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讀圖能說出上海優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發達的交通條件;根據上海的發展狀況能總結出其城市職能。
能力目標:搜集資料,運用地圖分析上海成為功能齊全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原因。
情感目標: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浦東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學生進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宣傳和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使其樹立初步的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上海的城市職能。
難點:上海的城市職能與其地理位置、地形及交通狀況的因果關系。
三、教學過程
圖導圖釋:播放一組有關上海的圖片,讓學生對上海這一國際大都市產生感性認識。
屏幕展示:“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教材中圖2—19“上海市”圖,供學生參考。
活動1,找找、畫畫:學生在學案上自主完成,在“找找、畫畫”過程中可與同學交流。
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自覺讀圖,培養讀圖習慣。通過畫圖讓學生明確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導學:同學們通過剛才的讀圖、畫圖,了解了上海的位置、地形和交通狀況,能否用恰當的語言描述出來呢?
溫故知新:這一環節設計的問題是前一環節中在地圖上讀到的、畫過的,意在啟發學生思考,將在活動1中獲得的地圖知識轉換成描述性知識,或利用舊知識推導出新知識,溫故知新,從而培養學生的圖文轉換、語言表述能力,為此,本節又設計了活動2。
活動2,思思、猜猜:同學之間先互相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地形條件、發達的水陸交通。課堂預設:
教師導學:展示一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讓學生感受到上海在全國的經濟地位,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從而導入下一環節“推推、議議”的學習。
驗證構建:這一環節是本節的重、難點知識,需要學生在此探尋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規律,在“思思、猜猜”中獲得的知識就能為這一環節做鋪墊,再利用原來已儲備的知識綜合思考,尋求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3,推推、議議:留出充足時間。讓學習小組合作討論完成。
“推推、議議”WT1: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是國際化大都市。
設計意圖: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最大的工業城市),也是科技、教育、商業和金融貿易中心之一,上海港是世界著名大港之一,堪稱國際化大都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上海的城市職能,可設計如下:通過完成第(1)題,讓學生認識到自然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2)題是已經學過的知識,通過完成此題,讓學生體會到上海發達的經濟。在第(3)題中要得出結論難度較大,教材設計的內容有限,因此可提供以下材料幫助學生探究其它職能。
材料一:
材料二:上海港區擁有20多千米長的碼頭,200多個泊位,其中60多個萬噸級海輪的泊位,貨物年吞吐量突破1億噸,是世界十大著名貿易海港之一。
“推推、議議”WT2:經濟飛速發展的浦東。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浦東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學生進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宣傳和思想政治教育。可讓學生閱讀課本第44頁的“閱讀材料”,結合提供的20世紀90年代之前和之后的經濟發展材料,讓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其變化。
材料一:
(1)改革開放以來,浦東生產總值從1990年的60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31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5%。浦東新區生產總值約占全市的1/4,外貿進出口總額約占全市的1/2,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約占全市的1/3。
(2)截至2005年底,浦東新區累計吸引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0多家外資企業,合同外資超過300億美元,吸引9300多家國內企業入駐浦東,累計金額超過600億元。2008、2009年度經濟增長率在上海各區縣中名列首位。
(3)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集聚了360家中外資金融機構,其中59家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占境內60%以上,證券交易所成交額占境內的80%,上海產權交易所交易規模居國內第一。
(4)集裝箱吞吐量達1200萬標箱,占全市2/3左右,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重要口岸和物流樞紐。
(5)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1.6%,集聚浦東的中外研發機構達到161家,8000多名歸國留學人員在浦東創業,微電子產業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投資總額占國內的1/2左右。8英寸晶圓生產線達到9條,產能約占國內的60%。
通過一系列驚人數字的比較,使學生感受浦東開發取得的巨大成就,浦東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推推、議議”WT3:“上海的環境保護”。
設計意圖: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兩份材料,讓學生感受到上海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巨大變化,應該認識到人類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發展。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實現經濟和環境效益的雙贏,才能造福子孫后代,社會才能可持續發展。通過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使其初步樹立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材料一:蘇州河變化
材料二: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展覽局第132次成員國代表大會上,中國上海以絕對高票如愿以償地獲得了2010年世界博覽會舉辦權,這是世界博覽會舉辦151年來,第一次光臨發展中國家。
質疑尋根: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將理論應用到現實生產和生活中。該環節設計意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設計探究性課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地理原理服務于生活。培養學生關注生活、學以致用的習慣。
問題探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城市職能的形成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請利用學到的地理原理,對你居住的城市——濟南市進行調查,探究濟南市主要的城市職能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學反思:地圖是地理學表達地理事物的基本手段。巧用地圖是地理教學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點。在本節教學中通過創設“地圖導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識圖、畫圖、析圖、用圖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各種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培養學生觀察、空間想象的能力和探究意識。為便于學生自主學習,還設計了學案。學案共分四個環節:圖導圖釋一溫故知新—驗證構建一質疑尋根,前一個環節為學習下一個環節打基礎、做準備。通過設計活動“找找、畫畫”。學生掌握了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思思、猜猜”中設計的問題是讓學生對前面知識進行總結、表述,而這些知識又是下一活動“推推、議議”中問題形成的原因或規律,最后還設計利用本節學到的方法解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這也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最后通過質疑尋根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