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閱學生作文,常感到文章語言單調貧乏,索然無味,少有讓人怦然心動的詞句,至于情真意切、文采蜚然那更屬奢望了。究其原因,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缺乏系統的語言積累和有針對性的訓練。我認為。要讓學生的作文語言準確、生動、豐富起來,教師有意識的引導,長期潛移默化的熏陶,對學生進行積累一品析—借鑒三個環節的語言訓練,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一、依托課本勤積累
常言道:“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切近的方法無疑是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有目的地積累;而最經濟的措施無疑是依托課本以讀促寫。 課本是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也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重要資源。我在教學之中,不是課文上過后就了事,而是要求學生精讀細品,從中積累豐富詞匯,提高表達能力。我們的課本是由專家精選出來的語文范本,里面都是些文質兼美,語言規范的文章,如果粗粗讀過就扔到一邊,那實在太可惜!我要求學生沉潛往復、熟讀背誦、體會思想、積累語言。
讀的方式有多種:朗讀、默讀、背讀,乃至三者結合,讀出成效。朗讀,我要求學生放開嗓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讀出語言之美,從中獲得語感;默讀。我就讓學生靜靜地讓心靈穿行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用情感與文本交流,用心靈與作者對話,并提倡學生在心有所感時,用筆圈點、勾畫、摘抄,這種方法看似很笨、很傳統,但卻是精細地、自主地感知文本的最佳方式。背讀,即背誦,我認為是學生將優美的語言進行存儲,化為“身內之物”的最好方法。我告誡學生,課本里那些優美的語言,只有背誦下來,爛熟于心,寫作時才會聽你驅遣,為你所用。處于青春前期的初中生,正處在“食量”大,記性好,儲存功能強的積累語言的大好時期。通過咀嚼課本內化語言,極為關鍵。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我為學生制定了系統的背讀計劃,以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為例,我要求學生背誦課內課外名篇佳作,如《春》、《秋天》、《在山的那一邊》、《蟬》、《貝殼》、《紫藤蘿瀑布》、《濟南的冬天》等等。
為了有效地督促學生背誦、積累,我布置的語文作業通常是傳統的練字、讀書和背書“三合一”的作業。例如,在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在家里先朗讀給家長聽;到早讀時,我再帶領學生多次朗讀,熟悉文本;然后在課堂上結合對文章的分析,又反復誦讀文段,讓學生在課堂上基本能背下文章的主要段落;最后再用兩天的時間,讓學生分兩次背完全文。我總覺得,對精美的課文輕易帶過,不作深度開發,實在是太可惜了。當然,除了課本,我還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摘抄精美的詞語和文段,讓積學儲寶,學以致用的思想意識扎根在學生心中。
二、含英咀華細品析
讀書要理解得深透。應重視對文章語言的領悟;寫作要表達得傳神,要重視驅遣和搭配。在閱讀和寫作中有個重要的中間環節,那就是對妙詞佳句的品析。只有逐漸領悟出詞句的美昧,學生讀書作文的興趣才會逐漸提升。因此,在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含英咀華,品析詞匯。在上課時,我注意教給學生品析語言的方法,引導他們從修辭手段、描寫方法、詞語搭配等方面進行品析鑒賞。經典名家的作品是語言運用的典范,如《春》、《紫藤蘿瀑布》、《濟南的冬天》、《荷葉母親》等尤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除了品析語言優美的篇章之外,我還特別引導學生關注那些語言樸實無華,內容格外真切動人的文章,如《背影》、《項脊軒志》等,避免學生形成華而不實、言之無物、過分堆砌的文風。
