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作文教學的本質性使命,應該是開發、培養學生的作文創造能力,亦即作文構思、立意和遣詞造句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切實提高中學生作文創造力,加強作文教學的針對性,把主要力量傾斜到學生創造興趣的激發和創造力的培養上,才是解決作文教學質量問題的關鍵。
一、調動情感,激發創造興趣
寫作創造的興趣是學生從事寫作活動的積極態度傾向,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就要尋找一些學生有興趣的課題,引發學生關注討論,激發起學生的寫作創造興趣,讓學生思維充分地、自由地發展,把作文當做一種自由活動,當做一種樂趣。 創設作文情境,引發興趣。生活實際容易吸引學生,而情境就是一種生活實際,教師要做好教學的前期準備,寫什么內容,就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例如通過經典名曲播送,可以形成深厚的藝術氛圍,容易激發學生向往的心境;帶學生郊游,形成實地情境,易于直接產生創造沖動;讓學生參與角色,有感情的表演、有表情地朗讀,能調動學生情感,引發寫作沖動。另外,還需要強調教師教學語言的情感性,在任務驅動的同時,通過無痕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融入感情。教師在教學中力求語言生動、形象、帶有強烈情感,就連學生發言的評價,也注意措辭和語氣,給予強化式的鼓勵贊揚。教學中努力做到活潑多樣,動靜結合,來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使學生隨時隨地樂意參與師生溝通,愿意通過寫作來積極表達自己的心聲。這樣,情境創設和興趣激發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二、認真設計,保證創造力的正確方向
當學生創造力在正常途徑中得不到很好發揮時,創造力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畸變。教師在作文教學時要善于引導學生的想象,使之符合實際和邏輯,保證作文創造力的準確方向。而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形成學生作文創造力正確發展方向的基本保證。 教師的教學方案應該給出具體的創新程序。其教學設計可以是:
1 針對構思階段學生缺乏有關題目的陳述性知識而造成觀念產出困難及組織文章策略的不足。教學設計的重點應在于訓練學生大量閱讀以及學生的檢索、組織信息能力。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是無法產生創造力的,甚至連一般的作文也難寫出。 2 盡快使學生擺脫低層次加工(書寫、標點、措詞等)的重負,騰出更多的精力進行高層次加工。初中有必要進行“寫話訓練”、“片斷寫作訓練”等,側重于寫作的基本訓練。同時要放手讓學生寫出初稿,在完稿階段再完善文章。另外,文章的質量在很大程度取決于修改的質量,教師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還要考慮教給學生修改的基本知識。
三、加大實踐力度。豐富活動內容
多開展一些學生實踐活動,豐富作文實踐的內容,既能為創造力生成創設必需的情境,還能大幅提升其作文技能。例如開設網絡論壇,讓學生專題討論、辯論,可以推進求異、發散等創造性思維訓練。舉辦手抄報活動,讓學生進行編輯。從寫作到排版、插圖、抄寫等,都得到具體的訓練,能夠系統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應用能力。舉辦專題討論會、看電視電影寫影評等,可以有效地引發學生的傾吐欲望,據此寫出的文章,內容充實,處處顯示出思辯的鋒芒。因此,豐富實踐活動內容,是實現學生作文創造力飛躍發展的根本性措施。
四、在互動創新中積累
創造是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產生的,豐富的知識是創造力的源泉,也為新異觀念產生和評價提供基礎。學生作文構思轉移的過程,就是調動原有知識結構內容,通過字詞句等把構思轉化成文。因此,學生作文創造力的培養,也必須引導他們做好知識積累。 互動創新易于形成學生創造力的積累基礎。例如,臨近中秋時布置學生寫“中秋月”的作文,我先組織學生開展活動,讓學生在課外到圖書室或上網,收集關于月亮的傳說及古代文人墨客關于月亮的詩句等。然后在中秋時節,組織學生在朗朗明月之下,師生共話月色之美:唱一曲月亮之歌,吟一首詠月之詩,說一句帶月之成語,侃一則月之傳說,話中秋月餅之來歷,敘中秋難忘之事。這些活動不但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樂于參與,而且在互動合作中,積累了大量的知識資料,為作文打好基礎。又如以“變化”為題,以反映祖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為中心,讓學生選擇耳聞目睹的事例作文,其創造力表現無遺。除了引導學生到生活實際進行調查,收集資料外,還引導他們互動討論,盡量挖掘變化的角度、內容,大的方面如祖國的變化、家鄉的變化、農村的變化、城市的變化等;小的如我家的變化、鄰居家的變化、外婆家的變化等;某個事物的變遷如路的變化(泥路-石子路-水泥路-高速公路);房子的變化(草棚-瓦房-樓房);夏天降溫工具的變化(扇子-電風扇-空調);鞋的變遷(草鞋-布鞋-膠鞋-皮鞋)等等。這就讓學生在互動創新過程中,獲得了創造的靈感,寫起來不但興趣盎然,也容易找到資料,使之言之有物,內容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