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百色起義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廣西實際結合起來,不唯書、不唯上,尊重實際開展革命工作,走出了一條以少數民族群眾工作為基礎,以上層統戰工作為關鍵,以機動靈活的斗爭策略為靈魂,以貫徹“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為實質的革命勝利之路。
關鍵詞:鄧小平;百色起義;實事求是
中圖分類號: K26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1-0034-05
收稿日期:2009-12-14
作者簡介:唐秀玲(1963-),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黨政治與執政黨建設理論。
百色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又一次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武裝起義,是全國各族人民爭取國家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歷史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策應和支援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斗爭。以鄧小平為首的廣西前委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廣西實際結合起來,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走出了一條以少數民族群眾工作為基礎,以上層統戰工作為關鍵,以機動靈活的斗爭策略為靈魂,以貫徹“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為實質的革命勝利之路。
一、尊重實際開展民族工作,為起義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左右江地區是當時全國唯一以少數民族為主體民族的革命根據地。壯族人口占總人口85%左右,漢族占10%左右,瑤族占3%左右,其他民族占2%左右。由于歷代反動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采取歧視、壓迫和挑撥離間的分化政策,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加上各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各不相同,使各民族之間存在嚴重的隔閡。如何向群眾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主張,團結和帶領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這是百色起義開展群眾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當時,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可以借鑒,鄧小平把黨的宣傳教育工作與民族政策緊密結合,迅速打開我黨在民族地區工作的新局面。
鄧小平領導的中共廣西前敵委員會(以下簡稱廣西前委,后又改稱紅七軍前委),堅決貫徹黨的六大正確方針,根據廣西各民族實際制定正確的策略。一方面,在黨的宣傳教育工作中把各民族平等放在第一位,既照顧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又平等地對待各族人民。1929年10月頒布的《廣西東蘭縣革命委員會最低政綱草案》中,第一次明確而系統地規定了“關于瑤民方面”的政策:“提高瑤民的知識教育;瑤民經濟、政治、教育、工資上與其他人民一律平等;沒收山主的山場、土地、森林分給瑤民”,“革命的工農兵、瑤民及勞動婦女有居住、行動、集會、結社、言論、出版之自由。”[1]這一政策雖然僅提到瑤民,但瑤族人民受階級壓迫最深,政治地位低下,瑤民毫無人身自由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這一政策也適用于其他少數民族,廣泛的宣傳教育和制訂符合實際的民族政策為爭取最廣大各族人民群眾的支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積極培養和任用當地少數民族干部,壯大組織力量。第一,舉辦理論培訓班,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鄧小平曾先后在東蘭縣和恩隆縣(今田東縣)舉辦幾期黨政訓練班,并親自編寫教材和講課。據統計,從1929年底至1930年10月,紅七軍前委和右江特委、紅七軍第三縱隊部先后在東蘭縣舉辦了有各族干部參加的各種訓練班7期,另外還單獨舉辦兩期瑤族干部訓練班。通過一系列的培訓,提高了廣大少數民族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第二,大膽提拔任用少數民族干部。使他們在斗爭實踐中接受鍛煉,成長為根據地的中堅力量。紅七軍前委不僅任命韋拔群、黃治峰為縱隊長,陳洪濤為右江特委書記,而且還提拔了廖源芳、陳恩深、黃世新、黃冠群等一批少數民族干部擔任各級指揮員。當時的右江特委11名委員中9名是壯族,第一屆右江蘇維埃政府11名委員中壯、瑤族委員占7名,第二屆右江蘇維埃政府8名委員全部是少數民族干部。右江各縣蘇維埃政府的負責人和干部大多數是少數民族。
