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新課程背景下,是“穿新鞋走老路”,還是以新課程為契機,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教師的教學行為成為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結合具體案例談談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師教學行為的創(chuàng)新途徑。
一、詳細說明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學習目標有指導控制學習過程的功能,明確詳細的學習目標表明了學生學習之后要達到的“目的地”。合理制定學習目標可以避免學生學習無效時間的浪費,還可以進行自我反饋,促使其不斷達標,達成目標后,還能增強學習者的成功感,從而優(yōu)化學習效果。
案例1:“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農業(yè)地域類型”學習目標
教師在上新課之前,先向學生詳細說明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即掌握水稻種植業(yè)的形成條件及其特點;建構影響農業(yè)區(qū)位因素的一般框架;學會分析某一農業(yè)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
教師在講述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時,重點講解了形成條件、建構、分析等學習目標中關鍵詞的含義。學習目標的制定做到符合實際、具體、明確、清楚。這樣,學生對整堂課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心中有數,可起到很好的激勵導向作用。
案例2:“地球的圈層墻構”活動目標說明
教師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如繩子的抖動、鋼琴鍵盤的上下按動。講解縱波與橫波的概念。填寫“縱波與橫波的特點”填充表格,要求學生讀“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變化圖”。根據地震波的有關知識,繪制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并推測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物質組成。在學生分組活動前。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本次活動的目標,并做詳細說明: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掌握、分析和運用地理圖表的能力,包括“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圖”、“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圖”、通過讀“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圖”繪制“地球內部結構圖”。提高探究、發(fā)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講述有關地球圈層的空間分布和特點,提高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及歸納概括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活動”,是本次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亮點,但在實際操作中,常出現的問題是活動目標不明確,為活動而活動。因此,明確具體的活動目標,是提高活動設計與實施有效性的前題。
二、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完整結構體系
布魯納認為,掌握事物的結構,就是以使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lián)系起來的方式去理解它。并曰:“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這是在運用知識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決學生在課外所遇到的問題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訓練中所遇到的問題。”根據心理學知識及長期的實踐可知,結構化了的知識最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同時也能被長期記憶而不至于發(fā)生扭曲現象。因此。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教材,把握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信息網絡,實現地理知識整合,創(chuàng)設新情境,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案例3:廈門市翔安區(qū)紅蘿卜生產基地形成條件分析
講到影響農業(yè)的區(qū)位因素時,教師通過展示相關圖片,組織相應的師生雙邊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影響農業(yè)區(qū)位因素的知識結構。然后展示相關材料,如廈門地區(qū)地形圖、廈門氣溫曲線圖與降水量分布圖、紅蘿卜生產的熱量及水分條件等相關材料,要求學生運用所建構的影響農業(yè)區(qū)位因素的知識結構,分析廈門市翔安區(qū)紅蘿卜生產基地的形成條件,從中培養(yǎng)學生信息處理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圖1)。
三、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新問題是引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起點。地理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學過程,在問題情境的氛圍中,學生不斷發(fā)現、探究和解決問題,促使其對問題的認識與思考不斷深入和升華。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具有啟發(fā)性、敏感性、主動性、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新性等特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索與思考習慣,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
案例4:必修2“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學習“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這一部分教學內容時。教師可引入兩個具體案例。兩案例的學習可通過教師不斷提出導學問題,以問題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分析案例,從而得出結論。案例之一“美國的人口遷移”,精心設置兩個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國成為一個移民國家?哪些因素導致了美國人口在本土范圍內頻繁遷移?”案例之二“1949年以來我國國內的人口遷移”,設置問題是:“新中國成立到1986年與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相比,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剖析完兩案例后。教師又及時設問,“從兩案例中分別可以歸納出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過這一設問,及時把兩案例和教學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起到歸納結題的作用。
設問引出新的學習內容。完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之后,教師又進一步設問:“近年來。我國有一些科技人員、工人、農民遷往東南沿海地區(qū)定居。這些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產生的影響是否相同?為什么?”從而進入“人口遷移的意義”這一新內容的教學。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中,教師以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作為一根主線,以問題引入,以問題歸結,又以新的問題引入新的學習,問題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從而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四、開發(fā)地理課程資源,活化課堂學習內容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程資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義、有利于課程實施或達到課程標準的教育資源。地理教師要勝任新課程的教學,就必須在認真學習現代地理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對以往的地理課程資源觀重新進行審視,積極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感知身邊生活中的地理,深入到社會中,親自實踐,因地、因時制宜,將各種可利用的課程資源重組,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于地理教學,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案例5:依據提供的材料及所學知識,試簡要分析廈門市期安區(qū)成為胡蘿卜產區(qū)的形成條件
材料一:廈門市翔安區(qū)衛(wèi)星圖。
材料二:胡蘿卜為半耐寒性蔬菜,發(fā)芽適宜溫度為20~25℃。生長適宜溫度為晝溫18~23℃。夜溫13~18℃,溫度過高、過低均對生長不利。從播種到采收105~120天,在田間可自然貯存2個月。
材料三:新店鎮(zhèn)地處亞熱帶,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2124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雨量充足,陽光充沛,土壤肥沃,極宜萬物生長。“新店胡蘿卜”年種植面積2萬多畝,總產10萬多噸。胡蘿卜內質根富舍蔗糖、葡萄糖、淀粉和豐富的胡蘿卜素,被譽為“土人參”。
新店鎮(zhèn)的胡蘿卜生產已成集約化、規(guī)模化生產,并形成了較為配套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成為全國胡蘿卜主產區(qū)。產品質優(yōu)價廉,銷往全國各地。且出口日本、韓國及歐洲各地。
地理教學內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高度概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說明學生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地理。上述案例中,教師充分挖掘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鮮活的學習素材,使學生感到地理知識就在身邊,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