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摸索出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謹此羅列,以求拋磚引玉,互相交流。
一、朗讀法
在歷史課中嘗試著讓學生朗讀課文,是筆者在一次沒有充分備課,為了贏得備課時間,不得已采取的補救辦法。學生讀完了課文,我也備完了課。然而,那節課的效果出奇的好,而且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也快得多、牢固得多。課后,筆者經過總結反思,終于弄清楚了事情的緣由:第一,因為歷史學科是開卷考試,學生思想上不太重視,課前不預習;第二,朗讀就相當于課前預習,通過朗讀,學生能初步感知課文,對課文有了粗略認識,再加上教師的引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課堂效果很好。經過不斷地探索,筆者的歷史課朗讀法日臻完善,方法主要有四種:一是通讀全文,初步感知,激起興趣;二是章節朗讀,再度感知,解決問題;三是整體朗讀,溫故知新,鞏固知識;四是朗讀、背誦文中歷史人物的名言、警句,拓寬材料分析題的知識面。通過朗讀,學生不但熟知了課文,而且掌握了課的提綱,有利于歷史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歷史事件、解決歷史問題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題目和小標題背誦法
根據歷史學科開卷考試的特點,以及學生不重視歷史科目的事實,為了使學生能夠在考試的時候,更快捷、更準確地找到考點的內容,節省答題時間,筆者在歷史課堂上,經常讓學生背誦題目和小標題,學完一個單元后,又讓學生背誦這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題目,最后,再叫學生串聯背誦各個單元的主題。通過指導學生圍繞歷史教材的章、節、標題來背誦,歸納提綱和要點,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在多次重復中牢牢地掌握住相關的歷史知識,為提高歷史成績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教學八年級下冊,如果學生能夠背誦7個學習主題和每個主題中的題目,他們就會知道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分為兩個階段,即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同時也掌握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又分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十年“文化大革命”三個部分。依此類推,綱舉目張,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掌握各階段的歷史線索,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分析歷史問題和理解歷史事件的能力。
三、填圖法
讓學生熟悉歷史地名和明確歷史地名的位置,這是歷史教學必須解決好的一個問題。在教學中,除了利用歷史填充圖之外,筆者還在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制地圖,但不準標出有關的地名以及戰爭線路,然后同學之間互相交換,填補完整地圖相關的內容,填充描畫好地圖之后,再相互交叉評改。經過學習課文和兩次填圖、一次互換評改,學生對各個歷史時期歷史地名的變換有了清楚的了解,對歷史地名的位置就有了十分確切的方向感,同時對各場戰爭的進攻方向、退卻方向和發展趨勢有了清楚的認識,加深了對歷史基礎知識的了解,提高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和歷史事件的綜合能力。
四、提問法
課堂提問應具有新穎性、啟發性和藝術性。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豐富多彩的提問,具體方法主要有:一是設疑法,根據不同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提出不同的問題,制造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朗讀法,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和思考,在朗讀中找到答案;三是互相問答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一個學生回答之后,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判和解答,并且提出新的問題,再用同樣的方法解決;四是析疑法,學生自由提問,把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來,師生共同討論,釋疑解惑,加深對歷史問題的了解與認識;五是探究法,教師進行總結歸納,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新的歷史天地。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處理好兩個問題,一個是設疑,一個是要面對全體學生。“設疑”要難易適當,有一定的新穎性,并且要有誘惑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面對全體學生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人人都有被提問的機會。為了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筆者還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答題水平,對每一次提問都進行了打分,計入平時的成績,作為期評成績的參考。
五、知識網絡法
所謂知識網絡法,就是以歷史主干知識為樞紐,以歷史線索為網絡,梳理歷史知識,把歷史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和濃縮,搭建系統的歷史知識框架,讓學生更直觀、更便捷地了解和掌握各個歷史階段的歷史知識,清晰地掌握歷史的發展脈絡,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由基礎知識、階段特征、基本線索構成的多層次的歷史知識網絡體系。拉住了歷史知識的網絡之綱,就可以綱舉目張,順藤摸瓜,將歷史基礎知識理通、理順、理透、理好。比如在教學“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時,筆者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基礎知識歸納為6個知識點傳授給學生:①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②革命開始的標志: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③英國內戰,1642年~1648年。④克倫威爾統治時期,1649年一1660年。⑤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1660年~1688年。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