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合格的中學地理教師,除了高尚的職業道德和淵博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中學地理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的標志,主要包括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五個方面的能力。
一、教學能力
(1)了解和分析學生的能力。地理教學設計、教案的編寫首先要求分析學生的學情。它要求中學地理教師能熟悉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從而了解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包括已有的知識水平,現有的知識欠缺,學習新知識的障礙;能了解學生的接受水平,包括學習心理處于何種狀態,學習中的困難及其形成原因;能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態度、意志、習慣等非智力因素;能評價學生總體狀況,提出課堂教學對策。
(2)分析和組織地理教材的能力。教材的分析和組織包括對教材的深刻闡釋與有效的教學策略兩個方面,是一種研究性的教學行為。它要求地理教師能夠領會地理課程標準的意圖,熟悉教材的整體知識體系,理解章節之間的關系、本章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準確分析知識構成與層次,確定本章節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教學方法、所需的教具、課時劃分及具體安排;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內容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對教材進行精選、補充、調整與修正,以彌補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水平之間的差距。
(3)制作和運用地理教學媒體的能力。①運用地圖進行教學的能力。表現在能熟練運用地圖講解地理知識和指導學生運用地圖獲得地理知識、形成地理能力兩個主要方面。地理教師應能依據教學內容正確選擇地理教學掛圖,掌握規范的掛圖與指圖技巧,熟悉各種地圖的識讀方法,能用圖講解和質疑地理問題,指導學生正確識圖與用圖,并掌握繪制地理教學掛圖的方法。②速繪、設計和運用地理略圖、板畫、圖表的能力。其主要要求是:能夠快速準確地默繪各種地理略圖與運用簡易的繪畫技巧繪制常見的地理板畫,并能夠繪制各種地理統計圖表和聯系圖表;掌握地理略圖、板畫與地理圖表的設計方法與技巧;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習與發展水平,運用地理略圖、板畫、圖表等闡述和分析地理問題。③制作、優選和運用地理直觀教具的能力。由于地理知識具有較大的時空跨度,許多地理事物和現象無法直接感知,所以地理教學離不開地理直觀教具與手段的輔助。要具備這種能力,就要求地理教師必須學會攝影技術。制作常用地理模型、標本及其它直觀教具,熟悉地球儀、地理模型、標本等直觀教具的教學功能與運用方法,能靈活運用地理直觀教具分析、闡述地理教學內容。④應用現代地理教育技術的能力。這是信息時代對地理教師的客觀要求。要求地理教師能熟練使用錄音機、幻燈機、投影儀、錄像機,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輔助地理教學,制作高質量的地理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課件。
(4)地理教學設計能力。它要求地理教師能夠根據地理課程標準、地理教材、學生的存量知識與學習能力編制全面、難度適當、可觀測性、可操作性強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科學、全面、豐富、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的教學內容。要求地理教師必須熟悉各種地理教學方法的功能、適應范圍、實施步驟與要求,能根據地理課程教學特點、學生認知水平、教師自身特長、教學設備狀況等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地理教學方法;熟悉包括多媒體、網絡等在內的各種教學媒體的特點和功能,能根據地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教師自身特長選擇恰當的教學媒體。要求地理教師掌握導入、講解、板書、繪圖、提問、讀書讀圖指導、小結等的設計方法與技巧,能依據地理教學目標設計地理課堂教學的順序與結構。
(5)地理教學實施能力。要求地理教師能夠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地理教學方法,嫻熟地使用各種教學媒體;熟練地進行課堂導入、講解、板書、繪圖、提問、讀書讀圖指導、小結等。要求地理教師能夠依據預定的地理教學設計方案,遵循課堂教學的順序與結構完成教學過程。能根據地理教學方案及教學實際情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與課堂管理方式,創立積極的地理課堂教學氣氛,使地理教學過程富有節奏、秩序與效率。
(6)地理教學評價能力。要求地理教師在評價學生時不僅關注學生地理基礎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等認知發展的水平,更應關注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進步和變化以及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地理審美情趣和鑒賞力、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感等,力求評價內容全面化。
