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6年10月1日到1897年7月1日,孫中山在英國倫敦呆了九個月。這期間,他經歷過囚禁與解救;但更重要的是,他通過閱讀和考察之后的思考,初步完成了其關于推翻封建專制,建立共和國的革命思想體系。因此,“倫敦蒙難”是孫中山人生歷程中非常重要的時期。
一、孫中山倫敦蒙難
興中會成立后,孫中山于1895年10月發動了廣州起義。這次起義因帶有單純軍事冒險的性質而未能成功,但卻給清政府以重重一擊。他們瘋狂地捉拿革命黨人,并懸重賞緝拿孫中山。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決定渡海經日本、檀香山、紐約,轉往英國和歐洲大陸各地,向華僑宣傳革命。
1896年10月1日,孫中山由紐約抵達英國倫敦,看望他在香港學醫時的英籍教師、香港雅麗醫校校長康德黎(James Cantlie)后,投宿于葛蘭旅店(Gray’s Inn)。此后數日,孫中山或參觀博物院,或游覽古跡,或與康德黎敘談。他發現倫敦的“車馬之盛,貿易之繁,而來往道途,絕不如東方之喧嘩紛擾;且警察敏活,人民和易,凡此均足使人怦怦向往”。西方文明的華麗外衣,引起了孫中山的憧憬和羨慕,一度成為他改造中國的思想動力。他表示:“欲除虜興治,罰難救民,步法泰西。”
此時,孫中山實際上已處于危險的境地。自登上英國之日,清廷的暗探就已經盯上他。清駐英使館根據清駐美國公使提供的情況,完全掌握了他的行蹤。孫中山全然不覺,反以革命大義自恃,認為在他的宣傳鼓動下,任何一個中國人都能隨聲附和,起來造清政府的反,因而失掉必要的警惕。他甚至對清使館也不回避,還貿然而入,要找同鄉宣傳革命。10月11日上午,當孫中山從葛蘭旅店出來時,幾個暗探纏住了他,以認同鄉為名,把他秘密綁架到中國公使館,幽禁在三樓一間窗上有鐵柵的小屋內。
設計誘捕孫中山的主謀,是英國人馬格里(SirHalliday Mauartney)。此人當時是清政府駐英公使館的二等參贊。誘捕孫中山后,清政府駐英公使龔照瑗計劃用7000英鎊的高價,向格來輪船公司租一艘2000噸的輪船,造一只木箱,陰謀把孫中山裝在箱內,在幾天后秘密地運回國內予以殺害。與外界完全失去聯系的孫中山則尋思著解救的方法。他知道按照英國的法律,未經英國政府的許可,外國使館是不能任意捕人的;清公使館逮捕他顯系違反英國法律。
10月16日,孫中山被囚禁已經五天了。他決心對一名叫柯爾(George Cole)的英籍清潔工人作一次試探。當他單獨面對柯爾時,問道:“你能救我嗎?”柯爾問:“你因何事被拘禁在這里?”“我是中國的政治犯。”孫中山知道英國人都同情阿美尼亞人,就對柯爾解釋說:“中國皇帝要殺我,就和土耳其蘇丹要殺阿美尼亞人一樣。我參加了基督教,而且要改革中國的政治,所以,中國皇帝非把我抓起來殺掉不可。但是,這件事如果讓英國人民知道了,中國公使館就不敢加害于我。”
柯爾決定搭救孫中山。孫中山趕緊在一張名片的正反面用英文分別寫下“我于星期日被綁架到中國公使館里面,將要被偷運到中國去受死刑,請即速救我”;“致康德黎博士,覃文省街46號”這樣的話。他將名片交與柯爾。柯爾讓妻子將這張名片送給了康德黎,并訴說了孫中山正在使館被囚禁的情況。已經六天不見孫中山,正焦急不安的康德黎立即叫他的妻子到葛蘭旅店將孫中山所有的文件書信取出燒毀。他本人則親自出面營救。
康德黎一面雇偵探守住清使館,使其無法將孫中山運走;一面通過報館宣布此事。當《地球報》在21日清晨第一版登出“革命家孫文被誘捕于倫敦”的消息后,倫敦各報立即跟進,競相報道中國公使館的這一丑聞。輿論為之大嘩。許多同情中國革命的倫敦市民包圍了中國公使館,強烈要求釋放孫中山;有的市民甚至號召人們搗毀清公使館。
二、重獲自由與《倫敦被難記》
群眾的抗議、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使清公使館處境十分狼狽。英國政府派遣代表向清駐英公使館提出交涉。10月22日下午,英國外交大臣沙士勃雷向清公使館發出措詞強硬的照會,要求按照國際公法和國際慣例,迅速釋放私捕人犯。清公使被迫同意釋放孫中山。
23日下午,英國外交部代表陪同康德黎來到中國公使館。馬格里苦笑著對孫中山說:“現在你恢復自由了。”當孫中山從使館出來時,倫敦的渭墨街頭人山人海,熱情的英國人民紛紛向孫中山揮手致意。孫中山則慷慨陳詞,詳細揭露清政府的綁架陰謀。英國各報繼續以大量篇幅報道整個事件的始末,并發表了很多評論抨擊清政府的不法行徑。從此,孫中山的名字便傳遍全世界,受到一些被壓迫民族和正義人士的崇敬。
倫敦蒙難后的孫中山,在大起大落中歸于理智和平靜。他在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前來采訪和問安的朋友后,不顧多日來身體飽受摧殘的疲憊,又開始揮筆戰斗,很快就寫出《倫敦被難記》(Kidnapped inLondon)。
