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yīng)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nèi)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yīng)使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包括文化知識和文化交際知識,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yīng)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其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
一、加強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
在教學中,教師應(yīng)強化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guān)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尤其是英語中的詞匯、習語、諺語等往往隱含著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由于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雖然有些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完全對應(yīng),但有的詞匯則只是部分對應(yīng)。學生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詞匯所反映的文化意義,就不可能恰當?shù)剡\用這些詞匯。如漢語的“藥店”與英語的“drug store”(美)或\"chemist’s shop”(英)相對應(yīng),但表達的內(nèi)涵意義卻相去甚遠。如漢語的“藥店”中只能買到藥,而英美的“藥店”中不僅可以買到藥,還可以買到軟飲料、化妝品、雜志等。又如中國人用“眼紅”一詞來表示嫉妒,而英美人卻用“green-eyed”來表達。
二、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讓學生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
教師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的藝術(shù)、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片、錄像等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襦目染;向?qū)W生推薦閱讀體現(xiàn)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其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chuàng)設(shè)形式多樣的語言環(huán)境,加深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教師在講解語言知識時自然導(dǎo)人西方文化,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率,使學生既學習了語言,又了解了文化。如Christmas一詞在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高,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只知道“圣誕節(jié)”是西方每年12月25日慶祝的一個宗教節(jié)目,但只了解這一點知識還遠遠不夠。對于“圣誕節(jié)”,教師可對學生作更進一步的文化背景介紹。例如召開以圣誕節(jié)為主題的英語班會。首先,讓學生了解,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兒子Jesus Christ的誕生作為新紀元的開始,所以就有了“公元前”(Before Christ)和“公元”之說。Jesus Christ為了拯救人類被釘在十字架上為人類受難。大多數(shù)西方人是基督徒,他們信奉Jesus Christ,視他為救世主。每到12月24日晚,他們要守平安夜,舉行各種慶典活動以紀念Jesus Christ的誕生。這個節(jié)日之隆重相當于中國的“春節(jié)”。教師在介紹“圣誕節(jié)”的同時,可以向?qū)W生講授Christmas Eve(圣誕前夜)、Christmas tree(圣誕樹)、Christmas Card(圣誕卡)、Santa Claua(圣誕老人)及Christmas Carol(圣誕頌歌)等相關(guān)詞語。還可以把Silent Night(平安夜)這首歌教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圣誕節(jié)的氣氛。另外,可以再向?qū)W生介紹西方國家的其他節(jié)目,如Easter(復(fù)活節(jié),紀念耶穌的復(fù)活),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jié))等。
三、重視課內(nèi)課外的語篇教學
教師可讓學生閱讀地道的英語美文、故事,應(yīng)重視課內(nèi)課外的語篇教學。文章中涉及的文化知識自不用說,單從語篇結(jié)構(gòu)上亦能讓學生了解英語寫作上的文化差異。語篇中融合了許多文化的因素。例如,在語篇內(nèi)容的銜接上,英語中大量運用連接詞,句與句之間,甚至是一句話內(nèi)部都經(jīng)常用到連接詞,而漢語中一般很少用連接詞。在語篇結(jié)構(gòu)上,絕大多數(shù)英語語篇都運用演繹法,第一段都要揭示全文主題,每段第一句都要揭示本段主題,然后由輔助句來說明主題句,而漢語篇章中則多用歸納法。這種差別可從使用兩種語言的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來加以解釋。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說明差異及成因,那么,這樣的語篇教學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英語閱讀和寫作技能將大有裨益。
四、開設(shè)英語第二課堂
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除了在教學中對課文出現(xiàn)的背景知識作詳細介紹外,還要積極開設(shè)第二課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能鞏固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收集報刊、郵票、英美貨幣等具有文化特征的物品,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指導(dǎo)學生閱讀有關(guān)人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書籍;讓學生收聽廣播、觀看電視,了解國外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利用外國友人介紹交流、電腦視頻展示等,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眼……力求通過這些,使學生對英美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或者將文化教育作為課堂教學的零星點綴。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與學習不能游離于語言學習之外,而應(yīng)融合在聽說讀寫的交流活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