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精神,我縣根據實際,遵循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原則,從2002年秋季學期起采取“試點實驗,逐步推廣”的方式,在全縣開展了勞動技術(以下簡稱“勞技”)與“綠證”教育合二為一的選修課課題實驗,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探索與研究。經過五年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一、實驗的意義、背景
(一)實驗的意義 1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勞技觀念,使學生樹直正確的勞技態度,在實踐過程中強化動手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珍惜勞動成果,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品質。
2 學生掌握兩至三門農村勞動技能對其畢業后參加農村經濟建設,搞活農村經濟,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積極作用。 3 增強學校教育理論聯系實際,使傳統、低效、單調的課堂教學變為開放式的綜合實踐課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愉快地學習,對于農村教育的改革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實驗的背景
1 國務院《關于加快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我們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農村學校的教育結合當地發展的需要,培養能夠運用科技知識,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富裕起來的新一代勞動者”。
2 現行的勞技課本內容較多,涉及范圍廣,加上現在農村初中的教師均為文化課教師,實踐經驗少,而且實踐場地各校不同,有多有少,教與學大都是紙上談兵。另外,各鄉需求不同,學生的特長與興趣也不同。 3 農村初中生畢業后約30%的人將直接走向社會,參加當地的經濟建設,成為新的生產力,他們僅掌握一些書本知識,極不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實驗的目標
1 改革農村初中勞技與“綠證”教育舊的教學模式,把繁雜的教學課程和單一的必修課改革為適應當地需要,符合學校特點和學生實際的選修課與公共課(必修課)相結合的模塊式課程。每學年由學校根據教學條件和師資情況,讓學生選學1—2門農村實用技術,至畢業時掌握2—3門農村實用技能。 2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樹立現代農業觀念和勞動技術意識,為造就新世紀農村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 3 通過開展本項實驗,推動本縣實現綠色學?;蚧▓@式學校一所,建成省級示范成技校一所。
三、實驗學校及對象
1 2002至2003學年,馬堤中學、和平中學一、二年級學生。 2 從2003年秋季學期起,在全縣初中一、二、三年級推廣實驗。
四、基本做法
1 成立實驗領導機構??h教育局分別成立以分管副局長為組長的課題實驗領導小組和職教股股長為組長的課題實驗小組,課題負責人具體負責指導各校開展課題實驗。各實驗學校也相應成立以校長為課題領導小組組長,教導主任為課胚實驗小組組長的實驗機構。同時,各校還成立了相應的課題實驗教研組。 2 明確課題實驗的目的,制訂實驗方案,確定實驗內容。實驗內容分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塊。公共課開設生態環境保護基礎知識、農業科技及農業最新動態知識等課程。選修課開設:(1)花卉與盆景;(2)水果;(3)反季節種植蔬菜;(4)紅薯、木薯;(5)烹飪;(6)農副產品加工;(7)沼氣;(8)百合;(9)家禽;(10)家畜;(11)水產;(12)特種養殖;(13)肥料知識;(14)農藥知識;(15)菌類;(16)民族刺繡;(17)紡織等課程。 3 編講義。各學校任課教師以勞技教材為藍本,結合自己的特長、愛好、實踐經驗和該鄉學校的實際情況,即該鄉經濟建設、自然資源和農村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以及學校場地,自編勞技(含“綠證”)課的鄉土教材補充講義,講義的編寫特別強調考慮學校實踐基地。 4 建設實驗基地??h教育局每年向實驗學校提供一定的實驗經費,各實驗學校也想方設法籌集經費,如果樹栽培園、養殖場與學校附近的村民聯合開發、經營,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勞動(如出售自己的編織刺繡產品)獲取實驗經費。現在全縣初中大都已解決了2到3個項目的基本實驗設施、設備及場地問題。 5 加強考核評價??己嗽u價是“勞技、綠證課合二為一”選修課程實驗管理的重要環節,是對教育效果檢測的必要程序。對此我們也進行了大膽改革,將評價分為兩部分:
(1)對公共課我們首先看學生的上課出勤、作業及期末答卷的情況,其次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意識行為,是否自覺維護校園整潔,講究環境美,如是否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是否愛護花卉樹木等。公共課權重是40%(其中卷面理論知識占25%,日常行為占15%)。 (2)對選修課,我們要求學生在三年內學會二、三門實用技術。通過筆試,看學生對該科的一些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占20分;進行實踐操作,合格以上者可獲40分(此項不合格不能獲“綠證”)。選修課權重是60%。
五、實驗效果 本課題的研究實驗在我縣實施五年來,進展順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勞技與“綠證”教育二合一選修課實驗使傳統、低效、單調的課堂教學變為開放式的綜合實踐課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給了學生極大的自主時間與空間,為學生充分發揮個性特長和創造性思維提供了平臺。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展開思維和想象,尋求操作的方案,使動手的“過程”和思維的“結果”有機結合,使他們的思路更加寬闊,對學科的興趣更加強烈,對所學知識掌握得牢固而扎實,進而也促進了其他學科成績的提高,對解決學困生問題是一個有意義的嘗試。 2 勞技與“綠證”教育二合一選修課實驗課題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良好環境意識、行為習慣的養成。我縣自開展該研究課題以來,全縣中小學的校容校貌發生了根本性好轉,校園干凈整潔,不再有衛生死角,寄宿制學生的內務整理規范,并建設了濃郁的宿舍文化。更為可貴的是學生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特別強烈,全縣各中學學生均自發地組織了“保衛母親河”、“義務掃街隊”等小組,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社區的環境衛生,改變了我縣少數民族不太注重衛生的陋習,對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產生了積極影響。
3 勞技與“綠證”教育二合一選修課實驗課題的實施,有效地推動了農村區域經濟建設。我縣初中畢業生約有30%畢業后直接回家參加農村經濟建設,改變了以往由于在學校僅學了初步的文化知識和及少量的“書本勞技知識”,對如何發家致富在頭腦中沒有新理論、新思維和新信息,在技能上無一技之長、只能走父輩之路的狀況。自我縣開展本課題實驗后,實驗學校畢業生一回家很快就能找到發家致富的路子,深受家長的歡迎,因而提高了家長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有效促進了農村“兩基”達標成果的鞏固提高。
六、實驗成果的推廣價值
對于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的地區,相當部分初中畢業生回家就要成為農村的新增勞動力,過去由于各種原因,這些畢業生不能及時適應當地韻“三農”需要,“干活不如老子,理財不如嫂子,致富沒有路子”。推行勞技與“綠證”教育合二為一的模式,可以讓無能力上高中的學生學到一技之長,從而適應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老百姓嘗到了甜頭,送子女人學的積極性就會提高,“普九”學額鞏固也將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