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承繼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思想到實踐、從共性到個性的三層轉變;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三次結合;改革開放時期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三個理論成果;加深了對社會主義建設、共產黨執政和人類社會發展三大規律的認識;貫徹了真正弄懂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真正了解實際情況與把真正弄懂的理論和真正了解的實際相結合的三項要求;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踐性、時代性和民族性三點特色。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六個“三”
中圖分類號: A81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1-0001-06
收稿日期:2009-08-20
作者簡介:齊衛平(1953-),男,浙江慈溪人,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方向: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和政黨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是因為它覆蓋的內容廣泛,而且也因為它涉及的方面寬闊。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已經有80余年,在這個歷程中,有很多值得總結的東西。本文擬用六個“三”來透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涉及的方方面面,以期對加深認識有所裨益。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社會主義思想的三層轉變
從社會主義思想演變的進程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十分必要,它可以幫助我們在思想源頭上加深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意義。本原的馬克思主義誕生至今已經160多年,社會發展、時代環境和實踐要求出現的變化,使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社會主義思想在承受歷史考驗的同時,也經歷了自身發展的轉變。
第一層轉變是通過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創造實現的,它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轉變。馬克思、恩格斯之前,社會主義的思想已經得到闡發。法國思想家圣西門、傅立葉,英國思想家歐文等人基于對資本主義的現實批判,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的構想。“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了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歷史局限性和理論缺陷,認為他們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也沒有找到實現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結果只能陷于空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戰略策略,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歷史性飛躍”[1]702。這一轉變奠定了以后世界各國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前提。
第二層轉變是通過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實踐實現的,它實現了社會主義從思想到實踐的轉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也包括在這第二層轉變的范圍之內。這層轉變的意義十分重大,它不僅使書本上的社會主義理論演變成為實際生活中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而且也使西方社會政治生態環境下孕育誕生的馬克思主義,在東方一些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試驗成功,意味著社會主義思想具有某種普適性的價值。
第三層轉變是通過中國共產黨人思想和實踐的歷史反思實現的,它實現了社會主義從共性到個性的轉變。從1917年俄國建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到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一大批國家組成的社會主義陣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曾經進入一段黃金發展時期。但是,由于蘇聯模式的僵化及其產生的影響,使各國社會主義建設經受了這樣那樣的曲折,因而導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這樣的嚴重后果。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趨同化抹殺了各國實踐的國情條件,其失誤的原因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分不開。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走上尋找自己道路的探索,它的顯著特點就是擺脫蘇聯模式,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用“中國特色”來顯示社會主義建設的個性。這個轉變意義十分深刻,它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找到了實現的正確途徑。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三次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伴隨著中國共產黨奮斗的整個歷程,自我黨高高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開始起步。在經歷了一段時間曲折的磨練之后,毛澤東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標志著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自覺意識已經確立。從我黨奮斗的整個歷程看,先后完成了三次成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
第一次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型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建黨初期,雖然黨內有些領導人提出過要研究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實際環境的見解,但畢竟只局限于少數人而且認識很籠統,不可能成為主流。從實際情況看,黨內容易犯馬克思主義教條化錯誤的可能性更大。一方面,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形成把十月革命的經驗教條化和照搬馬克思主義的組織因素;另一方面,理論準備的不足和建黨后即投入實踐的實際情況,使黨內馬克思主義知識比較薄弱。這兩方面的原因,造成把蘇聯經驗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條化的錯誤盛行于20世紀30年代前后一個時期的中共黨內。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上探索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道路,在理論上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成功地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實現了第一次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第二次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型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中國照搬蘇聯模式主要是在1956年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后,此前的中國共產黨依然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特色。1949年至1956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沒有完全照搬現成的蘇聯模式,建立了體現中國國情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在經濟上也沒有完全學蘇聯,以自己的方式創造性地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并于中共八大前后鮮明地形成“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的思想,提出了諸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妥善處理協調各種關系等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實現了又一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創新。
第三次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型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歷史起點。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果斷地擺脫長期受蘇聯模式影響的歷史局限,率領黨和人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基本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次重大創新。此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使理論創新不斷得到發展,開創性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和新局面,不斷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三、改革開放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全部實踐的內在要求,實踐變動越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就越強烈。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一個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施的,30余年來,國際形勢和國內情況發生著深刻的變動,由此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強大驅動力。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第二代、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理論創新,先后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理論成果。
