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說:“化學是實驗的科學,只有實驗才是最高法庭。”可見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很重要。而課外實驗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和教學進度的約束,拓展了教材資源,為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知識的本質和訓練學生的實驗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空間,其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愛好和特長,活躍學習氣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探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他們養成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我們要重視發揮化學課外實驗的作用。
一、開展課外實驗,激發學生興趣
化學現象千變萬化,化學過程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而且課外實驗內容沒有固定的教材,教師選擇實驗內容時要注意它應適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1)選擇的內容與學生在課本學過的知識有緊密的聯系,是課本知識的延伸。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指導實踐,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學生學習了炭具有吸附性的性質后,組織學生利用木炭來制取活性炭,制作凈水器。(2)選擇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化學現象為素材。開始時,可組織學生制造一些如墨水這樣的簡單化工產品,學生覺得既新鮮又實用;夏天組織學生制作汽水,使學生知道日常生活跟化學有密切的關系。(3)選擇的內容為化學上的一些難題,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使命感。例如組織學生討論怎樣利用豐富的海水資源來制取無污染的能源——氫氣,讓他們自由表述自己的大膽設想。
化學課外實驗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可根據不同的內容,靈活地進行設計。例如,對一些趣味性的實驗,可以魔術的形式進行,使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口桂林市資源縣第二中學雷承杰大大增強,效果會更好。另外,有的演示實驗改換一下形式,既可提高實驗的趣味性,又能應用于課外實驗。如將“清水”(稀氫氧化鈉溶液)灑在酚酞溶液中浸泡過的白紙花上,白花立即變為紅花,還有白磷自燃等,這些實驗讓學生親手進行,用來揭示一些民間巫術的真相,能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課本上一些選做實驗也可以安排為課外實驗。例如,做“明礬凈水的本質探究”實驗,首先通過查閱資料知道明礬溶于水中會解離出K、Al、SO。接著作出假設:可能是k或Al或SO有凈水功能。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做KCI、K2SO、AICl、Al(SO)能否凈水的對比實驗,進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既能明白明礬凈水的本質,又能體驗科學探究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完成“用食醋除去熱水瓶中的水垢”、“證明雞蛋殼的主要成分”、“用PH試紙測定肥皂水的PH值”等一系列實驗。
二、拓展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探究
在進行課外實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驗現象中尋找規律,發現問題。例如,在教學《金屬的化學性質》時做了鐵片與稀鹽酸反應的演示實驗,課后讓學生探究在鐵片與稀鹽酸反應中出現的黑色物質成分。引導學生提出猜想:這些黑色物質是鐵片與稀鹽酸反應的生成物,或是過量的鐵粉,或是炭粉……然后設計實驗方案:過濾獲得黑色物質,再用磁鐵檢驗,或加入過量稀鹽酸,或讓其在空氣中燃燒。最后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該黑色物質不能被磁鐵吸引,不是鐵粉;能在空氣中燃燒,且燃燒時發出紅光,再用涂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變渾濁,證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黑色物質應是炭粉。
這樣,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實驗進行探究,解決了實際問題,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
檢驗化學探究活動的結果是否正確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因此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首先要培養他們學會驗證。對課堂教學中一些需要進行驗證的結論或原理,可組織學生在課外進行驗證。例如,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的大,因此可用于滅火,但是不是所有火焰都可用二氧化碳去熄滅,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一點,可以補充鎂可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燃燒的實驗。
問題情境:鎂在空氣中燃燒非常劇烈,發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體物質。
提出問題:鎂在空氣中燃燒的火焰如何熄滅?
進行猜想:A,可用水熄滅;B,可用液態二氧化碳熄滅;C,可用沙土熄滅。
實驗驗證:鎂和水反應生成氫氣和氫氧化鎂,氫氣是易燃易爆的氣體;鎂可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燃燒,2Mg+CO2=2MgO+C二氧化碳不但起不了阻燃的作用,二者反應還會生成可燃物c,加速燃燒,所以這時不能用CO2來滅火;用沙土覆蓋可使火熄滅。
實驗結論:可用沙土蓋滅,不可用水、二氧化碳來熄滅(燃燒不一定要O2參加)。
這樣的化學課外實驗不但能培養學生學會驗證,而且還能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加強學生對身邊物質的認識,使學生建立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意識。
三、提倡家庭實驗,擴充實驗機會
家庭實驗是一些小型的,易于學生動手操作的課外實驗。例如,鑒別廚房里的食品,如食鹽、純堿、小蘇打、白糖等白色固體,白酒、啤酒、食醋、水等液體食品。鼓勵學生綜合分析這些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采用簡單的方法去鑒別,并寫出實驗方案在班上交流。開展家庭實驗,可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實驗機會。每次布置家庭小實驗,都應啟發學生按照“確定實驗內容一提出假設—設計方案一展開實驗—結論與評價”的步驟去思考和進行實驗。為了解決實驗用品問題,教師可發動學生籌建“化學微型實驗箱”,收集(或購買)生活中可以用于化學實驗的用品,如蠟燭、火柴、食鹽、食醋、鐵釘、銅絲、鋅片、炭棒等;指導學生選擇儀器、試劑的代用品,如用塑料小勺代替藥匙,眼藥水瓶替代膠頭滴管,注射器替代反應器、量筒及暫時儲存某些易揮發、易變質試劑的容器,醫用青霉素小瓶替代試管、廣口瓶,以點滴板充當微型實驗的主要反應容器等;用食醋、土豆等代替酸、淀粉等化學試劑,用植物的花瓣自制酸堿指示劑。部分實驗所需的難以籌集到的化學試劑可由實驗室提供,如PH試紙。學生在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打破了思維定勢;在設計、進行微型實驗的過程中,培養了節約的意識。為了彌補個體思維的局限和力量的不足,可讓學生組成小組,共同探討,一起動手完成家庭小實驗。教師定期檢查落實,對好的及時肯定,對存在問題及時解決。
實踐證明,凡能堅持做家庭小實驗的學生,其綜合素質都有相當大的提高。
四、結合社會調查,延續課外實驗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走進社會、關心社會,親身體驗化學世界的奇妙,認識化學科學的用處。在實施中,可結合社會調查,延續課外實驗,以活生生的化學事實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激發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學習第十二單元“化學與生活”后,可針對社會不良現象,如劣質“三鹿奶粉”、“低鈣磷”奶等食品中毒事件,組織學生對市場上現有的奶制品、補鈣產品等進行調查,分析蛋白質、鈣的存在形式和測定其百分含量;引導學生驗證香煙中的物質對人體有害,并完成小論文《吸煙有害》;運用實驗調查不同水質,如雨水、污染水、自來水等的酸堿度,通過實驗分析造成污染的可能原因,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的整治建議;還可對“汽車尾氣的成分與危害”、“白色污染情。況”、“人類的營養與健康”等方面展開調查,通過實驗分析寫出調查論文,為相關部門提供資料。這樣,讓學生經歷“確立調查項目—設計調查方案一收集資料一進行相關實驗一得出結論一寫出調查報告”的全過程。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課外實驗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樂園,是對化學教學的有益補充,對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現實意義,不可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