通過廣泛深入的革命宣傳教育、制訂符合廣西實際的民族政策、培養和任用了一大批當地少數民族干部等手段。廣西黨組織在右江地區的群眾力量日益強大,組織進一步鞏固,黨與右江各族人民的血肉聯系不斷增強,各民族達到空前團結。這為取得百色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不唯書,積極爭取廣西地方上層人士對革命的支持
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開篇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2]由此可見,以“依靠誰?團結誰?反對誰?”為主要內容的統戰工作是黨的工作重點。土地革命時期,年輕而幼稚的黨中央在大革命失敗后連續三次犯“左”傾錯誤,在共產國際指示精神和羅明納茲理論的影響下,黨中央始終認為民族資產階級是最不可信的階層,黨內“關門主義”、“孤立主義”之風盛行。1928年,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繼續把民族資產階級看作革命的敵人,對中間派的重要作用和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這就不能把更多的可以團結合作的力量爭取過來,反而把自己孤立起來[3]。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蔣介石為了掌握全國政權和擴大自己的地盤,同地方軍閥勢力展開連年的混戰,即“軍事北伐,政治南伐”。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由于俞作柏和李明瑞倒戈,使桂系的軍隊全線崩潰。桂系失敗后,南京政府正式任命俞作柏為廣西省政府主席,李明瑞為廣西各部隊編遣特派員(后為第四編遣區主任)。俞、李由此掌握廣西軍政大權。由于廣西早在大革命時期就有工農運動的基礎,尤其是右江地區,大革命失敗后仍有韋拔群等領導繼續堅持武裝暴動。因此,俞、李主政廣西后,想借助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要求中國共產黨派干部到他們的軍政機關工作。中共中央抓住這一有利時機,6月,派鄧小平(化名鄧斌)為中共代表,到廣西與俞、李接洽,做他們的工作,并領導廣西工作。隨后,中共中央又先后派出張云逸、陳豪人等40多名干部到廣西工作。
鄧小平到南寧后,以廣西省政府秘書的公開身份開展工作,同張云逸等人從廣西革命斗爭的實際出發,把重點放在對俞作柏、李明瑞等上層人物的團結、教育、爭取工作上,成功地執行了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使我黨同俞、李等主政廣西的國民黨左派實現了合作,推動了廣西革命斗爭的發展。首先進行“將”變。鄧小平通過多方調查了解,全面剖析廣西錯綜復雜的階級關系及其矛盾斗爭情況,既看到主桂的廣西籍左派軍人俞作柏、李明瑞曾利用蔣介石倒桂,又看到他們與蔣介石、國民黨改組派和新桂系軍閥的矛盾;既看到俞作柏、李明瑞主持廣西工作后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而主動請求中國共產黨派干部協助其工作的意圖及其局限性,也看到他們在大革命前后的進步傾向和主桂后對中國共產黨的請求將給革命帶來的有利時機。因此,鄧小平審時度勢,從廣西實際出發,以無產階級的非凡革命膽略,制定對主桂的國民黨左派軍人將領進行工作的正確策略:既把俞作柏、李明瑞與國民黨右派區別,對他們實行團結、爭取、教育的方針,與他們共籌反蔣、反新桂系軍閥的大事,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依靠廣大工農群眾,趁機發展革命武裝力量;對新桂系中的頑固派、親蔣分子和國民黨改組派,則給予堅決的打擊和孤立。鄧小平卓有成效地親自做俞作柏、李明瑞等國民黨將領的統戰工作,與他們真誠相見,陳明利害,曉以大義,并通過共產黨員俞作豫與俞、李的社會關系進行工作,終于使俞作柏、李明瑞等左派軍人將領積極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后當俞作柏、李明瑞出兵反蔣失敗,其思想十分苦悶和傍徨不定時,中國共產黨給予熱情的關懷和幫助,派人護送他們到龍州,并主動找他們談心,介紹《共產黨宣言》等革命書籍給李明瑞閱讀,指出其革命前途和出路,啟發他們打起紅旗,參加革命。最后,經過鄧小平等人的耐心教育幫助,李明瑞終于與舊營壘決裂,毅然投身革命隊伍,參加龍州起義領導工作,后擔任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指揮員。
其次,根據形勢發展進行“兵變”,“注意士兵運動與工農斗爭配合適應的發展”。一方面在俞、李舊軍隊中,秘密建立黨支部、士兵委員會等組織。另一方面根據《農民運動的策略》加緊發動工農兵的工作。1929年8月中旬,由中國共產黨策劃召開廣西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加緊農民運動工作,會議決定成立省農民協會籌備處,會議中,經黨的活動,建議俞、李成立“右江護商大隊”,俞作柏同意撥出一個營的武器,給韋拔群領導的東蘭、鳳山農軍,大大增強了右江農軍的實力。這便成為后來韋拔群等領導的農軍與經過改造的俞、李部隊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的基本力量。在俞、李聯合汪精衛、張發奎國民黨改組派反蔣前兩個月,黨通過俞作豫向李明瑞建議,開辦訓練初級軍官的教導總隊,由張云逸活動籌建,李明瑞接受建議。張云逸領導教導總隊工作,設立三個營九個連,學員都是從部隊里抽調上來的班、排長。張云逸又將廣東、廣西各地方黨組織選送來的工人和學生黨員一部分編入警備第五大隊,余下的分配到教導總隊各連隊當干部和學員,各連隊建立了中共黨支部、士兵委員會。