地理教師應把評價滲透到地理教學過程的所有環節,不同的目標領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選用不同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考查、評價。除了書面考試、口頭表達、描繪地圖、繪制地理圖表、讀圖分析等常見的評價形式。還要注意通過觀察學生在討論、實地觀測觀察、探究等活動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同時,還要根據需要采用自我報告法、訪談法、問卷法、作業法、檔案袋等評價方式。強調要將考試與其它評價方式結合起來,力求改變目前將筆試作為惟一的考試手段、過分注重分數與等級、過分注重量化的現狀。實現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相對評價、絕對評價與個人內差異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相結合。
二、科研能力
有關心理學、哲學研究和事實表明,人從本性上講就具有求知與探索的需要,亞里士多德提出“求知是人類的本性”,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其中一個層次是認識的需要。具有科研的意識、知識和能力,是所有專業人員的共同特征。科研既是中學地理教師的基本職責之一,也是中學地理教師作為專業人員的一種方式。因此,作為地理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地理教師的科研能力既包括研究學生及教育實踐的能力,即教育研究能力,也包括對地理科學本身進行探究的能力,即專業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首先表現為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的反思能力,善于從中發現問題,對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認識。教育研究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則是對新的教育問題、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創造能力,運用多方面的經驗和知識,綜合并創造性地形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使地理教師的工作更富有內在魅力。專業研究能力表現為能夠沿著本科及研究生階段的專業方向繼續前行,把握本專業發展的理論前沿,熟知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最先進的研究方法與手段,具備持續縱向深度研究的能力。地理教師要進行科研還必須學會使用檢索文獻資料的主要工具,掌握收集和整理文獻資料的常用方法;了解和掌握常用的地理教學和地理科學研究方法,會選擇地理教學研究課題,掌握地理教學論文的撰寫方法等。
三、實踐能力
實踐性是地理學的主要特征之一,實踐是地理教師獲取地理知識與信息的重要途徑,因此,地理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地理實踐能力。它包括地理觀測能力,即用肉眼或借助工具觀測天文、氣象、地震、河流水文、城市交通流量等能力;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即考察某地的地質、地形、天然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狀況等能力;地理社會調查能力,即調查某地的工農業生產條件與布局、商業點布局、交通點線布局、旅游景點分布、市政建設、社區人口狀況、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環境質量、環境承載力與潛力等能力。
四、社會服務能力
為了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的職能,地理教師應積極鍛煉自己的社會服務能力。首先,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著書立說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傳播地理科普及其它科普知識,以豐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內容。其次,應具有在城鄉規劃、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國土整治等方面的規劃能力,能進行禁毒宣傳、防艾宣傳等公益服務活動,以便更好地為鄉土和社區建設出謀劃策。第三,應具備開展社會地理教育的素質,應學校和社會的要求,對成人進行地理素質教育,對相關從業人員(如環保、旅游、土地、物業行業人員)進行有關培訓,促進地理教育社會化。
五、社會交際能力
首先,地理教師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關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是師生關系的主題。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師生要互敬互學,教學相長,教師要引導他們建立起地理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其逐步掌握地理學習的策略與基本方法。其二,地理教師在學校中還要處理好同事間的關系。現代學校教育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且不論教師間的學科專業分工,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所具有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因此,在完成學校教育過程中,他必須與其它學科教師合作。對于同一學科的教師而言,他們只有通過互相合作、取長補短,才能不斷提高業務水平。要處理好人際關系,關鍵在于提高自身的修養,要謙虛謹慎、善待他人、真誠交往,要學會克制自己。其三,地理教師還要處理好與校外人員的關系。教研員、家長、有關生產與科研單位的專業人士及所有與自己的地理教學工作發生關聯的人員都是地理課程的寶貴資源,只有與其友好相處、互通有無,他們才能為學校的地理教育提供方便、給予支持,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具有公關能力和協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