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時政熱點與教材知識的結合,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知識分析社會生活的能力,已成為思想品德中考命題的一個特點。時事熱點復習已成為中考復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在時政熱點復習中應指導學生掌握“三個必備條件”和“兩個重要方法”。
一、三個必備條件
每一年度國際、國內的重大時政熱點內容很多,一個時政熱點往往又涉及多個知識領域,因此。在短時間內復習所有的時政熱點是不現實的。學生必須要學會選擇重點內容來復習,才能取得較好的復習效果。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掌握“三個必備條件”,指導學生在復習中必須抓住教材的知識重點、考點和熱點、焦點的結合點。三個必備條件,即時政熱點命題取材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一為重要熱點,二為教材知識的重點(課程標準要求),三為中考考點。這三點的交叉點就是命題的重點,也是時事熱點構成命題的必備條件。
學生掌握了時事熱點取材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一方面,在復習時,就會自覺地緊扣教材考點范圍和課程標準要求,明確時事復習重點,增強復習針對性,提高復習實效。另一方面,在應試時,遇到陌生的材料,心里也清楚“題在課外,理在書中”。
二、兩個重要方法
(一)時事熱點與教材知識掛鉤的方法
一個時政熱點往往涉及多個領域。不局限于某一節或某一課,要找準時政熱點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要點要全,要緊扣教材,對時政熱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這對于中學生來說難度極大。因此,在這個環節,教師要在課前花工夫研究總結方法,在課上指導方法、傳授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
方法指導: 第一步:熱點主題與課文知識塊掛鉤。時政熱點在中考中只是命題的出發點,一般以背景材料形式出現。要求學生學會在不同情境和設問下如何調用知識、整合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面對龐雜的時政熱點,學生應了解熱點的來龍去脈,把握熱點問題的本質,而不能死記硬背熱點材料。只有了解每一個時政材料的具體內容,才能找準熱點與所學知識的結合點,才能做到有條理地、多側面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了解熱點背景,弄清熱點的來龍去脈,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材料。準確地理解熱點的中心思想(熱點主題),以便與課本知識塊對應掛鉤。
第二步:熱點具體內容與課文知識點掛鉤。試題中的關鍵詞句如同題目的“眼睛”,抓住了題眼就等于抓住了答題的根本,從而突出重點,明確主攻方向。教師應指導學生找出材料中的關鍵詞句,抓住熱點的具體內容。以便找到其與課本相關知識點掛鉤的切入點。 第三步:梳理知識。時事熱點命題從題型到試題情景,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但很多類型問題的設置有一定的規律,可以總結歸納為“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體現什么”、“說明什么”、“青少年如何做”等六方面。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梳理知識,要求他們根據知識結構特點和根據熱點的前因后果,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說明什么”、“體現什么”等把熱點與教材知識點問答化、系統化。
另外,中考試題有“起點高、落點低”的特點,即關注重大現實熱點問題,往往是從某一具體問題人手。因此,在復習專題時。切忌僅從宏觀上粗放地學,而應結合考點,盡可能從多個具體的知識點人手,即要堅持“大材小用”。所謂“大材”,就是抓熱點問題,抓住備受社會和學生關注的問題。在復習時,還要做到“小用”,就是要把這些“大材”化為一個個小的具體的問題,切忌泛泛而談。這不僅提高了復習效率,更重要的是從多角度、多層次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時事熱點試題解題的一般方法
中考試題中的熱點材料,一個材料涉及好幾節知識的內在聯系,答案多元化。學生往往看到熟悉的材料,心里高興,就下筆寫個不停,答題缺乏針對性。此外,考生的審題能力較差,通常表現為:第一,不善于通過試題提供的材料,把握試題的意圖;第二,抓不住試題中的關鍵詞,因此把握不準試題的思路;第三,搞不清設問的指向:造成不應該出現的丟分失誤。指導學生掌握時事熱點試題的解題方法,也是個關鍵的問題。教師要掌握、總結各類試題的答題規律和技巧,抓好方法指導關,盡量避免因非智力因素所帶來的影響。
方法指導:
第一步,審閱設問,弄清試題要求。明確回答“是什么”。還是“為什么”或“怎么樣”,提高答胚的準確率。 第二步,審閱材料,找答題信息點。帶著問題審閱材料,找答題的依據和切入點。分清材料層次。概括出材料的中心觀點。找出材料關鍵字詞,它們是答題的依據和切入點。
第三步,審閱答案,選取最佳知識點。全方位地思考關鍵字詞指向了教材(設問或題肢)中哪些知識點,篩選最佳知識點,提高答題針對性。
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訓練。全方位訓練,即一個熱點專題涉及的知識點要全面,命題題型要全面,如選擇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思考探究題等中考范圍內的題型,命題的形式要多樣,如表格、文本、圖片、漫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