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研課”的優勢
江蘇省吳江市盛澤實驗小學婁小明老師在《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一期撰文認為: “QQ研課”是學校“網絡化教研”的一種新方式。與傳統的非網絡化研課相比較,“QQ研課”具有以下優點:首先它的時空范圍更加開放,不論身在何處,地處何方,只要同時“在線”就能共同交流。其次,能夠高效地開發教育資源。交流人員可以同時發表言論,能夠盡情地敞開胸臆,可以自由表達觀點,能夠各自按需索取,真正實現“民主、開放、合作、共享”的沙龍宗旨。第三,利于教研活動全過程開發和立體研究。活動過程通過文字全程保留,可以反復研究、深入思考、不斷演化、整理提升。第四,能夠提高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一種主動的交流和平等的對話,在“話語流”的推動下容不得你不思考、不參與,從而實現自身的成長和集體的進步。
QQ群研課是較大范圍內的交流活動,人數一般控制在30人以下,可以是教研組、學校、校際的教研活動,QQ群研課的程序一般可以分為六個步驟:①研制活動方案,確定研究主題,小范圍交流嘗試,并修改方案。②公布方案,揭示話題,邀請參會人員,引導組員做好交流前的準備工作。③組織者提前公布主題、時間、討論要求、背景知識等等相關內容,確定主要參會人員到位情況。④組織者引導討論,主要參與者積極響應,引導討論走向深入。⑤組織者進行小結。⑥資料整理,公布研討成果。
何謂“用教村教”
湖南耒陽市第二中學李國華、陳海蓮教師在《新課程研究》2010年第1期撰文認為,“用教材教”能促使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使教師改變過去“教教材”的作法,擺脫“以本為本”,以教材為中心,被教材牽著鼻子走的狀況,這有利于教師轉換角色,開發資源,更好地組織教育。但一些教師在實踐中并沒有準確理解“用教材教”的內涵,而將其簡單地視為對教材進行加工重組。于是,也不管教材內容到底如何,是否需要修改,是否適合學生需要,便將教材大卸八塊,置換圖片、更新事例、刪減內容、改變問題。有的甚至連教材有無問題,加工的依據是什么都沒搞清楚,就開膛破肚,完全是“跟著感覺走”。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忽視對“課程標準”的研讀與把握。課程標準是課程的“靈魂”,是教材編寫、教學和考試評估的依據,它規定課程的性質與內容,限定課程的目標與要求。課程標準賦予教師對教材進行再開發的權利,我們運用這一權利時,也就不能忽視它的指導與要求。我們要使“用教材教”取得好的效果,就應深入研究和準備把握課程標準,而不能丟了課程標準這個“魂”。
新課改的成效受制于物質與文化兩層面
海南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馮燕華、李娟在《新課程研究》2010年第1期撰文認為,縱觀這幾年的課改,可以發現新課改在物質層面極度匱乏,新課程里涉及的教學工具、教學素材,連城市學校都陷入尷尬的境地。物質資源低于課改要求的“臨界線”,使改革舉步維艱。而在文化層面,指導本次課改的教育理論是西方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潮的理論,如建構主義理論。從積極的一面看,我們可以從外面汲取必要的、大量的參照與借鑒,但是隨著它的推進,也出現了諸多的不適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的課程理念,多樣性、自由性、開放性和綜合性以滿足不同學生不同興趣、愛好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都是根植于歐美國家個人中心、個性中心、差異中心,凸顯個人價值、多元價值、平等價值的文化基礎上的,這與中國傳統的凸顯整體價值、集體價值、同一和統一價值、上下尊卑等級價值的文化有著天壤之別。因此,家長、教師、學生、社會其他組織都很難在短時間內悅納并內化這些理念的精髓。大刀闊斧地全面推進改革,將超越社會各個群體的“最大忍受度”,使得文化差異成為課改的限制因子,致使課改在實施的過程中形式化、表演化、極端化,甚至有些教師在情感、態度等方面對新課程開始產生疏離、排斥和倦怠。基于現今的物質、文化現狀,課改應該漸進式地推進,在能夠滿足課改最低需求的地方先試行,試行完一輪后對其進行效果評價,以課改的成效作為是否全面推行改革的依據,以便緩和物質缺乏與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限制。
應用“辯論策略”應關注它的實質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李曉潔在《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1期撰文認為,當前在中小學的課堂,尤其是新課改以來的德育課堂上,不乏辯論策略的應用,但是我們的關注點常常聚集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激發學生質疑,標新立異”等,卻忽略了辯論策略的實質是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的道德認識、判斷和抉擇能力得到發展。雖然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愿意或者能夠表達新觀點,有標新立異的見解,但是辯論策略的成功運用可以使每個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基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為某一道德立場、價值觀進行辯護。這樣的決定才有了充分的理由和負責任的解釋,它強調從形式上提高學生的道德思考、判斷和作出決定的能力,從而發展自主和獨立的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