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中學生的地理素養是中學地理教育的基本目的。中學地理教學的終極關懷是培養有地理素養的人,地理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準確的地理科學知識和實用的實踐技能,還要致力于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地理觀點和環境意識。對于即將步入教師行業的地理師范專業學生來說,其地理素養水平的提高顯得尤為迫切。
一、地理人文素養的內涵
地理素養是指學習者經過地理學習后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格。更具體地說,地理素養即一個人能夠從地理的觀點來觀察事情且運用地理的技能來解決問題的內在涵養,包括地理知識、地理學科能力、地理觀點、地理方法等構成要素。地理素養是一個復合性概念,是統一的整體,任何一種尺度的劃分都會破壞地理素養的整體結構。但為了說明問題的方便,筆者依據地理素養的內容,把地理素養分為地理科學素養、地理人文素養和地理技術素養三部分。實際上,這三部分也是相互包融的。
人文素養是指個體通過對人文學科的了解和學習所養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格,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兩個方面。具體體現在地理學科中,人文知識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經濟、旅游、人地關系等相關內容;人文精神是指有關“人對自然的基本態度”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識、“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人口道德”意識、“資源道德”意識、“環境道德”意識、國家意識、地理審美等內容(見圖1)。
二、地理師范生人文素養現狀
1.研究過程
為了解地理師范專業學生的地理人文素養現狀以及影響因素,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問卷內容依據前面所述地理人文素養的結構來設計,共計19個問題。其中1、2、3、4題是有關學生對于地理的興趣和對于地理素養重要性的意識;5、6、18、19題是有關人文地理課程設置的問題,7、8題是人文素養的提高途徑問題;9—17題是有關學生人文地理知識的測試題,其中15題是地理意識在行為上的反映問題。
調查對象選定地理科學專業大四學生,之所以選擇這一群體,主要是由于大四學生已經基本完成大學期間的所有專業課程,并且已經參加過教育實習,大部分即將踏人教師的工作崗位,這一群體基本上能夠代表地理科學專業師范生的地理素養水平。被測對象共62人,發放問卷62份,回收57份,有效問卷56份。問卷回收率為91.9%,有效率為98.2%。
2.調查結果
(I)學生對地理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提高人文素養的主動性不夠。調查發現,由于很多學生不是第一志愿報考地理科學專業,所以學生對地理科學專業的興趣不夠濃厚,進而影響了對地理素養尤其是地理人文素養提高的積極主動性。所以盡管有63%的學生深刻認識到地理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但卻因不知怎么提高或沒有提高的途徑和資源而沒有真正去落實。
(2)學生對人文地理知識的掌握不牢固。問卷中有關人文地理知識的測試題學生的回答正確率較低,平均正確率為66%。
(3)學生的海洋意識、環境意識,國家、國際意識和對于民族問題的關心較為欠缺。43%學生不清楚領海的范圍;在對學生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從來不使用一次性產品的人為零,選偶爾使用的為34%,有時使用的為45%,經常使用的為21%”。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
(4)學生對地理審美的認識不足。問卷中涉及到地理審美的內涵與地理規律美的內容,結果發現學生對于地理審美的認識還過于淺顯。
三、提高人文素養的對策與建議
由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盡管地理專業師范生是知識素養較高的群體,然而其人文素養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對國家意識、環境意識和地理美感的把握上。提高大學生的地理人文素養,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提高學生對人文素養的重視程度
培養學生地理素養的關鍵是必須要引起學生自身的重視,積極將其轉化為學生的內心需求,才能真正變被動為主動,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人有五種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和保障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和地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通過把提高自身地理素養的需要與五種需要結合起來,才能激發其積極性。如可以通過宣傳具備較高地理素養對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讓其認識到具備較高的地理素養是滿足自身需要、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因素。
(1)樹立堅定的專業思想。鑒于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的第一志愿都不是地理科學專業,所以首先要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消除學生對地理科學的錯誤認識,建議結合當前地理學在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問題所起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科學的實用性,從而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2)注意地理認知結構的構建。從學生對人文地理知識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學生人文地理知識結構的構建并不十分扎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教學,加強對教學內容的整合,注意相關課程的關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構建完善的認知結構。
2.改革地理課程教學,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1)改革課程設置,適當增加人文地理課程的比重。目前,很多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大都只開設經濟地理學導論、人文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游地理學、城市規劃、土地規劃等8門人文地理課程,與自然地理課程的開課門類相比較少。此外,在對學生“對人文地理課程設置的重要性”進行調查時發現,學生對所設的人文地理課程重要性認識與慣常認識并不完全一致(見圖2,本題各課程重要性的分值是按排序最高得7分,其次得6分……最低得0分累加而得),學生覺得最重要的是人文地理學,最沒有必要的是土地規劃。當然,這可能與教師的講授有關系,但是也能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改革專業課程設置勢在必行。
(2)提高大學任課教師對地理新課程改革的認識,建議加強對大學教師進行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培訓。在調查中,78%的學生反映教師講解的內容學術性太強,與高中地理教學脫節,不利于學生日后對于地理教學工作的把握。因此,講授的內容應與現行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緊密結合。
(3)適當增加人文地理實習環節,有利于學生加深對人文地理課程的理解,增強實際應用能力。
(4)采用靈活多樣的提升方式。可增添時事政治課程和社會經濟的內容,并且多播放科普電影和增添有關人文素養的選修課和講座。
(5)人文地理課程設置應與自然地理交叉開設。不僅做到課程設置上的融合,而且在課程內容上也要日益完善,以便真正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征。
3.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輿論氛圍,是提高大學生地理人文素養的重要保證,應充分發揮政府、民間團體、科學家、大眾傳播媒介等各方面的作用。政府作為國家運轉的指揮棒,其政策支持和輿論導向,是形成有利于提高公眾人文素養水平環境的關鍵因素。當然,單靠政府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全民參與。身為觸及先進科學的群體——大學生,更要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并承擔起對身邊的人進行人文素養傳播的義務。即使作為一名普通公民,也要以身作則,積極參與人文素養的傳播,為營造充滿人文精神的社會氛圍而努力。
提升教師地理素養水平是保證中學地理素養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提高地理師范專業大學生的地理素養,不僅是學生個人和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這對于提高中學地理教育質量,乃至提高整個國民的教育質量,都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