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全球化與多元化社會的進程,中國的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以及歷史課程建設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多元文化教育是當代國際流行趨勢之一。它揭示了人們對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多元選擇的認知,它是在世界一體化格局中,人們對于保持各自文化的特性,所做出的積極努力的一種結果。在逐步推進歷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尊重和欣賞多元的文化,是所有從事中學歷史教育的工作者必須關注的問題之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學校教育中樹立全球意識正成為教育的一個緊迫任務。因為,人們越來越充分地認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這個地球正面臨許多問題。人類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球性的合作,而這種合作需要人們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理解能力,這種能力在學校教育中的培養則要求實行多元文化教育,需要學生能夠聽到并理解不同的聲音。 文化多樣性是歷史上和當代世界的客觀事實,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傳統,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化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動的關系,全球各國、各地的交往速度的加快、互動頻率的增多,促使人們進一步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促使不同文化之間發生接觸和沖突。多元文化教育實際上包括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國內多元文化,二是國際多元文化。就國內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即在多民族的各種文化共存的國家社會背景之下,允許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發展,以豐富整個國家文化的教育,促進民族團結。著名學者李慎之先生認為:“各民族對自己的優秀傳統的繼承與學習都是為了現代化,向其他民族的優點學習也是一樣。” 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文化教育價值觀意味著基于多元文化價值標準對待民族和文化個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異,與此同時,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展開持續和深入的交往,設身處地地理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加拿大著名哲學家柯希曾給多元文化教育價值觀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多元主義不是拋棄原則和基本真理,而是接受各種理論與實際問題的一種能力,即理解他人如何克服缺陷、充分理解、減少片面性看法的一種能力,是擴大為自己設身處地地去理解的一種狀態。”柯希所界定的“多元主義”不僅指文化和民族之間的交往,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對民族和文化交往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價值觀的根本宗旨是尊重并提升民族和文化個性、民族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恩銘認為,多元文化指在一個社會環境中,每個人都有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權利,各個民族或種族的文化地位同等。
-
歷史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奠定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基礎的課程,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各國正在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都把“多元文化教育”、“多元社會的價值教育”、“全球教育”等“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作為重點,以迎接全球化時代日益嚴峻的挑戰。 從美國的《課程標準》中可以發現21世紀美國中小學歷史教育的主要目標和功能。“沒有歷史知識和以歷史知識為基礎的探究,人們就不可能成為見多識廣、有鑒別能力的公民。”合格的公民同時必須具備世界性眼光。新《標準》明確指出:“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現在的學生更需要對世界史和創造了不同于美國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其他許多文明國度進行全面了解。通過一部平衡的、范圍廣泛的世界歷史,學生們可以了解世界的多種文化以及所有文化中共有的人類情感和存在的共同問題。學生們會由此養成通過別人的眼光評價事物的習慣,并且逐漸認識到,通過研究其他國家,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對世界多種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彼此寬容、相互尊重的涵養和文明的精神。日益多元化的美國社會和日益彼此依存的世界要求我們具備這種品質。”
日本的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培養能夠活躍于國際社會中的日本人。日本1998年公布的《學習指導要領》就特別強調:“使學生理解現代國際關系及文化交流的梗概,加深認識日本與其他國家在歷史與文化方面的相互關系,使他們關心其他民族的文化與生活,培養國際合作精神。”在教育目標方面提出諸如“養成國民寬廣視野”、“培養生存于國際社會的日本人的自覺”、“關于與日本有關的各國歷史,應著眼尊重他國歷史的觀點看他國與日本的關系,并以此明確世界歷史中的日本應有的位置”等,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 在我國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就歷史課程國際理解教育做了原則性的規定,如“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等等。 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形成從全人類利益、全球觀點出發考慮問題,理解國際社會,關心和寬容異國文化的精神,幫助學生跳出狹隘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從全人類、全世界進步的視野去觀察和思考問題;養成國際交往中的合作精神,與來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或不同國家的各種人交流溝通與協作的品質;培養緩解和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可能帶來的矛盾或沖突的能力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比如歷史教學應把本國的歷史與文明聯系起來,并更多地關注人類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等方面,少強調純粹的軍事歷史、戰爭歷史,應特別關注為人權(包括為民族自由和社會公正)而進行斗爭的歷史,關注那些改善人類福利的國際機構的發展,以及不同國家偉人的工作和成就對人類的貢獻。多元文化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標在于: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特質與價值;促進人權觀念和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促進每個人都有不同生活抉擇的機會;促進全人類的社會公平與機會均等;促進不同族群權力分配的均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未來的世界越來越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民主的世界、走向一體化的世界,現在的學生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更需要對世界和創造了不同于本國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其他許多文明國家進行全面了解。比如,在六七十年代,我們經常聽說西方國家的家長在自己的小孩18歲的時候就不再供養,因此說明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是自私自利的,連自己的親生骨肉都不管。那是按照我們傳統的文化標準去評判與我們不同的西方文化,而現在我們卻從欣賞和理解的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說明西方國家從小重視培養小孩的自立能力。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人的個性的解放,重視人的獨特價值,重視文化的多元化。歷史教學過程中是否代表了這個方向?可以看它是否對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是否能自覺地從世界不同民族創造的文化成就中汲取營養。以往的中學歷史教學所選主題基本上是以批判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陰暗與血腥為主。現在的新歷史課程標準中,必修課程歷史(I)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有9個專題。有4個屬于世界史,其中就有2個專題專門介紹西方政治文明,如人民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歷史試驗教科書中的專題六的導語中就強調:“民主與法制是幾千年文明積淀的精華,是優秀的政治文化遺產。” 從全球視野來看,由于世界文化多元多樣并存,各文化都有其內在的獨特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引導學生尊重和欣賞多元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強調尊重異質文化,鼓勵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以促進世界和平。要讓學生首先必須確定這樣一種意識:無論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無論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無論資產階級文化還是無產階級文化,都是人類文化的構成部分。現代文化不是西方的專利。 在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中,以英、美、法、德四國代議制度的確立和發展為主線介紹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進程。 《聯邦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其在權力結構設計中突出體現了所謂“制約與平衡”的原則,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協調了南北方、大小州、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多組關系,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盡管這部憲法的內容沒有否定南方的奴隸制度,而且還把5個黑人折合為3個人來計算南方各州的人口總數,從而給這部憲法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但它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原則和總統制共和國政體,鞏固了美國的獨立和統一,并且這部憲法成為歐洲反封建斗爭的一面旗幟,因此,對這部憲法我們應該抓住其主流,即它仍是一部進步性的文獻。
這種對世界多種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養現代青年學生彼此寬容、相互尊重的涵養和文明的精神。如果沒有對多元文化、不同意見的兼容意識和融合能力,也很難實現自我的充分發揮。學會共同生活,通過對他人的歷史、傳統和精神的了解,從而達到相互理解包容、和睦相處,這種對多元價值的兼容意識和融合能力來自一種綜合的人文素質底蘊。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只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
我們只有以公正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去理解西方文明的發展,取其精髓,以開放的胸懷接納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化,并用來豐富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