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新課程的價值追求,也是生物課程的根本目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學習者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進行個人決策所必須掌握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領悟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被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忽視了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感到學習枯燥無味,負擔很重。這樣既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此,要認真研究改進教學策略和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讓學生期待、好奇、激動的求知意境,能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 在生物教學中從現象人手,提出問題,能促使學生自主地去思索問題,直至問題得到滿意的解決。問題可以由教師根據現象引導學生提出,也可以由學生通過觀察現象自己提出。現象可以通過實物或實驗,也可以通過播放課前攝制好的錄象片來展示,有條件的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觀察,這樣要比用文字去描述現象更具體、直觀,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節的重點內容是敘述生物生命現象的七個基本特征,上課時教師先提問題:“大家見過許多生物,請問你們能說出它們有哪些共同點嗎?”學生的回答都集中在“它們有生命”。進一步問:“如何知道它們有生命?”馬上就有學生說:“將雞蛋浸入水中,它表面有氣泡冒出,這就說明雞蛋有生命。”又問:“為什么?”學生的思維會隨著由現象引出的問題而活躍起來。氣泡冒出說明雞蛋與外界進行了氣體交換,由此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出:凡生物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物質和能量交換以及體內有物質和能量轉變,即為新陳代謝。此外,由學生回答“雞蛋能孵出小雞,小雞能由小長大”,引出生物能生殖和發育,生物有生長現象;由“小雞與母雞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引出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由“雞蛋由細胞構成”,引出生物體具有嚴整的結構;等等。這樣以“蛋”為切入點,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議論,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意識,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
二、實施探究教學。讓學生在做中學科學
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科學的研究方法,在教學中,可將知識驗證改為進行探索性、設計性實驗。例如“根的吸收作用”一節,教材中是先給出結論——根通過滲透作用吸收水分,然后才通過實驗來說明什么叫滲透作用,再分析推理出根部(成熟區)的細胞具備發生滲透作用的兩個條件,最后驗證(理論上)根確實是通過滲透作用吸收水分的。這樣教學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雖然學生也動了手,做了實驗,但他們的學習仍然是一個相對被動的過程。為此,可先讓學生觀察種植在不同濃度、不同種類的營養液中的形狀大小相近的同種植物(蔬菜是較好的試驗材料,因為它的生長周期快,試驗效果明顯)的生長發育情況。學生的觀察可以是在課外進行,也可以是觀看植物生長發育情況錄像片。接著提出:為什么培養液濃度過大會阻礙植物的生長發育,甚至會導致植物枯萎、死亡?營養液中的N、P、K等元素對植物不同器官的生長發育有什么不同的影響?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必然涉及教材中的內容,即根是怎樣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針對這個問題再對根及其成熟區的細胞結構特點進行探究(在此之前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滲透作用的背景知識,包括實驗等)。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最后得出結論:植物的根通過滲透作用吸收水分,滲透作用與濃度有關;通過交換吸附無機鹽,交換吸附與呼吸作用有關。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動腦、質疑、調查、實驗、分析、推理、判斷和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動,既完成了教學任務,使學生真正學到了科學知識,又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讓他們了解并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途徑。
三、開展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開展課題研究,應利用課余時間,并以學生所學的知識為基礎,密切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一方面可以彌補課堂上因時間限制而無法展開的探究內容,使學生所學的課本知識得到進一步擴展和延伸,另一方面能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讓學生體會生物學知識在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學生學的知識得以鞏固。
課題研究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要讓學生充分地自主抉擇、獨立判斷,包括研究小組成員搭配、選題、設計方案、收集信息、實踐調查、統計數據、分析推理、撰寫研究報告等,都應該讓學生自己決定,獨立進行。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指導學生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驗用品用具,掌握并引導調節研究進度,組織評價研究成果等。可供學生研究的內容主要有:調查校園內植物的種植情況,分析是否合理地利用了光能;調查當地有益的瓢蟲種類,了解當地農業生產中如何利用有益瓢蟲防治害蟲;研究小學生肥胖現象及其預防措施;結合學校食堂和個人實際,找出在營養、飲食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具體措施;調查當地植被資源被破壞的情況;測定校園周邊水環境的污染情況等等。有一些研究,如測定校園周邊水環境的污染情況涉及到儀器與技術問題,在學生確定選題后教師要為他們提供實驗原理知識和技術指導、試驗材料、儀器設備(顯微鏡、記數器、載玻片、蓋玻片等)、試劑等。課題研究還能讓學生在親自參與研究的過程中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感受創造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懂得科學知識對自然、社會與人的意義和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