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補充地理教學新鮮血液,擴展知識材料
地理教學內容只有與時俱進,及時地將發生在現實中的熱點問題融入課堂教學中,跟隨時代的脈搏一起躍動,才會使古老的地理學永遠充滿新鮮生機與旺盛活力并保持長久不衰。
房價暴漲、股市大跌、技術黑洞、貿易磨擦、失業率居高、外匯儲備縮水和人口出生率銳減等波瀾壯闊的現實大事件,關系著億萬家庭的生計,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地理教學無法也不應回避此類現實熱點問題。
房價暴漲主要是實際硬性住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所導致的。中國的城市人口比重只不過剛剛達到50%,而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人口高達85%~95%,當人均GDP超過2500~3000美元時,吃穿需求已滿足,是城市化發展最迅猛的時期,也是購房最旺盛的階段。股市大跌主要是由于新股發行的泡沫、上市開盤股價炒高、基金在股市上漲時的推波助瀾和下跌時的砸盤;企業經營的業績差和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投資價值;信息不對稱和監管漏洞等造成的。技術黑洞則是因為中國企業多無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50%,設備投資中有60%從國外進口。沒有核心技術,只能靠引進和技術跟進,利潤低微,只能靠價格戰取勝。中國加入WTO以后,融入全球經濟越來越深,各國對資源和市場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貿易磨擦不斷升級。至2009年10月,美國全國平均失業率上升到10.2%,香港失業率5.4%。從中國大學生在家閑置和農民工大量返鄉情況來看,每年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的任務很難完成,找不到工作將成為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痛苦。另外,金融危機使我國高達22725.95億美元外匯儲備因美元貶值而縮水,使美國三大投資銀行一個被收購,一個宣告破產,另一個則出現破產告急。誰說這些現實熱點問題不會震撼學生的心靈,不會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與愛好,不會使古老的地理學因永遠充滿著新鮮生機與旺盛活力而長久不衰!
二、驗證地理科學理論與事實,提高教學效率
以現實熱點問題為實例或引言,來講述和驗證地理學的理論與事實,會使學生產生深刻記憶,極大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如可以汶川地震成因、事實數據和危害為例講述板塊構造學說理論。汶川地震的成因是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擠,造成了青藏高原地殼縮短、地貌隆升和向東擠壓。青藏高原向東北運動過程中,在四川一帶受到華南活動地塊的強烈阻擋,使得應力在龍門山覆構造帶上高度積累,導致沿映秀一北川斷裂并發生錯動。該破裂面從震中汶川縣開始,并以每秒3.1千米速度向北偏東49°方向傳播,破裂長度達300千米,時間120秒,最大錯動量9米,震源深度10千米,地波震能8.0級,震級為7.8級。造成69225人遇難,374640人受傷,17939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汶川地震的成因證明了板塊構造學說的正確性,反過來它所造成的破壞性事實和人員財產損失的數據,使學生對板塊構造的理論產生更濃厚的興趣,自覺去探究與預測未來地震的發生。再如,可以中國申奧成功,成功舉辦奧運會和獲得金牌總數第一名,講述中國已占據世界第三號經濟巨人的大國地位;從海峽兩岸實現三通,講述臺灣水果、蔬菜價格的上漲及旅游酒店業的興旺;從朝鮮半島的朝核六方會談,深入挖掘六方各自在東北亞地區的安全、經濟與資源利益;從釣魚島和南沙群島周圍豐富的油氣資源,講述中日、中越、中菲、中馬和中印等關系;以俄格沖突講述黑海的戰略地位。
熱點不斷發生,熱點無處不在,熱點無窮無盡。只要地理教師不斷把握,巧妙引入,學生就會記憶深刻,課堂效率也會事半功倍。
三、增強憂患意識,形成全球觀念
根據聯合國一份報告預測,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再上升2℃,導致兩極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將比現在上漲25~58厘米。全球氣候變暖是現在人類社會最敏感的熱點地理事件,有人甚至稱它所引發的全球危機與傷害,遠遠超過殺傷性武器。全球變暖正以熱浪、干旱、洪水、暴風雨、病毒泛濫、蟲害加劇和農業減產等形式在全球各地引發危機,導致現在各種自然災害成為過去的5倍之多。2009年熱浪襲擊印度,印度的氣溫高達49%,比往年高出整整5℃,造成了約1500人喪生;2009年美國本土竟遭受了562起大小龍卷風的襲擊,41人喪生;目前正在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和禽流感新型病毒的泛濫,血吸蟲病、登革熱和瘧疾等原本銷聲匿跡的病毒又卷土重來,并導致了每年重病人數高達500萬,其中15萬人死亡。氣候變暖會使毛蟲數量急劇增加,對莊稼造成破壞,引發饑荒;氣溫每升高1℃,小麥減產7%~9%。2030年我國三大作物——小麥、水稻、玉米將減產5%~10%,非洲與亞洲糧食將會減產20%~40%。而臭氧層空洞、酸雨、環境污染、野生動植物銳減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熱帶雨林不斷消失、土地荒漠化、人口爆炸、糧食短缺和能源危機等全球問題,也悄悄向人類襲來。
所以,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培養學生的全球生態觀念,使其成為一個合格的地球公民,已成為地理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目標。世界每年3月22日的水日、3月23日的氣象日、4月22日的地球日、6月5日的環境日、7月11日的人口日、10月16日的糧食日,我國每年9月25日的土地日、3月12日的植樹節等都是進行教育的最好時機。
四、拓展地理信息,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級地震引發的印度洋海嘯導致南亞10多個國家23萬人死亡。當時,10歲的英國小女孩蒂莉·史密斯正在泰國的普吉島度假,當她看到海水不斷冒泡等跡象時,憑借兩周前地理老師教給她的海嘯知識,敏銳地判斷出這是大海嘯來臨的前兆,并同父母一起動員正在海灘上嬉戲、玩耍的游客立即逃離,當幾十米高的海嘯巨浪吞沒海灘之時,100多人都已安全逃離,創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跡。這個例子說明英國素質教育是成功的。教給學生實用并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地理內容是多么迫切與重要。
又如,美國,每年都對學生進行火災、車禍等發生時如何安全逃生的實地演習。讓學生集中在一個小房間、廚房或教室里,然后模擬發生火災:火光沖天、濃煙滾滾、房間緊鎖,讓學生逐個練習如何最快打開房門,如何最快打開房頂和窗戶,如何在漆黑一片中找到逃生出路,如何不會被濃煙窒息等;讓學生練習汽車發生車禍時如何自救,讓各種各樣的大小汽車,擺出各式各樣的顛覆姿勢,讓學生在里面練習如何最快從汽車里鉆出來,如何打開車門,沒有工具時如何砸窗戶玻璃等。再如,日本經常讓學生練習發生地震時如何逃生,在室內如何選擇小開間,保護頭頸,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亂擠亂擁,不點明火,關閉電源,不跳樓,在戶外避開高大建筑物及懸掛物,野外避開山角陡崖,海邊離開海岸線。
總之,現實熱點問題是地理教學的新鮮血液和地理教材最重要的補充,是增強學生興趣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是培養學生全球觀念和意識的有力武器,是培養能夠解決實際生活與生存問題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的媒介和載體,在大學地理課堂中適時增強相關熱點問題,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理解更透徹,對全球問題更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