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教學中,作文的指導、批改、講評與升格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內中各個環節是相互作用、緊密相連的。但是在操作時,我們往往重視了指導和批改,后續評講卻不夠,導致學生對習作升格興趣不大,內驅力不足。其實,作文講評是寫作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命題、指導、批改等環節后的總結和提高,是把學生對作文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關鍵環節。講評的目的在于發揚優點、鼓勵進步、互相啟發、取長補短。通過講評,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并進一步提高他們對作文修改的興趣。為了發揮作文講評的導向作用,激起學生修改習作的興趣,我在講評過程中,嘗試運用了綜合講評、專題講評、典型講評、對比講評、博客交流講評等作文講評方式。在這里我著重說說作文講評的語言。 有一次,我給初三的孩子上一堂以“尋找”為題的作文講評課,首先我采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張名日“榜上有名”的幻燈片,列出了作文中學生們較為成功的幾點:“擬題新;審題準確,突出了尋找的過程(記敘文);感情真摯、描寫真實;思路新;議論文事例新;有妙語;開篇有哲理意味;結尾畫龍點睛”等。每一點的后面都不忘列出獲表揚學生的姓名,對那些作文實在無甚特點的學生。我也冠以“敘事通順,書寫工整”的評價。幻燈片一出示,我發現孩子們的眼睛迅速亮起來,在上面急切地找尋自己的名字,短暫的靜默過后是會意的笑聲,因為大家終于發現每個人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沒有哪位學生會拒絕老師的愛意和中肯的評價。課后一個男孩跟我說:“老師,你等著瞧吧,我會好好修改我的作文:不會讓你只表揚我‘書寫工整’的。”
過后我認真反思,這一講評方式與以往不一樣的是變口頭評價為展示評價,用直觀的方式,使孩子們普遍享受到了作文后的成功感和愉悅感。此外,教師使用的評價語確切、簡練,富有概括力、評價角度多樣,能促使學生產生修改自己習作的沖動。上文提到的那位男孩的表現引起了我的深思:以往,我的評價語言多是脫口而出,即興發揮,有時不免會流于噦唆瑣碎,這樣也無形中降低了評價的鄭重和莊嚴。其實,無論是口頭評價還是書面評價,使用得當與否,都關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壞。一般說來,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都比較看重,有的甚至把教師的評價當作對自己作文水平的衡量。教師到位的評價,會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能力,產生一種愉悅感,并且感到是對自己實實在在的鞭策,從而激發起作文升格的愿望,主動地、自覺地以勤奮的努力和快捷的行動換取更大的成功。如有位孩子題為《尋找遺失的美好》的作文這樣寫道:“一天暴風雨過后,我突然發現這棵樹上的樹葉居然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幾星期后,這棵樹長得更生機勃勃了,還開出了一串串鞭炮似的鮮紅的花兒。我驚訝極了:雖然舊的花兒不能再回來,可新的花兒照樣美麗,照樣充滿了希望。我望著這些精致可愛的花兒,仿佛看見無數紅色的小精靈在我身邊飛舞。它們帶走了積壓在我心中的困惑與無奈,帶來了我對新的生活的希望。”我在講評課上這樣評說:“在作文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的影子,可能還有學生聯想到《幽徑悲劇》。小作者對親情的體會、對生命的感悟通過對植物、對自然的描摹(繪景)去表現。只是,景物的描寫還可以更細致一些,讓我們一起修改潤色,使筆下的景物更有生命力,好嗎?”這樣,教師要言不煩的有針對性的評價語言,就成為對學生的一種激勵,而激勵的作用主要是“長善”。我們只有準確捕捉學生作文中的每一個優點和長處,捕捉他們行文中每一個創造的火花,每一次靈感的閃現,并及時予以肯定和贊揚。才能激發和鼓勵他們不斷進取、獲得成功。我想這樣的評價才與激趣相輔相成,才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教育智慧吧。
作文評講語的使用還應該考慮不同水平、不同性別、不同個性的學生的特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面對一名初一女學生感懷親情的作文,我是這樣評價的:“好羨慕你的媽媽!有個像你這樣懂事的女兒做貼心小棉襖,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你巧用對比,表現自己頓悟母愛的過程,讓老師感受到你從內心流淌出來的純真感情。只是,文中加橫線的‘震驚’、‘理所應當’兩詞換成‘意外’、‘應該’,可能更能準確地表達你當時的心情。你還可以和同學一起,仔細閱讀習作,看看還有哪些詞語使用不夠準確,是需要斟酌替換的,好嗎?相信你在修改過程中,還會有意外的收獲的,比如感悟過程中如何突出‘學會感恩,其實挺簡單’的主題?又比如……哈,發現和收獲了的東西記得與老師一起分享啵!”對小女孩就要用細膩的筆觸和她交流嘛!現在這名升人初二的女孩子,已經是達到了作文不改不痛快的境界了!又如面對一名初二的男生的《教育回歸,其實挺簡單》的作文,我評價道:“你有敏銳的眼光,所以你在熱熱鬧鬧的慶祝活動中發現了問題。你語帶譏諷,沉痛之情卻溢于言表,在‘自掃門前雪’,各人顧各人的今天,你這種‘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的精神尤為可貴。你關注歷史,更關注現實,你是一個有思想的孩子,恭喜你長大!文章的修改只是需要再進一步思考結構的調整,語言的錘煉。從而使主題變得鮮明。可以嘗試《競選州長》的寫法,用真名寫作,注意保留文中的反問排比句。另外,嘲諷之后,對現實失望之余,也許我們更該思考的是,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什么呢?作為中學生,我能做些什么?我可以改變些什么?”我想評價性語言不是廉價表揚,而應當是中肯的,富于哲理的。真誠而又含蓄的評語,常常具有令人豁然開朗的啟迪效果,這也是我們追求的評價語言的啟發性。所謂啟發性,是指評價性語言能誘發學生思考并讓他們怦然心動后有所領悟。啟發式的原理由來已久,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傳統教育理論的精髓,為歷代教育家所重視。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也。”又說:“教師所務唯在啟發引導,必使學生逐步增益其智能。”教師富有啟發性的語言,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發展學生智力的有效手段。它能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獲得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名學生后來的表現也讓我驚喜,他本來性格靦腆,成績優異卻有些清高,總是游離于班級集體活動之外,但這次作文評講后,他不但三易其稿,寫成了一篇頗有點批判現實主義風格的文章,而且要求擔任班長一職,說想和同學們一起成長,一起對班級負責。這個孩子的成長使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這句話的意義。
教師在開口與學生講話時,一刻也不能忘記自己是教師,擔負著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的重任,要時時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人”。教師應當把自尊、自愛、自我調整的權力留給學生,自己只起點撥、引導和激勵的作用。教師的語言也許更應該像“雪中炭”、“三春雨”、“六月風”。另外,教師的語言不僅要因人而異,還要因作文的內容而異,因評價的場合而異等。在此不作贅述。“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我期望通過教學案例的剖析,與同行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