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理論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是當今世界盛行的一種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倡導改變教學脫離實際情況的情景性教學;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指導者;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景性,提倡合作學習和交互學習。
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構建開放式地理教學是對傳統地理教學的批判和挑戰。與傳統地理教學相比,開放式教學的優勢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目標更加關注學習過程
傳統教學的教學目標受“學科中心”、“知識本位”下教材觀的影響,以知識為本,強調對知識的繼承、傳授和掌握。中學地理教學是以使學生知道“在哪里”、“有什么”、“什么時間”、“怎么樣”、“為什么”等作為教學目標,“知道”、“了解”、“熟悉”、“理解”等是常用的教學目標行為動詞,其目標指向是“結果”,簡言之即教學以“授人以魚”為目標。開放式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為本,重視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要求教師指導和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途徑和方法,注重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全面協調發展。開放式教學把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礎性目標,即達到教材的雙基教學目標,為后一步教學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彈性目標,即對不同基礎和能力的學生分別提出具有一定難度的目標,激發學生內在潛能;三是發展目標,即教學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新頒布的地理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定位為“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形成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具備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與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新課標的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體現了上述的三個目標層次。所有“內容標準”都是以行為目標方式表述的。“獲得”、“學會”、“嘗試”、“運用”、“形成”、“增強”、“養成”等是表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行為動詞,其目標指向是“過程”,可見教學目標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二、教學活動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其特點是教師講授、板書,學生“聽”、“讀”、“記”,學生圍繞教師轉,一個教師直面一個班的學生,一樣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度及考試評價,教師的授課無法照顧到不同接受能力學生的不同需要,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都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開放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由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全面開放以及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變化。在這種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再是惟一的知識源,其角色定位為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開發者。教師的作用不再只是系統地傳授知識,其職責兼具“啟發”與“指導”。實踐中,要求教師使用多種手段,開發各種學習資源,在課堂上精講重點、疏導難點、把握熱點、解釋疑點;在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時,講授學習方法、誘導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思路、開發學生潛能,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和課程特性制定相應的指導方案,并依據方案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教學組織形式靈活多樣
傳統教學主要局限于單一封閉、刻板保守形式的“黑板+粉筆”的課堂面授方式,其組織形式的主要特點為:一是軍事化。課堂教學環境追求“凈、靜、敬、竟”,教師所提問題一樣,要求學生的答案標準,課堂教學實行準軍事化管理。二是教學過程的程序化。教學注重預設性,缺乏生成性,各教學環節預先設計,教學過程按部就班。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缺乏應對策略,教師也不允許學生的學習活動脫離教師設計的教學程序。三是信息傳遞的單向性。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缺乏雙向交流和師生互動。四是教學時空的封閉性。教學基本上是在教室這一特定空間、45分鐘這一特定時間內進行的,延伸到課外的恐怕只有課外作業。開放式教學是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以教師指導為輔的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進行教學的,其主要特點是教學氛圍的輕松和諧、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教學過程的啟發誘導、信息交流的雙向互動、教學時空的開放延續、教學方法的形式多樣、教學手段的形象直觀等。
四、教學內容全面開放
傳統教學的學習內容是教材。過去很長時期,“一綱一本”一統天下,教學內容高度統一,在此基礎上的“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成為教學的指導思想。開放式教學的教學內容既有本學科知識又有非本學科知識,除了靜態的書本知識外,還有生活體驗、書刊音像、電影電視、網絡信息等多種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可以從書本擴展到自然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開放式教學的內容包括:①教科書內容。要求學好課本上的內容,完成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②課外書內容。由于地理學是一門跨人文與社會科學兩大學習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其許多知識原理都涉及到文學、哲學、數學、化學、歷史學、信息技術學及藝術等學科知識和原理。③生活內容。“生活即學習”,要牢固樹立“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的課程觀。④實踐內容。地理新課標中關于“活動建議”,初中有52個,高中有84個,全部為實踐內容,涉及地理觀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地理研究性學習內容等。⑤時代內容。如我國的航天工程、北京奧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十五”期間“四大工程”、西部大開發、“三農”問題、能源問題、中東問題及美國的火星探測等內容應及時有機地整合到教學內容中。
五、教學評價多元化
對傳統教學的教師評價,主要是看教師教材處理是否合理、教學過程是否清晰、教材重點是否突出、教學難點是否突破、教學手段是否恰當,評價的標準是看教師傳授知識的多少。依據開放式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教學內容的開放性等,教學評價應力求多樣化和針對性,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素質的全面提高,強化評價的診斷、發展和激勵功能。依據“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的新課程理念,應確立基礎性的評價體系。依據“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的新課程理念,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目標。依據“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的新課程理念,應突出學習過程的評價。依據“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的新課程理念,應關注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自主獲取知識的意識和能力。依據“注重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的新課程理念,應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