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何有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江蘇省黃埭中學周建男教師回答:
1.引導學生看書
對于課本,學生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有的認認真真從頭到尾看課本;有的認為書本很簡單,沒什么值得看;有的很少花時間去看課本甚至根本沒有看過,就急急忙忙地做習題。就算是認真看課本的學生,也未必懂得怎樣“看”,只不過是走馬觀花。其實。課本上的案例、地圖、活動、問題研究都是典型,要仔細品味,領悟其中的精髓。特別要仔細閱讀和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規律,抓住重點;同時也要學會發現問題,最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看書不要急著一字一眼地看。要先從宏觀著手,看目錄、標題、重點詞句、圖示,看完之后回想主要的內容和脈絡,將書本“從厚讀到薄(歸納)。又從薄讀到厚(應用)”。
2.引導學生查找資料
培根說:“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畢竟課本的知識是有限的,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查找資料,試著解決某個問題,逐漸培養和形成一種自學的習慣和能力。
必修教材每章最后都設置了問題研究,對于這一部分知識,可要求學生在課本主干知識的引領下,主動尋找相關資料,進而了解問題研究所要闡明的地理問題或某種社會現象。例如,“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所探究的問題與生活密切聯系,教材提供了三段資料供學生討論:“龐大的農民工隊伍”、“農民工與農村”、“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但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涉及的內容更為豐富。教師可在課前適當布置任務:“什么叫農民工”、“農民工為什么進城打工”、“農民工進城對城市的影響”、“民工荒及其影響”.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上網收集材料,全面正確地看待農民工問題,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查找資料需掌握一定方法:①先想好要查什么。在碰到問題時,讓學生主動、獨立思考,確定問題屬于哪個方面,應查什么資料(百科全書、課外參考書、Internet……)。②確定關鍵詞。應把問胚的主要內容提煉出來,形成關鍵詞,這樣查找的結果就比較準確。③查看相關內容。因為一個問題往往會涉及到許多方面,不能只閱讀同一內容的資料,還要橫向聯系。有時跨度可能很大。④學會總結。面對豐富的資料,要學會歸納、總結,把有用的內容提取出來,加以整理,這才是查找資料的最終目的。
3.引導學生一題多解、一題多變
事物的發展都遵循一定的規律,但當條件改變時,結果也會改變。講評課上,教師不能就題論題、孤立地逐題講解。要透過題中地理情景的表面現象,善于抓住地理問題的本質特征進行開放、發散式講解。一般可從以下兩點進行發散引導:①對地理解題思路發散,即“一題多解”;②對地理情景、問題發散,即“一題多變”。進行“一題多變”,可將原題中的地理情景、已知條件、設問等進行改動,然后再重新分析、求解。如將靜態的地理情景變為動態的地理情景;或改變命題條件,如將題中的因果關系顛倒等。由淺入深、步步推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所收獲。
81.如何撰寫說課稿?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第四高級中學宋斐教師回答:
說課是教學研究工作的新形式,是教師對教材中某章節內容處理過程的闡述,要寫好說課稿,應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
第一,課標基本要求。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和考試評價的指南,也是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基本依據。在處理某一節內容之前,須對課程標準的要求分析到位,只有吃透課程標準要求。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教學,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寫說課稿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重視對教材的分析,而忽略了對課程標準的解讀。
第二,教學設計理念。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一定要緊扣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以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為目的。以教材內容為基本藍本,適當引入相關課外教學資源。變狹隘的教材觀為廣闊的課程觀。引導和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力求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并重。
第三,教學內容分析。基于從教材觀向課程觀轉變的考慮,在分析地理教學內容時,不僅要分析教材內容,還要分析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其它課外教學資源。分析教材內容應從教材結構和教材編寫體系上去分析,而不能簡單地用承上啟下去應付,教學重點與難點的設置是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得出的,不是教師的主觀臆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
第四,基本學情分析。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助于學習目標的預設和教學過程的組織安排,應該從學生的知識背景、已有生活經驗、學習興趣、基本能力和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礙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尤其對學習地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礙,應盡可能地準確把握。
第五,學習目標預設。根據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教學內容分析和基本學情分析。從三個維度來設定地理學習目標。很多教師重地理知識技能,輕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實際上。這三個維度的學習目標都很重要,在設定時要切合學生實際。在設定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學習目標時。切忌泛泛而談,應落到實處。
第六,基本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可以從導入新課、學習新課和板書設計三方面分析。好的新課導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在設定導人情景時,要緊扣學習主題,貼近學生生活。對于學習過程,要從如下方面進行:處理了什么內容,怎樣處理,為什么這樣處理。在怎樣處理方面,要說清楚教師做了什么,學生做了什么,落實了哪些學習目標。板書設計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一目了然。
第七,課堂反饋與課外延伸。課堂反饋可以檢測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地理知識,課外延伸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促進地理知識與地理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當然,撰寫說課稿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夠把要解決的問題分析清楚即可,不能人云亦云,泛泛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