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的創始人加德納指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方式”,“對于一個孩子的發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到一個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滿意而能干”。根據這一理論,我們語文教師應嘗試將傳統的語文課堂拓展為一個民主和諧、多元開放、個性張揚、充滿活力的新課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學習過程中展示自己的優勢智能,發展自己的弱勢智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一、運用多元智能營造語文課堂和諧氛圍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這是課堂上和諧氛圍產生的前提,是發揮學生自主性的保障。是教師觀念轉變的一個標志。
平等民主的課堂首先是要尊重學生,能容忍學生出錯。課堂教學中,教師起著引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實踐地位要得到落實,那么就應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進行多角度思維,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表揚“善講,善問”是容易的,而真正蹲下來傾聽學生的想法卻是不容易的。學生受知識能力的限制,在學習中有一些奇思怪想,是正常的,老師要善待這些有怪想法的學生,努力營造一種言者無過,善言有功的民主課堂氛圍。如在講《凡卡》一文時,當我講到凡卡的爺爺也過著很苦的生活時,有一個學生卻說:“老師,你講錯了,凡卡爺爺過的生活很好。”我沒有馬上指責他,而是讓他說出理由。他說:“書中寫到爺爺穿著寬大的羊皮襖,說明爺爺穿得很好;爺爺白天在大廚房里睡覺,而凡卡卻睡在過道里,說明爺爺過得很好。”他的這一番言論,是令我始料不及的,于是我又對全班學生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他們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了解當時老百姓的困苦生活,從而理解文章的內涵。
二、運用多元智能制定學習目標
在語文課堂目標的價值取向上,不僅要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更應該注重培養在現實生活中應用語文的意識提高語文素養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應有的人文素養。因此,在設計課程目標時就應該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相聯系,不局限于單純的知識掌握,而是放眼全面發展。有位教師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組織學生深入討論以下問題:
(1)我們和父親對落花生的評價有什么不同?
(2)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這樣的人嗎,你能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嗎?
(3)你喜歡落花生嗎,為什么?父親的話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啟發?
課后,他還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采訪,記錄,學習身邊杰出人物的先進事跡。這樣的教學,根據文章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把物與人聯系起來,把理想的人與現實中的人聯系起來,既升華了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又讓學生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生活化、社會化,學生在一種現實的生活氛圍中獲得了深刻的人生啟迪。
三、運用多元智能導入課文
導入環節歷來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步驟,甚至是關系一節課成敗的因素之一。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導入的新思路:我們可以運用加德納所提出的八種智能,將學生的愛好和學習內容聯系起來,將實際生活和課堂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一開始便充滿了樂趣。
比如運用具有情趣性的談話能喚醒不同智能優勢的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共同關注。老師用“講故事”的形式引起學生對課文主人公或內容的關注,就是一種很有成效的導入方式。做游戲是身體運動智能占優勢的學生尤其喜歡的一種學習導人方式。教師運用“對口令”、“做與指令相反的動作”等方式導人新課,能高度地集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導人課文時運用唱相關歌曲的方式,不但能發展學生的音樂智能,而且使語文課堂氣氛愉悅、輕松。如學習《春》前唱唱《小燕子》、《春天在哪里》等等,既喚起了學生對美麗春天的記憶積累。又水到渠成地引領了課文的學習。
四、運用多元智能采取教學手段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多元智能語文課堂中,要把每個學生當做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關注每一個孩子各項智能的發展,調節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努力營造多元開放的課堂,為孩子展示自己的多元化優勢智能、改變劣勢智能搭建一個良好平臺。
當然,并不是說在一節課中所有的智能都要去滲透、去培養,而是要根據課文的具體情況,確定每一課的訓練重點。如在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一課中,讓同學們分角色扮演,高大威猛的趙明演魯提轄,肥肥胖胖的朱時運演屠戶,嬌小的曾思思演翠蓮……教室頓時變成了表演的舞臺,同學們在表演中理解了課文,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如教《十里長街送周總理》,由于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對當時人們悲痛的心情難以理解,根據課文的格調配上沉痛的音樂,和當時人們送總理靈車的場景來渲染氣氛,幫助學生很快人文人情。可見音樂在語文的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多的妙用,為教與學插上了音樂的翅膀。
五、運用多元智能感悟文本
“培養學生獨特的感悟能力”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反復強調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允許學生獨樹一幟,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學生隨時質疑,允許學生自由表達,也允許學生保留看法。學生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教師,敢于標新立異。正確引導和熱情鼓勵那些平時會“耍小聰明”、能使出“雕蟲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學生,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培養創新精神。 如一位老師上《落花生》一文時,就很善于引導學生各抒己見: 有的學生認為父親的話有些不對,桃子、石榴、蘋果高高地掛在被頭,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們的生長特點;有的學生認為桃子、石榴、蘋果一樣的對人類有好處,它們的價值不見得比花生小;也有的學生認為,現在的社會要求我們敢于向別人展示自己,桃子、石榴、蘋果把自己美麗的外表展示出來,又有什么錯呢? 應該說這些學生所持的不同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誰是誰非。在這種情況下,那位老師沒有把自己的見解強加給學生,沒有讓他們改變自己的意見,而是引導學生陳述自己的理由,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高了,課堂氣氛更熱烈了。
六、運用多元智能進行教學評價
每個學生都存在智能強項與智能弱項,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將學生的優勢智能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智能領域中去。 在語文課堂中,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多元性的評價,比如,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主動性、積極性、投入程度和團結協作精神;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情況;在學習中各種能力(如表達、想象、動手、思維、自學能力等)的發展情況;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表現;從學生成績的縱向對比看學生的進步情況。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世界上并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著哪一方面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即學校里沒有存在“差生”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應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把握評價時機,充分運用真誠的評價語言和多元的評價方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把課堂教學的重心從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轉移到正視學生的基礎,促進學生的發展上來。
多元智能理論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變“教”的課堂為“學”的課堂,為我們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讓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變原來的單純旁觀者為積極參與者,讓課堂一片其樂融融。我們應積極地了解它、運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