品析文章語言,應有側重點,以便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語調”或風格。例如在教《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我便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請閉上眼睛想”、“干啥還希望別的呢”、“最妙的是下些小雪呀”、“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等語句,讓學生反復誦讀、記憶,細細品析作者親切細膩、充滿情感的敘事口吻和語言特色,而《荷葉母親》那傾訴式的抒情方式以依戀的深摯區別于這親切詼諧的灑脫。我然后告訴學生,不僅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敘述方式,相近的情感也應有細致有別的言說口吻。細心地點撥讓學生體味文章天地里多樣的色調和多彩的景觀,這樣。漸漸由讀到賞再到寫,就架設起一座立體交叉的橋梁。
三、提升文采巧借鑒
當然,僅抓語言積累和文本品析還不夠,如何幫助學生完成由讀到寫的優化,還要從有效部位進行訓練。我教給學生幾種優化或美化作文語言的方法。
1 巧用修辭。即指導學生在文中自覺恰當地運用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對比等,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如:“然而不是有人說過平平常常才是真嗎?那些恢宏的大話只不過是燦爛的禮花,轉瞬即逝。而他們平凡的、樸實的行動,就像枚枚金幣,散散亂亂地撒在我成長的道路上,照亮我漫長的路途,給予我面對風雨的力量。”(學生習作片段《在我成長的道路上》) 2 巧用詩詞、歌詞。讓學生在文中靈活地引用或化用詩詞、歌詞,使文情搖曳。文筆生動。
如:“‘朋友一生一起走’,也許我們不能相伴著走完一輩子漫長的道路,但他們定是這一路來最耀眼的寶石,最難忘的旅伴。”(學生習作片段《在我成長的道路上》)
3 準確、生動地運用各類詞語。也就是指導學生在作文之中靈活運用好四字詞語、疊詞等,準確使用動詞、形容詞。訓練時。可繼續沿用詞語替換比較法、造句法、詞語連綴成段法等。
如:“媽媽總是說,我是個長不大的小孩。這么大了還是瘋瘋癲癲的,重復著小時候的幼稚行為,不懂得體察人情世故,總愛和父母斗嘴,活生生的一個小頑童。盡管她是那么努力地把我往一個乖乖的淑女上拉扯,可是這,都是枉然!我依然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地過著我那沒心沒肺的日子。”(學生習作片段《我正在悄悄長大》) 4 借鑒模仿課文中的語調。不妨繼續以《濟南的冬天》為例。在學生了解了《濟南的冬天》一文語言特色,熟練背誦課文的基礎上,我安排了一次堂上作文,引導他們借鑒課文的口吻。寫一篇題為《我的家鄉》的作文。一小時的時間,學生們都完成了作文。其中,一位平日作文平平的小男孩這樣寫到:
“‘誰不說咱家鄉好’。我的家鄉——南寧,雖然沒有桂林的山水秀麗,它不如北京的歷史悠久,也比不上上海的經盎發達,但南寧風光秀麗,綠樹成蔭。每年寒暑假,我和媽媽出去旅游,只要去到了另外的城市,我就會想念我的家鄉——南寧。
我的家鄉南寧。風光秀麗。每天我到陽臺上眺望遠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南湖了。南湖湖水平靜,就像一面鏡子。湖面上不時有游船劃過,就會泛起一圈圈漣漪。再往前看,就會看到青秀山,像一顆碧綠的翡翠,鑲嵌在南寧的東南方。每年春天,青秀山上桃花盛開,就像一片紅云籠罩著,引來游人如織,爭相到桃花下拍照。風一吹,桃花花瓣紛紛飄落,就像下了一場桃花雨,令人感覺如在仙境一般。登上青秀山的龍象塔,就能看到一江春水向遠方緩緩流去,像一條玉帶。這就是撫育我們南寧人的母親河——邕江。”
(七年級羅立鳴《我的家鄉》片段)
文章雖然稚嫩,但卻能運用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段寫景狀物,敘事抒情,而“再往前看”、“看哪”、“便覺得是奇跡”等親切的口吻,都讓我們看到了《濟南的冬天》的痕跡。說明小作者已能將他積累的知識,巧妙地遷移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使語言多了幾分文采。相信經過長期而系統的訓練后,學生們一定會寫出更有文采的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