用不僅為太陽表證而設,因其能夠調和營衛而燮理陰陽,故而施治范圍甚廣。清吳謙《刪補名醫方論》云:“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清代名醫徐忠可曰:“桂枝湯,外癥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癥得之,為化氣調陰陽也。”正是揭示了桂枝湯之所以能被廣泛運用的內在機理。如張仲景又將桂枝湯用于妊娠期及產后,用于產后風則仍保留《湯液經法》的“陽旦湯”舊稱;清代名醫陳修園又稱桂枝湯為“妊娠胎前第一方”。另一方面,以桂枝湯為基本方,還被變化出的很多實效醫方而廣泛應用。

救諸勞損病方五首,即養生補肝湯、調中補心湯、建中補脾湯、寧氣補肺湯、固元補腎湯。其中建中補脾湯即為今《傷寒論》、《金匱要略》之小建中湯。

從以上內容可以進一步確認,皇甫謐言“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陶弘景言張仲景依據《湯液經法》而撰《傷寒雜病論》,可謂斑斑可考,信而有征,不當另有致疑。而《湯液經法》的醫學價值也當高度肯定。張燦先生亦考察認為:“從現有古代文獻角度而論,《湯液經法》一書應系有名醫方之祖,為醫方之源,張仲景醫方,有諸多繼承前人者,為流也。”。清代吳謙等在上乾隆皇帝整理醫典的奏疏中說:“蓋以前之書,皆有法無方,《傷寒論》、《金匱要略雜病論》,創立方法格式,始有法有方。誠醫宗之正派,啟萬世之法程,實醫門之圣書也。”現在看來,這一高度的評價實際上首先應該歸之于《湯液經法》。

筆者認為,《湯液經法》還有不少為《傷寒雜病論》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

其一,從《輔行訣》所引用和揭示的內容看,《湯液經法》出自東漢時期早期黃老道的神仙方士之手,其方藥不僅為已病施治而設,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即依《神農本草經》藥物三品體系而設置的“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可見服食補益,養生延年,是《湯液經法》的重要醫學宗旨。這也正是道家道教重生養生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純粹以治病為宗旨的《傷寒雜病論》所沒有的。

其二,《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繼承了《湯液經法》的方藥,建構了自己的六經辨證和方證體系,但沒有講論《湯液經法》的制方法則。吳謙雖說仲景以前之書“有法無方”,張仲景“創立方法格式,始有法有方”。實際上,《傷寒雜病論》中的醫方系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而來。書中講的是辨證論治,以方愈病,而不是講依據藥物性味制成方劑;講的是用方之法,而不是制方之法。《傷寒雜病論》讓后世醫家看到,應如何通過六經辨證。對成方進行加減變化和靈活運用,從而使方證對應以愈疾病,所以張仲景日:依據《傷寒雜病論》,“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十分值得珍視的是,《輔行訣》留下了《湯液經法》具體規范的用藥制方之法。首先是關于五行互含的二十五味藥精的揀選,《輔行訣》云:

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方之旨焉。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為水。味成皆屬火,旋復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樸為金,硝石為水。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味酸皆屬金,五味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術為土,竹葉為水。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更重要的是,作為《湯液經法》用藥制方的具體法則——“五味補瀉體用圖”(圖1),陶弘景指出:

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道畢矣。

以上內容作為制方法則,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其中關于制方的君臣佐使原則見諸醫學經典,而為后人所遵從;其中五行互含的二十五味諸藥之精和“五味補瀉體用圖”兩個方面,從行文等特征來看,系陶弘景“檢用諸藥之要”,“默契經方之旨”,通過對《湯液經法》的深入研究所揭示出的核心內容、“盡要之妙”,并不見于其他典籍文獻。現在看來,“五味補瀉體用圖”將藥物的體用性能、變化法則、治病功用、制方之法等,根據陰陽五行術數理法予以模型化,形成一個具有方劑學原理意義的數法制方模型,從而使制方過程更加規范而有法可循。當代傷寒大家劉渡舟先生指出:“我認為《傷寒論》乃是中醫學之魂”;“經方具有規范性、標準性、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經方藥少而精,療效驚人,有鬼斧神工之力、起死回生之妙,而且方義雋永,藥味精當,耐人尋味,不可思議。”“經方的實踐性、科學性、創造性有無窮無盡的潛力,傷寒學問貴在其方。”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輔行訣》中五行互含的二十五味諸藥之精和“五味補瀉體用圖”的研究,來破解《湯液經法》和《傷寒雜病論》的制方奧秘和諸多科學性特點,這將不但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還對深層次認識傳統醫學的方劑學原理及傳統醫學的當代運用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身為歷史上的高道和著名醫學家陶弘景,對中國傳統醫學的貢獻和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們也應該因此而有更深刻的認識。

其三,《湯液經法》的方藥體系與《傷寒雜病論》不同,除了上中下三品體系之外,從《輔行訣》中還可以看出:

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烏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

馮世綸先生認為:“經方是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方證體系中醫學派別之一,其代表著作是《湯液經法》、《傷寒論》等,其主要特點是用六經辨證(而不用臟腑辨證)和辨方證。”而且認為“經方不用五行學說”。筆者認為,從《輔行訣》所引《湯液經法》內容中恰恰看到的是陰陽五行學說和五臟辨證。王雪苔先生亦指出:“此書重視五行學說,以五行格局經緯五臟用藥,獨具一格。”所以,其所體現的不同的醫學思想、醫學方法及不同的價值,均值得進一步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页| 欧美高清国产|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99久久99视频| 广东一级毛片|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男人天堂|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a亚洲天堂|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91伊人国产|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第一页亚洲|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免费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久久精品电影|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免费aa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 日韩视频福利| 香蕉网久久|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88av在线|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高清|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99精品国产电影| 高清不卡毛片| 在线播放91|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亚洲天堂网视频| 欧美日韩专区| 啪啪永久免费av| 免费在线视频a|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色亚洲成人|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5555国产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无码高清专区| 色香蕉影院|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