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實踐形成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突出貢獻是領導中國解除思想僵化的困擾,從而擺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傳統模式,帶領黨和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嶄新道路。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鄧小平以巨大的理論創造勇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認識社會主義的性質、任務、原則、道路以及歷史方位等一系列問題上,做出了新判斷、新結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尋,以豐富的思想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次認識上的飛躍。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開放實踐形成的第二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受命于重大歷史關頭”。20世紀80、90年代,從整個世界形勢看,共產黨執政危機空前嚴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運動跌入低谷。同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一些老黨、大黨也在執政50、60年后紛紛垮臺。這樣一個沖擊波嚴峻地考驗著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一方面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面地推向21世紀,另一方面又必須高度重視執政黨的建設。圍繞著“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重大問題,江澤民同志等黨中央領導進行了認真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形成了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標志的黨建新理論,成為新時期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認識上的飛躍。
科學發展觀是改革開放實踐形成的第三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2002年黨的十六大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幟,結合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進一步強化發展意識,圍繞“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重大問題,順應國內外形勢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在繼承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結晶,它的形成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共產黨理論認識的三大規律
改革開放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圍繞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核心向前推進的。這個核心集中地表現在三個基本問題上,即“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個基本問題與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緊密相聯系,對三個基本問題的回答就是對三大規律加深認識和把握的體現。
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是中國共產黨實現自身使命的必然要求。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社會主義實踐的時間很短暫,從1917年蘇聯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算起,至今不過90余年,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只有60年。不僅時間短暫,而且期間還經歷了很多的曲折,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有待認真研究和發現。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指出:什么是社會主義,我們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令人深思。共產黨人以實現共產主義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從規律上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究竟有什么樣的規律。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的理論設想誕生于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氛圍,他們“設想的未來社會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時取得革命勝利基礎之上的”,與實踐中的社會主義有著很大的差異[1]703。因此,立足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任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形成的一系列新判斷、新結論,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模式、堅持政治體制改革的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等等,都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認識和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是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任務。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對共產黨建設提出了許多豐富的思想,形成無產階級黨建學說,對于指導各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然而,共產黨在執政條件下如何加強建設,不僅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遇到的現實問題,而且也是共產黨執政以后相當長時間里被忽視的問題。這個問題只是到了20世紀80、90年代才凸顯其嚴峻性。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造成共產黨喪失政權的歷史悲劇,喚醒了共產黨人空前的執政危機意識。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將一貫注重黨的建設的聚焦點集中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上,形成了許多體現時代特色的黨建思想,如執政時間越長越要提高警惕、樹立“弄得不好,黨可能垮臺”的憂患意識、治黨務必從嚴、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反腐倡廉、抵御風險、堅持做到“三個代表”、永葆黨的先進性,等等。這些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建設的實際相結合,探索執政條件下共產黨自身建設規律的體現,由此而形成的黨建思想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中國共產黨為遠大理想目標而奮斗的前提條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人類歷史演變的軌跡揭示了各種社會形態的客觀規律,并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方法,科學論述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最終必然實現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共產主義這個遠大目標的實現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過程,期間社會發展將會經歷怎樣的變化,有些已經為人們所認識和掌握,但還不為人們所認識和掌握的東西則更多。一方面,社會發展的規律展現有一個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另一方面,人們的認識總是隨著實踐的推進而向前延伸的?!叭祟惖臍v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2]325,“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人類社會、人類本身(即人的身體)都是永遠認識不完全的”[2]326。馬克思主義不可能窮盡對事物的認識,它也不可能終結自身的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人必須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便在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目標的漫長奮斗歷程中,一步步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21世紀初,中國共產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形成了一系列指導社會建設的嶄新思路,如樹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確定科教興國的戰略、闡述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主張、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構思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劃以及描繪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景,等等,都是黨加深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而這樣一個過程,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黨領導實踐的三項要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貫穿于中國共產黨全部實踐的始終,期間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曲折的教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是“怎么化”。從建黨之日起,馬克思主義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因此,也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實上存在著兩種趨向:一種是照搬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趨向,另一種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趨向。后一種趨向代表著中國共產黨整個實踐的主流。總結歷史經驗,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實踐有三項基本的要求。
首先,必須真正弄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義作為思想指導,是因為認準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具有普遍的價值。但是,中國共產黨從實踐中懂得了一個道理,具有普遍真理價值的理論只有與特殊情況下的具體實踐緊密相結合,才能體現它的指導價值。馬克思主義者從來就沒有把自己的理論視為教條,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求就是從精神實質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具體地說,就是弄懂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原則和方法,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察世界,分析事物,從而為有效地指導實踐提供政治立場、思維方法和精神力量的支持。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從延安整風運動到黨執政后開展的歷次整黨整風運動,從“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到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活動,黨內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基本要求,就是努力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理論前提。
