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的一天,歷時三天的學校運動會勝利閉幕,我所帶的初三班級榮獲入場式總分第一,田徑比賽團體分第二的好成績。照例是要獎勵學生的,但是,怎么獎才好呢?獎狀學校已經發了,再發些物質小獎品,又過于平常,激勵作用有限。我希望借這次東風,激發學生向中考沖刺的雄心,實現開校運會的深層目的。
問題還沒有想清楚,下班時間到了,我走到菜市場給家里買水果。 水果攤一字排開,各色水果,美丑各異,大小不一,應有盡有。挑著想要的水果,我萌發了發獎的主意:運動會就用水果作獎品!
當時,全班45人,我買了6個軟柿子(每個值2元),8個蘋果(每個值1元),12個柑子(每個值O,5元),金橘2斤(每只約5分錢),另備5元面值的電話卡四張,獎品就算備齊了。 班會課,我提著水果走進教室,宣布要開運動會表彰會。
我先請正副班長上講臺,用小紙片做了45個號碼,折好混勻,全體學生依次上來抽號。然后把水果全部擺在講臺上(電話卡藏著未公布),請抽得1號的學生優先上臺選一個水果,然后依次到2號、3號、4號……直到20號。這些學生也可把號碼與后面的學生對換,把機會留到最后,但所有人都只有一次得到獎品的機會。
20個人輪番上來優先選果,都選了大果,自然是喜形于色,樂不可支。眼看后面的大果越來越少,20號后面的很多學生坐不住了:“老師,這不公平!有些人運動會作的貢獻不大,卻在前面得到了好果!貢獻大的反而在后面得小果,方案要改!” 這正是我預設的場景。我說:“抗議的聲音我聽到了,改方案是不可能的,我倒是請各位用筆記下這節課我要表達的第一個觀點,正如靠運氣得到好水果一樣,你目前得到的優勢成長機會,不是自己掙來的,是父母給予的。看你們住在有冷暖空調的宿舍,用mp4看視頻,窮人家的孩子也覺得不公平哦。我們繼續發獎。” 我掏出電話卡,放到水果堆里,說:“現在,21—45號碼作廢,抽得以上號碼的同學,我們根據本屆運動會個人的量化得分,從高到低,依次上來領獎。”我公布了各人的量化分(量化辦法在運動會前,經班委會商定公布,運動會后班委已做好統計)。哇!班上氣氛又活躍起來,高分者自豪地上臺挑走了“價值不菲”的電話卡,次者也得到了余下的大水果。有運動會量化分高,在前面先拿了大果者直呼:“虧了!早知道把機會留到現在!” 我說:“哦!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二個觀點:優勢物總是被先行選擇。我們自身具備了怎樣的能力優勢去應對未來?人生處處有機會,最先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水果發完,我說:“人人水果在手,可以開吃了。”學生說:“老師你糊涂,水果這么臟,怎么能馬上吃?!”我故作驚訝:“啊,原來好東西自身也是有缺點的啊?——請記下我本課的第三個觀點!” 突然有個學生舉手說:“老師,你搞漏了,有兩個同學請假。你該給他們留下一份水果的。”我說:“沒漏,這正是我要大家記下的第四個觀點:機會從來不等人,錯過就錯過了!自己要隨時做好準備。” 課的最后,我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大大的幾個字:人生的機會要靠自己爭取!
