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自主學習活動中如何讓學生“動”起來?
河北省唐山市第八中學張秀敏教師回答:
一、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
新課程提出: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去觀察、描述和初步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能力,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在學習“繪制等高線地形圖”時,學生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轉化問題總是難以理解,很難將平面的地形圖與立體的山地地形結合起來。針對這種情況,將本節課設計成活動課,組織學生通過“切割橡皮泥,繪制等高線地形圖”的活動來體驗學習過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用橡皮泥捏成自己想象中山的形狀,并觀察山的形態,感受山體的整體面貌,再通過討論,動手用刻刀沿等高線切割橡皮泥,繪制出等高線地形圖。通過這一活動,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使學生對等高線既有了直觀認識,了解等高線的繪制原理和方法,又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習效益。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權利,理解和重視學生的發展需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做中學,玩中學,在做中求進步,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
二、激勵學生在交流中學
現在的學生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多,往往有個人獨到的見解,如果能把學生在課堂中隨心所欲的交談變為有針對性、有組織的學習交流,尊重學生,滿足其表現欲望,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在討論中解決問題,在交流中產生情感的共鳴,在運用中獲得成功的滿足,這樣可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又凸顯其主體地位。如在學習“世界氣候分布”時,針對這節課容量大、教學難點多、學生被動接受會逐漸失去興趣的特點,可大膽將課堂設計成討論課,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如下問題。
教學設計:①熟悉世界氣候的分布;②探究氣候的分布規律;③嘗試解釋規律的成因;④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釋氣候的分布規律。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研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通過反復認真讀圖,提出問題,再通過討論與交流解決問題,進一步總結規律。但在討論分布規律時,學生的交流遇到了障礙,感到很難概括一般規律,因為一條規律提出后,馬上會有學生找到不符合這個規律的反例,如有的學生剛剛總結出“赤道附近為熱帶雨林氣候”,馬上有學生找到“東非高原是熱帶草原氣候”這個反例,“回歸線附近是熱帶沙漠氣候”但北回歸線大陸東岸卻不是熱帶沙漠氣候等,學生陷入了困境,進入了琢磨狀態,期盼教師的解釋,于是教師的適時引導和點拔能使學生豁然開朗,“假如不考慮地形起伏、海陸分布,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前提下”就基本會總結出氣候的一般分布規律。當課堂上學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釋有關氣候問題時,會很有成就感。這樣通過學生間、師生間的充分交流,學生不僅可以從教材中和教師身上獲取知識,還可以從同伴身上獲取信息與幫助,并在交流中加強合作,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激發學生在探究中學
地理新課程要求,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努力引導并激發學生關注身邊的生產、生活實際,通過學生調查、參觀等社會實踐獲取資料,嘗試從中發現問題,并在自主與合作中提出探究思路或解決問題的設想,把所學的地理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例如,在學習“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由于本節內容學習的是學生生活的城市環境,可引導學生課下收集相關照片和資料,如拍攝或調查本地工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一些污染物、污染源(如工業廢氣、家庭爐灶的油煙、汽車尾氣的排放、河渠的水污染、公路旁的噪聲、露天垃圾的堆放等),并指導學生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調查結果并提出問題,再通過同學間的分析討論找出原因或得出結論。這樣通過學生的自主實踐和主動探究,可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四、鼓勵學生在游戲中學
新課程要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特征的課堂教學。針對現代中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認知水平,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從學生的感性認識出發,盡可能把地理課設計成活動課,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有些地理知識如果通過游戲的方式來學習,教學效果會更好。如在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時,怎樣使學生迅速掌握我國行政區的名稱、簡稱、輪廓、位置是該節的重點與難點,于是在教學中可利用教具“中國行政區劃拼圖”開展拼圖和搶答的游戲,由于學生都具有不服輸的特點,課堂氣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通過大膽想象猜測各省的輪廓認識省區,又經過反復拼圖熟悉地圖,最后通過競賽的方式認輪廓、說名稱、記簡稱、識位置,并通過比賽拼圖,看誰拼得又快又好,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獲取了知識,在游戲中鞏固了知識。真正實現了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自主學習,達到了新課改條件下“教”與“學”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