該書由英文寫作,于1897年初在英國布里斯特耳初版發行,后被譯為俄、日、中等國文字。全書除自序與附錄外,共為八編:被難原因、被誘情況、被禁詳情、幽居求援、良朋營救、夜訪偵探、英廷干涉、省釋出險。
此書像一把利劍,戳穿了清廷關于此事的胡言。泣血的文字記載,成為聲討清政府的戰斗檄文,給人們以希望。清政府害怕這本書,更害怕孫中山的威望。而與此同時,英國政府及報界則緊密配合孫中山,對其蒙難之事嚴加追究,再次使清廷陷于狼狽狀態。
由于倫敦蒙難,孫中山對清統治者的專制政治之毒害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他認為,在清王朝的統治下,政治極其腐敗;朝廷、官吏對人民操有生殺大權;官場則上下相蒙相結,不負責任;人民毫無權利。這樣的政府,必須推翻它。
三、革命思想體系的初步形成
孫中山脫險并寫出《倫敦被難記》后,在倫敦繼續居住了大半年。在這期間,他博覽群書,考察西方國家社會風俗和政治制度,集中精力研究世界各派政治、經濟等學說,把各國政治的得失源流,都拿來詳細考察,“預備日后革命成功。做我們建設的張本”。西方國家和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以及農業、畜牧、礦業、機械工程等方面的各類書刊,他都認真和耐心地研讀,尤其“很注意研究各國的憲法”。他經常夜以繼日地到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院等處圖書館去“潛心研讀和從事著述,探求救國真理”。盧梭的《民約論》、富蘭克林的《自傳》、孟德斯鳩的《法意》、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美國亨利·喬治的《進步與貧困》、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都是他重點研讀的書籍。晚上疲倦了,他就伏在桌上假寐一會兒,醒來又繼續攻讀。在孫中山看來,只有刻苦鉆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理論,才可以從中尋求到救中國的方法。
學習和研究是結合的。孫中山在倫敦苦讀革命書籍的同時,也在謀劃新的救國之法。1897年3月1日,他在倫敦《雙周論壇》(Fortnightly Reriew)發表用英文所寫的文章《中國的現在與未來——革新黨呼吁英國保持善意的中立》(China’s Rresent andFuture;The Reform Party’s Plea for British BenevlentNeutrality),闡述了他所主張的革命理論和方案。在該文中,孫中山用大量篇幅揭露清王朝的貪污腐朽和黑暗統治,指出由于貪污腐化“是根深蒂固遍及于全國的,所以除非在行政的體系中造成一個根本的改變,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無望的”。他強調必須“完全打倒目前極其腐敗的統治而建立一個賢良政府,由道地的中國人……來建立起純潔的統治”。
寓居英國期間,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他曾在《建國方略》中對這一期間的思想發展過程自述說:
兩年之中,所見所聞,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于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予欲為一勞永選之計,乃采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此三民主義主張所由完成也。
孫中山在這里所提到的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這是孫中山革命思想體系的核心。早在“抗風軒”集會時,孫中山就產生了民族主義的意識;香港興中會總部成立時,孫中山又產生民權主義的意識;在倫敦期間,孫中山又產生了民生主義的意識,最終形成了系統的救國思想,初步完成了他關于如何革命救國的理論構建。當然,這一思想冠以“三民主義”而正式提出,則要推到1905年《民報》發刊時所見諸文字。
在倫敦九個月的政治研究和社會考察,使孫中山在政治思想上得到了巨大的收獲,并初步構成了三民主義的思想體系。但是,他“生平所志,以革命的唯一之天志,故不欲久處歐洲,曠廢革命之時日””’。而且,他發現歐洲既無留學生,也少有華僑,對革命宣傳工作的推動不大。孫中山決定回到與中國相鄰的日本去謀劃革命活動。1897年7月1日,孫中山離開倫敦,經加拿大前往日本,開始了他新的革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