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內容或是否講授得精彩來衡量,而是以學生有沒有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和提高能力來衡量。因此,有效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那么初中生物學科如何實施有效教學呢?現結合蘇教版初中《生物》的教學實踐,談談實施有效教學的方法。
一、用好教材,合理規劃教學
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用好、用活教材對實施有效教學至關重要。教師要牢牢把握教學大綱的主旨,了解整套教材的結構體系,在完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使用教材,并遵循以下原則:1堅持教材的系統性、科學性。學生只有在頭腦中建構了系統的、有條理的知識體系,才能很好地對知識加以掌握、理解和運用。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不是想當然的、隨意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有明確目的的,是在保證教材的系統性、科學性的前提下進行的。2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調整和優化教材的出發點和目標都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之后取得進步和發展。任何一套教材不可能同時適用于所有學生,各個學校的校情也有所不同,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可使教學活動開展得更有實效。
案例一:調整課時內容
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十一章《人體內的廢物排入環境》有四個主要教學目標:1描述人體的泌尿系統的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泄途徑;3描述人體內廢物排出體外的方式和意義;4關注人體排出廢物的處理。其中第一個教學目標在第一節《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中完成,余下三個目標在第二節《人體廢物的排出》中完成,可見第二節的教學任務重、時間緊。教師可對本章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把“人體廢物排出體外方式”作為本章教學的起點,放入第一節中。這樣可以緊扣本章的標題“人體內的廢物排人環境”,讓學生明確本章的中心內容。同時,從排便、排尿、出汗、呼吸等日常生理現象引入課題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平衡各課時的教學內容,避免前松后緊,使教學活動開展得更從容。
案例二:對教學內容作補充說明
七年級下冊第二十四章第一節《生命的誕生》是以化學進化論的觀點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過程,并列舉了化學進化論的實驗證據。根據這一學說,生命的起源、演化歷經數十億年,學生在學習時思維會遇到時空障礙。同時,生命起源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化學變化過程,初中生難以完全理解。因此,就“生命的起源”這一課題,教師可補充“神創論”、“自然發生論”、“生生論”、“宇宙發生論”等學說的主要觀點,讓學生分析、討論這些觀點中有何漏洞,通過此過程使學生在認識上拉近與化學進化論的距離,從而有利于學生把化學進化論融入自己的大腦。
案例三:調整教學順序
七年級上冊第二章《探索生命》包括《探索生命的器具》和《探索生命的方法》兩節。從教學需要考慮,可先完成《探索生命的方法》的教學,再進行《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學。這樣安排可以在完成探究實驗“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后,把“顯微鏡的使用”、“制作臨時玻片標本”等五個與顯微鏡有關的實驗安排在同一教學時段,既可強化學生顯微鏡操作能力的訓練,方便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又減少準備實驗的工作量,可謂一舉多得。
二、滲透和運用其他學科知識
引導學生用已經掌握的其他學科的知識,解決生物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不但有助于學生把生物學好,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案例一:數學數據分析知識的運用
七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二節《人體廢物的排出》中,有關尿液形成過程的知識是難點。由于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這些知識比較抽象,學生要真正掌握和運用有一定困難。其實,學生掌握這一知識點的關鍵是要弄清血漿、原尿、尿三者成分的差異,理解這三者成分的差異是由于血液流經腎單位時,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造成的。在分析血漿、原尿、尿三者成分的差異時,可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數據分析的方法去分析教材P71的表格,并討論如下問題:
(1)血漿和原尿成分的變化,說明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產生什么樣的變化?
(2)比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差別,說明腎小管在尿液形成的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為什么原尿中有葡萄糖而尿液中沒有?
(3)比較尿液和血漿的成分,它發生了什么變化?你認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質?