時隔幾日,學生的周記交上來,其間的文字頗為令人欣喜:
“這周的班會開得有趣而富有意義。從來沒有想到發獎品可以發得如此有創新意義,如此有啟發性。當老師提著幾袋水果走進教室時,我心想:這一定是一次無聊的班會了,沒想到發水果的方式如此特別,我們每個人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水果,還有足以受益終生的啟迪。”
“這周班會的確開得別開生面,同學們自始至終圍繞著‘分發水果’這一誘惑主題熱情不減。然而在難以預測自己能得到什么水果的背后,卻埋藏著諸多人生哲理……真是令人受益匪淺。” “星期六的班會課,是一場富有哲理的思想革命。人有兩種命運:生下就含著金湯匙;生下就沒有多少飯吃,這些都是無法選擇的。但是后來的命運仍舊是要靠自己來構思。”
“人的出生是不可選擇的,也許你的家庭條件不錯,可這不是你自身極具優越感的理由……如若我們沒有令人羨慕的出身,也不需氣餒,因為我們還有很多機會可以把握。機會一直在你我身邊,誰抓住了,誰就比別人強一步!人生的機會要靠自己去爭取。”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都會茫然和無奈……讓我們好好發現機會,把握機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一切我們所想要的。”
“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讓人驚喜連連或是猝不及防。我們只有積極地面對每一天。”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經常這樣“看圖說話”、“以物寓言”。事實證明,“身邊的石頭會說話”!如果身邊的事物真的感動了自己,你就可以用它去啟發學生,達成預定的教育目標。 前幾天,我到朋友的辦公室,邊喝茶邊閑扯了一陣校園見聞。見辦公室有些亂,習慣性地幫他稍事整理。擺放空氣清新器的一角,地上有一個貌似多余的物件,我拾起問放到哪里好?友人說棄之可也! 丟掉?我可舍不得。這是一個小型增氧泵的出氣頭。我家里養了小金魚,也買了增氧泵,正好作個備用件。我像撿著了寶貝似的帶走了它,放回自己的辦公桌上。 轉眼又是周末,又到了班會課時間,講什么內容好呢?學生已進入初三,對中考有了自己的目標,也很有上進心,但少年不識愁滋味,很多孩子的學習緊迫感不足,對知識的學習不求甚解,總體學風不太令人滿意,應該給他們及時的提醒。我啜著茶,搜羅對策。當我的目光掠過桌面上的“寶物”時,有了主意—就拿這個“寶物”來說事! 班會課上,我把“寶物”帶到了教室,叫學生自由察看。 學生依次輪看之后,我拋出了問題:“誰來說說看,這是什么東西?” 學生“嗡”的一聲炸開了窩,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聲音一個比一個大,也許他們在想來:這也叫問題?老師太小看我們了。“這是個石頭!”“這是個圓球!”“這是個過濾器!”“這是個養魚的!”“這是個棒棒糖!”“這是個磨刀的!”“這是個玩具!”
答案五花八門,除了“養魚的”靠點譜,其他的全是亂猜。就是這個靠點譜的答案,也只是講出了物件的功能,并沒有說出物件的實質——小型增氧泵的出氣頭。學生的思維止于生活見聞的表象,把他們學習上不求甚解的缺點暴露無遺。經我一一點評他們的答案,他們意識到了,看似簡單的問題,原來并不簡單! 我接著拋出了第二個問題:“據你們觀察,這個可以養魚的小型增氧泵的出氣頭,實際使用過嗎?”學生說:“樣子這樣新,又沒有腥味,肯定沒用過!”我延伸問題:“這樣漂亮的東西,居然沒有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是不是有點可惜呢?”學生倒干脆:“那當然,純粹浪費錢了!”我直接表明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思想、有能力的90后,如果不在學習上下一番苦功,學出點名堂,是不是也有點辜負了自己的青春呢?”學生都靜了下來,他們在琢磨我話中的含義。 拿著這個不起眼的物件,看一看,議一議,“初三,思想要付諸行動,學習要刻苦鉆研”的主題貫通于無形。
兩次主題班會,都是以物寓言。前一次通過“給物”,引導學生走出家的溫柔,勤學苦練,把握機遇。后一次是通過“識物”,引導學生讀書要身體力行,克求真知;其實,兩次班會的實質是相同的,主旨都是激勵學生克服自身的缺點,把握初三這一年,塑造出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負青春好時光。 這種主題班會的對話模式,不僅是有效的,而且也是符合國家新課改的核心要求的。新課改把創新意識的培養,提到一個關乎國家發展前途的高度,同時把“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三維核心目標之一,著力提升人文素養,以創建和諧社會,破解后現代社會發展的難題。
作為一名對學生品行影響至深的班主任,如果自己的班會形式千篇一律,內容教條僵化,是不可能培養出有創新意識的學生的。如果身為班主任,漠視自然,漠視社會,不能在橫流的物欲面前保持清醒、理性和熱情,也是不可能培養出幸福的現代人的。 所以,熱愛學生、熱愛生活,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心中葆有激情,是主題班會對話成功的最有效技巧,是成為一名合格班主任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