其次,必須真正了解實際的情況和問題。理論來源于實踐的關系表明,理論的目的在于解決實際問題。毛澤東曾經用“矢”(箭)和“的”(靶)的比喻來說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指出理論這把“箭”如果不去對準實踐這個“靶”,是根本沒有意義的和毫無用處的。因此,深入了解實踐是理論研究的內在驅動力。理論與實踐構成一種供求關系,理論應實踐的需求而產生,沒有實踐需求的理論是無效的理論,順應實踐需求的理論才具有生長的空間。理論的針對性取決于實踐的準確性。鄧小平說過,學馬列要精,要管用?!耙本褪巧厦嬷赋龅陌盐站駥嵸|,“管用”就是強調理論要對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問題意識的強弱以及對實際把握的準確程度。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實際的情況和問題,才可能使理論找到正確的實現方式。
再者,必須把真正弄懂的理論與真正了解的實際結合起來。從思想的邏輯上說,如果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當然就會自覺地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如果真正了解了實際情況和問題,當然就會努力尋求理論的答案和思想的指導。然而,從事實的邏輯上看,問題卻并非如此簡單。黨的歷史實踐中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傾向告訴我們,把理論束之高閣和拘泥于實踐感性經驗的現象時常容易發生。要把理論真正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如果只是口頭上講聯系,行動上又不實行聯系,那末,講一百年也還是無益的”[3]。毛澤東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就反復地強調這個問題,要求研究理論的要向實踐學習,具有實踐經驗的要努力使經驗上升為理論,講的就是必須把真正弄懂的理論與真正了解的實際相結合的道理。其實,真正弄懂馬克思主義與真正了解實際并不是兩個相互分離的過程,但要在實踐中達到統一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關鍵,兩者相統一的程度體現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程度。
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三點特色
形成特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基本的要求,無特色也就無中國化。特色就是區別,雷同的東西就不會有特色。辨認一種思想所具有的特色,必須放到特定的環境中去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具體的實踐環境、時代背景和民族思維,構成了這個理論體系的三點特征:實踐性特色、時代性特色、民族性特色。
實踐性特色,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體現的現實指導意義。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中確立的一個重要導向,是“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三個著眼于”而構建起來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它的思想之源,改革開放是它的實踐之基。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三個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這三個理論成果的整合,它具有時間(改革開放30年)的連貫性和空間(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國家建設、黨的建設、國防建設)的涵蓋性,它以完整的體系框架和系統的思想內容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黨開展理論創新的歷史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實踐的結晶,它根基于在中國大地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經改革開放實踐的檢驗,順應人民的實踐要求,貼近社會的生活需要,以其鮮明的實踐性特征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鮮活力量。
時代性特色,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內含的時代新元素。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多個時代的變化。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資本主義時代,在進入20世紀以后進入帝國主義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20世紀后期時代形勢又發生了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科學技術革命日新月異地發展,深刻影響著世界。馬克思主義如果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就會遭遇落伍的命運,就會失去生命力。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強調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給馬克思主義注入時代的新內容,刻上時代的新特征。胡錦濤指出:“正確判斷時代特征,準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制定目標任務,是關系到馬克思主義政黨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5]。鄧小平理論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其中原因之一是它建筑在對時代主題的嶄新判斷上。改革開放30年進程中,許多新的命題的提出,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要素、中國要在高新科學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不斷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是關鍵、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發展是硬道理、建設民主和法治國家,等等,都體現著時代的要求。其實,體現時代性特征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背離時代要求,不可能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在體現時代特色中保持其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民族性特色,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展示的本土風格。馬克思主義從西方引入中國,當然也是思想的舶來品,它在中國生根、發芽、成長,需要實現一定的轉換,否則就會“水土不服”。毛澤東在1938年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他指出:中國共產黨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保持“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6]。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知識只有在語言風格和話語系統上進行轉換,才能真正成為中國共產黨自己的東西。在這方面,毛澤東作出了表率,他創立的新民主主義理論中,關于農村包圍城市、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土地改革、群眾路線、兩步走戰略、統一戰線等概念和思想,就是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形式的典范。改革開放30年里,第二代、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中堅持民族性的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許多概念和思想,如“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一心一意謀發展、執政為民、“三個代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三農”問題、和諧社會、科學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等,都成為深入人民群眾頭腦的話語,通俗易懂,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馬克思主義是在體現民族性中發揮其不斷取得勝利的戰斗力。
參考文獻:
[1]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0.
[4]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5]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21.
[6]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責任編輯任浩明
The Six “Three”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Marxism
QI Wei-pi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
Abstract: The Chinese Marxismhas inherited the socialism by undergoing three transformations: from the fantasy to the science, from the thought to the practice, from the general character to the individuality; which has experienced the three stages: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has the thre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Deng Xiaoping Theory,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e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depth understanding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three rules: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being in pow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has been tried in the three requirements: the essence of Marxism, the actual situations in China, and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which has demonstrated the three features of socialist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racticality, the contemporaneity a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Marxism; Chinese Marxism; the CPC; the six “th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