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也稱“美感”教育,是在對自然、社會和藝術的鑒賞過程中,通過情感活動的體驗、判斷、選擇和創造,培養正確審美觀點,提高對于美的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育。思想政治課是關于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是頌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的教育,即以美為中心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中貫穿美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基礎和保證。
美育教育的形象深刻,能夠鮮明生動地描述事物和表達事理,使學生具體、直觀地理解政治思想原理,并從中產生興趣,形成情感,樂于接受;美育教育的情感導向,能夠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他們感受美好生活,產生熱愛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美育教育的智力促進,能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教學中實施美育,能夠以美導真,培養學生的分辨力、感受力、創造力,以及分析、綜合、抽象與具體等各種思維能力。另外,審美活動還能以輕松、愉悅的方式調節大腦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要把美育貫穿于教育教學之中,為此,我們必須做到:
1 以舉止之美,感化學生。教師的儀態要美,教師展示的是社會成人的模型,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應成為學生效美的榜樣。教師的儀表舉止,展示的是教師外在的氣質風范和行為活動。教師的內在美是通過舉止言談、音容笑貌透露出來的。教師的外在美也反映出他內在的品質和修養。教師的美觀、得體的打扮和姿態把自己高雅的審美觀點和精神風貌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2 以語言之美,感染學生。柏拉圖認為,教師的語言藝術是陶冶學生美感的一部分。除了教師規范準確的語言外,動聽優美的聲調也能直接影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情感和想象等心理活動。特別是風趣、幽默的藝術語言更能夠創造輕松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更多的想象空間。如講授矛盾的含義,“對立統一”這一辯證法的核心觀點時,可引用一則廣告語:“蓬頭垢面進來,容光煥發出去。”學生立即被吸引過來,此時教師及時提問:“同學們請思考,此廣告語怎樣體現矛盾的對立統一?”學生很快能抓住“進”與“出”、“蓬頭垢面”與“容光煥發”的對立統一,而且由此贊揚了理發師的勞動。幽默風趣的廣告語言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淺顯化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習熱情。
3 以導入之美,引導學生。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而課堂上最能吸引學生的地方也莫過于導人新課。教師導入得好,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思維,愉快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例如,在學習初一的思想品德課“序言”時,教師可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腳印》,“潔白的雪花飛滿天,……道路該怎樣走……”,優美的歌曲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使之愉悅地進入學習。
4 以情境之美,吸引學生。情境,是政治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教師依據政治審美教育的目標和學生的心理特征,自覺地運用審美因素,按照政治教學的審美規律精心地創設政治審美情境,是政治教學得以成功和優化的保證。創設政治教學情境,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喚起學生的政治審美注意,當學生進入一種特殊環境面對特定的審美對象,耳聞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新異的事物時,新鮮感便會油然而生,從而使聽課的效率倍增。如對高一政治經濟常識中價值規律與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的教學,某位政治教師設置的情境是“市長”與“市場”的微妙關系,使得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圓滿地完成了教學認知目標。
5 以創造之美,啟發學生。美育的最終目的是創造美,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手段可以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想、敢說。另一方面,教師應欣賞學生創造性的見解,引導學生善于隨機應變,轉換策略。當學生的質疑、自我解疑經常受到教師的鼓勵時,他就會由衷地感覺到創造之美,進而形成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模式,在以后的學習中倍感輕松和愉快。
6 以情感之美,感動學生。審美情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首先,它是由美的形象引起的,美的形象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凝結著人的創造智慧與理想,所以最容易與人的情感相溝通,并給人帶來歡樂與鼓舞。其次,審美情感能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它能使人在心理與理智上得到滿足,進而鼓舞人們更加熱愛生命與生活,為創造人類更美好的生活而奮斗。再次,審美情感使理性滲透于感情的個體存在之中,是情感與意志高度有機的統一。因此,美育的情感性決定了美育一定要以情動人。同時,也只有提高情感修養,才能獲得更好的審美享受。政治課從本質上說是德育,從具體科學知識上說是智育。然而,德育不只是正面灌輸,智育也不僅是知識傳授,它們同樣也是一種藝術,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師生關系。
讓思想政治課與美育在和諧統一中常講常新,教師們應共同努力,在教學中,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