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平時學生怕寫作文,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老師對學生寫作的思維過程缺少必要的指導。缺了這個環節,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思維不清晰,難以形成正確的思維程序,或者思維不能深入,寫出來的文章容易干巴、空洞,言之無物,言之無味。
以前我對寫作的過程指導也重視不夠,總以為在寫作前進行指導,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無法自由發揮,所以總是簡單地布置題且提出要求之后,就放手讓學生去寫作,結果發現,學生非但沒有寫出性靈之作,過后,反而常常抱怨不知道怎么寫。因此,我及時地調整了做法,加強了寫作前的指導,讓學生先形成寫作思路,減輕寫作壓力。
我認為,對學生的寫作過程進行指導,關鍵是在平時要向學生滲透“把作文生活化,把生活作文化”的思想。
首先,我讓學生把作文和生活聯系起來,即所謂作文生活化。讓他們明白寫作文就是將自己生活中的經歷、體驗、見聞、感受記錄下來。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我設法激發學生開啟思維,調動他們原有的生活體驗,引起共鳴后,再從中尋找、選擇適當的寫作素材。
2007年,我在桂林市作文教學競賽中,上了一節以《懂你》為題的寫作指導課。這是一節以母愛為主題的親情寫作課,也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題材。但往往越熟悉的,越不易寫好。母愛本來是個比較抽象的詞語,加上現在的孩子,覺得母愛是天經地義的;對母愛經常視若無睹或忽略不計:更有甚者,常常抱怨自己缺少母愛。這次作文的目的,是讓他們能感受母愛,理解母愛,并將這種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寫作前,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母愛的生活細節,一步步激發學生形成思維過程。第一步,先讓學生欣賞滿文軍《懂你》的歌曲MTV片段,并設置了一個問題:“‘你’是指誰?‘懂董你’是什么意思?”學生很快就從畫面中找到了答案:“你”是指母親,“懂你”是指懂得了母親的愛。第二步,請學生用“在我看來,母愛是——”的句式簡潔地表達自己對母愛的理解。第三步,聯系孟郊《游子吟》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詩句,以及閻維文獨唱歌曲《母親》中“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的歌詞,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找到屬于自己的母愛的細節。學生迅速地舉出現實生活中母愛的例子和細節,并確立了母愛是母親對自己關心、呵護、體貼、寬容的中心。第四步,我讓學生閱讀作為范例的散文《一碗餛飩》,引導學生找出在現實生活中與母親發生摩擦、或不理解母親的一個事例,并引導他們體會文中的“有時候,我們會對別人的小恩小惠‘感激不盡’,卻對親人一輩子的恩情‘視而不見”’這個句子的含義,引導學生思考:嘮叨、批評、管束是否也是母愛的體現?第五步,請學生以“母親,我終于懂了你”開頭,抒寫一段對母愛的感悟的句子。此時,我又順勢將同學們的思維過程整理下來:
在我看來,母愛是……(議論,總領全文)寫)
母親愛我的平凡瑣事。(簡要敘述)我與母親之間的一次摩擦。(具體描 母親,我終于懂了您……(議論抒情,點明中心) 起初,一些聽課的老師還以為我是在上思想教育課,到此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是在把學生引入一系列的情感體驗中,幫助他們逐漸形成一個清晰的寫作思維過程。 其次,我還讓學生把生活作文化,即隨時隨地注意對身邊的人、事、物進行觀察、思考,從中得到自己的感悟。2009年--年底,我在廣西中學寫作教學觀摩研討會上上了一節題為《樹的聯想》的寫作指導課。這節課源于我自己在“五一”外出游玩時拍攝的一些樹的圖片。當時看到樹的各種生活狀態,我對人生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后來我就想,我們的學生,是不是也可以從這些樹中得到一點感悟呢?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而這些,就需要老師為他們提供一個思維的平臺,讓他們自己去感悟,去尋找面對生活的正確態度。所以,我選取了《樹的聯想》作為訓練點,借助一棵被雷電擊中,折斷后又重生的老桉樹的照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具體描寫被折斷后重生的桉樹的外形特點,引導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找出自己受到打擊、挫折時的感受,最后領悟要像老桉樹一樣堅強、樂觀地面對生活,不怕挫折和打擊的信念。在寫作過程中,我通過桉樹的外形(飽經風霜的樹干、粗糙的外皮和傷痕累累的創口)引導學生聯想到桉樹滄桑但堅韌的性格特點;從桉樹被雷擊,聯想到人生活中受到的打擊和痛苦;從桉樹重新生長出枝丫,聯想到人要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挫折。每一次聯想,都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更深更高的層次,最終得出文章的中心:要學會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這樣,學生的思維過程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鏈條:桉樹的外形一桉樹的遭遇—桉樹的性格一人的經歷一人生的感悟。學生按照這一寫作思路,在堂上寫出了較為完整,又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同時,他們還掌握了觀察一思考—感悟的作文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