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通過數據分析和描述(或結合畫柱狀圖),發現尿、原尿和血漿各成分之間的區別,并推測出血液流經腎單位各結構時發生的變化,從而理解腎臟的結構功能和尿的形成過程。
案例二:美術繪畫技能的運用
初中生物中有很多形態解剖學方面的內容,這類知識的呈現越直觀,教學效果就越好。對于一些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不但要求學生會識圖,還要求學生會畫圖。如小腸絨毛、腎單位的結構比較復雜,讓學生學畫這些結構的示意圖,不但能讓學生掌握這些結構,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其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三、幫助學生理清各部分知識關系
生物學的知識點比較多,學生學習時往往感到比較繁雜,不好理解,不易記憶。為此,教學時應注意幫助學生理清各部分知識的關系,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常用的方法是比較法。比較法既是教法,也是學法。通過比較,學生在學習多個知識點時,不會感到它們相互干擾,而是覺得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在生物教學中能用到比較法的地方是非常多的,既有生物形態結構特點的比較,如植物、動物細胞結構的比較;也有重點知識的比較,如植物、動物、微生物主要類群特點的比較,三種血細胞特點的比較;還有重要概念的比較,如食物鏈、食物網的比較,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比較。
案例一:通過比較掌握重點知識
八年級下冊第二十二章《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是整冊書中內容最多的一章,也是初中階段生物分類學知識最豐富、最集中的一章,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密切。由于篇幅、時間限制,學生不可能對每個生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生殖、發育等知識進行全面系統地學習,這會給學習造成很大困難。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讓原本生動有趣、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變得索然無味。教師可設計表格,讓學生對植物、動物、微生物等主要類群,從生活環境、分布、主要特征、代表種類等方面進行比較,以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并通過歸納發現生物進化由簡單到復雜、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陸生的一般規律,為后面學習進化論、自然選擇學說打下基礎。
案例二:通過比較突破難點知識
七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一節《血液和血型》中,血液的組成和功能是本節知識重點,其中三種血細胞的特點和功能是難點,因為三種血細胞的形態結構不同,功能各異,在單位體積血液中的數量不同,而且與輸血和血型、發炎、貧血、白血病等知識有關,學生學習時感到比較困難。教師可通過設計表格,引導學生從結構特點、數量、功能等方面對三種血細胞進行比較。
案例三:通過比較掌握眾多概念
生物教學中概念較多,如八年級下冊第二十五章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組成》中就有不下八個概念,處理不當,或方法單一,就會降低教學效果。運用比較法,把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等概念加以區分甄別,可便于學生,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四、優化教學問題的設計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教學問題的設計應難易相宜。如果問題的難度太小和層次太低,就達不到調動學生思維的目的;如果問題的難度太大和層次太高,學生就會感到茫然,思考無從人手,同樣也達不到調動學生思維的目的。所以,教學問題設計的關鍵是找準問題的切人點,找準學生思維的起點。
案例:分解問題,啟動思維
八年級下冊第二十一章第一節《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中,有一個關于克隆羊多利的討論,通過討論向學生介紹當今生物學最新的科研成果之一——高等動物體細胞的克隆技術。整個討論有兩個問題層次:1.多利為何與母羊A一模一樣?2.克隆技術應用于人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哪些影響?對于第一個問題層次,可將其分解為以下兩個問題:①母羊A、B、C分別為多利提供了什么?②如何用遺傳的知識來解釋多利與母羊A一模一樣?對于第二個問題層次,可將其分解為以下兩個問題:①如果將此技術用于人,則克隆人像誰?②如果出現克隆人,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問題?
將一個問題分解細化成幾個小問題,是優化問題設計的常用方法。它能把抽象問題轉換成具體問題,使問題變得更直觀,更接近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學生的思路易于打開,學生樂于思考問題。
五、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具有信息量大、可調用的資源多、師生交流便捷、反饋回授及時等優點,對教學改革有深遠的影響,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 生物新課程教學內容多而課時少,學生練習的時間不足,達到教學目標的難度大,這是每個生物教師都面臨的問題。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實施有效教學,需要每個生物教師不斷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