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第十三中學(以下簡稱“十三中”)是一所什么樣的學校?在桂林人的心中它是那么的得天獨厚:坐落在市中心,旁邊就是美麗的桂湖,老人山上睿智的老人的目光始終在關注它。它曾經是桂林市初中的龍頭,是無可爭辯的排頭兵。可是近年來,在一些民辦學校吸收了大量優(yōu)質生源后,在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有了與城市孩子共同享受教育資源的權利之后,這所桂林市優(yōu)質公辦初中就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可是不管課題再多,問題多復雜,“孩子是否能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始終是莫小鳴校長最關心的問題。 莫校長深深知道,教書育人的內涵——教書的目的在育人,育人的關鍵在如何快樂地育人。在一些校長還在提倡“苦學、苦教”的時候,莫校長卻在把十三中打造成孩子的樂園,教師的家園,這不能不說是莫校長的睿智,是莫校長快樂的人生觀帶來的宏觀思維。他倡導的全員德育極富創(chuàng)意,“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處處是德育工作陣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內容”,只要你是十三中的一員,你就擁有了德育的使命,你就要關注學生是否快樂,是否健康成長。 秦卓彥老師就有一個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過程。最初他認為,取得好成績就是學生的快樂、老師的快樂;遵守紀律就是學生的快樂、老師的快樂,于是他的09-6班,紀律嚴明、成績優(yōu)秀。可是他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卻不快樂!反觀自己,每天繃得緊緊的臉,總是嚴肅有余的話語,傳遞給學生的會是快樂的信息嗎?這時他終于理解了他常聽到的一句話:“沒有快樂的校長就沒有快樂的老師,沒有快樂的老師就沒有快樂的學生。我們要讓學校成為學生的樂園、老師的家園。”于是他用更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對待這些孩子,他把展示自己快樂的話語權交給學生,于是在他們班的特色班會中,在“我的樂園我管理”的德育實踐中,他看到了孩子快樂的笑臉,看到了孩子幼小心田上的新綠,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分享的快樂。 在十三中,快樂是所有十三中師生都擁有的權利。每年春秋兩季校田徑運動會,你能盡情地展示自己強壯的體魄,能不快樂嗎?春季學期的藝術節(jié),你的藝術天賦人盡皆知,能不快樂嗎?秋季學期的科技節(jié)讓你提前感受科學家應得的尊重,能不快樂嗎?在十三中,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班徽,自己的班旗,自己的班級口號,學校會在每周的升旗儀式上給孩子們提供展示的平臺;在十三中,通過參加“感恩”系列活動、參加“誠信考試”,學生們可以看到自己成長的腳印,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就算有時會有一點郁悶,學校的陽光吧里總是充滿了陽光,心理健康教育早已是莫校長的關注點。十三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完善學生個性品格、疏導學生心理,及時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方面愈來愈發(fā)揮著它獨特的作用。 有人說,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60天。我們以一個學期20周,每周5天,一年兩個學期來算,三年600多天,我們可以培養(yǎng)孩子多少個好習慣,關鍵是培養(yǎng)好習慣的突破口在哪里。莫校長找到的突破口就在日常的教學中。學校全面實行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教學改革,關注學生的學法,每個學科都強調課前預習,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科任老師也有了德育的陣地,在這種全員德育的氛圍中,學生們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促使其他的好習慣的養(yǎng)成,并讓學生受益終身,他們在將來一定能感受到這種好習慣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一個快樂的校長一定擁有快樂的老師,快樂的老師一定會讓自己的學生擁有快樂的人生。十三中就是學生成長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