教導總隊共1000多人,九個連隊的連干部全是共產黨員,排長由思想進步,或比較接近中共黨員的人擔任。另派一批干部擔任總隊的教官。中共黨員牢牢控制了教導總隊各級領導權后,對下層官兵的宣傳教育思想工作迅速開展起來,結合黨的組織發展工作,兩個月內教導總隊迅速發展了300多名新黨員,黨員占了近三分之一的人數,牢固地掌握這支部隊成為黨的武裝力量。后來,俞、李舉旗反蔣,要把這支部隊拉往前線,張云逸以后方須要維持治安為由,留下這支部隊,俞、李只好作罷。總隊在發展黨員的同時,對反動的舊軍官,予以調離,給予其高位厚祿,擔任教官,使其脫離指揮崗位,遠離士兵群眾,將他們對部隊的影響,減少到最小的程度。李明瑞知道張云逸在國民革命北伐軍有“鐵軍”之稱的第四軍當過師參謀長,有意請張云逸兼任警備第四大隊隊長,李謙任副大隊長,幫助改造第四大隊。張、李接任,立即運用改造教導總隊的經驗,發動士兵群眾揭露舊軍官普遍吃空額、克扣軍餉、虐待士兵等軍閥作風,以此為由,撤換有劣跡的舊軍官。被撤換的軍官,除少數人外,大多數調到教導總隊當學員,進行教育改造。又從教導總隊調出約I00名中共黨員到第四大隊任連排干部,并大量動員工人、農民和青年學生參加部隊,增加新成份,減少舊成份。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改造工作,第四大隊由1000多人擴編到2000多人。第四大隊到右江立即武裝農民,將5000多支槍,大部分分給東蘭、鳳山、奉議、平馬、果德、向都等六縣農會建立農軍。第四大隊與農軍配合起來,豪紳倍受打擊,地方群眾組織強大起來,使右江革命形勢高漲起來。
鄧小平通過對李、俞二人的統戰工作,對教導總隊和第四大隊的改造初步成功,為百色起義建立紅軍,實行工農兵聯合總暴動,建立紅色割據區域打下了堅實的政治思想基礎和工農兵群眾基礎。他這種敢于“違背”中共六大指示精神,充分利用反動勢力的內部矛盾來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我軍力量的做法得到了肯定。1944年3月,周恩來在《關于黨的“六大”研究》中,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在百色起義中對國民黨左派的統戰工作。周恩來指出:“‘六大’認為在軍官中進行工作就是軍事投機。后來的事實證明,敵軍大部隊的嘩變和投降紅軍,都是由于我們在軍官中進行了工作。如廣西李明瑞的一個師變為紅軍。江西第二十六路軍的起義,都是由軍官領導的。”[4]
三、不唯上,隨機應變,走農村包圍城市之路
正在廣西革命形勢不斷高漲時,全國的局勢及廣西的政局發生了急劇變化。國民黨改組派首領汪精衛策動在湖北的張發奎反蔣,企圖南下進攻廣東軍閥陳濟棠,奪取廣東作為反蔣基地。為彌補兵力不足,派特使薛岳來南寧游說俞、李共同反蔣。俞、李不聽鄧小平等人的勸阻,為了擴大地盤,置政權未穩,經濟困難,兵力不足于不顧,倉促同意出兵攻粵反蔣。1929年10月1日召開誓師大會進軍廣東,不料,他們手下僅有的兩個師和一個旅全部被蔣介石收買,陣前叛變投蔣。俞、李眾叛親離,僅僅10天,反蔣活動便宣告失敗。俞、李反蔣失敗消息傳來,南寧政局混亂。 在嚴峻的形勢之下,顯然按原來的謀劃,通過統戰、群眾運動壯大我黨我軍力量形成革命局部優勢,再以局部促進大局朝著有利于我黨的方向發生轉化,最后水到渠成地發動起義奪取政權己不合時宜。發動起義迫在眉睫,但在起義的地點問題上,廣西特委內部出現分歧:有的主張把我黨已控制的部隊拉到梧州、桂平一帶另圖發展;有的主張在南寧立即舉行武裝暴動。應當說,這些主張都是不足取的,主要的理由是:把隊伍拉到梧州、桂平,該地區駐有重兵,群眾基礎及地理位置不利于圖謀發展;在南寧舉行起義,準備工作不充分,難以成功,也難以站穩腳跟。
鄧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審時度勢,果斷采取了隨機應變的應對策略。從廣西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時的具體斗爭實際結合起來,實現了廣西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到農村的轉移。在勸說俞、李放棄攻粵反蔣無效的情況下,指示黨組織有關人員采取靈活有效的辦法保存實力,把我黨掌握的部隊拉出去,到群眾基礎好、蔣桂勢力難及的左右江山區去,和當地農民武裝相結合,準備武裝起義并建立根據地。
應該說,鄧小平決定把起義地點放在左右江山區的舉動,在當時是冒政治風險的。黨的六大依然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依然沒有認識到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沒有認識到農村在中國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929年9月在南寧召開的廣西省第一次黨代會,貫徹了黨的六屆二中全會精神,提出了“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武裝”、“準備武裝暴動奪取政權”等方針任務[5]。但大會同時按照廣東省委8月17日“必須集中力量注意三大城市的職工運動”的指示精神,通過了《廣西黨的政治任務決議》:“全省確定以南寧、梧州、柳州三大主要商業城市為最主要的中心工作,特委應集中人力、財力建立這三個中心城市的工作。”到10月8日,中共中央在《給廣東省委并轉廣西特委的指示信》中仍然強調廣西黨的組織應向梧州、桂平方向發展,廣西特委應“以最得力的工作同志”去“加緊梧州、南寧及沿梧、邕交通線的職工運動。”仍把城市作為黨的工作重點,而沒有放在農村的農民運動,更沒有考慮將百色作為起義的地點。
1929年11月初,從南寧派往香港向廣東省委和黨中央請示匯報工作的龔飲冰秘密回到百色,傳達了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命令,批準了在左右江地區舉行武裝起義,建立紅軍和根據地的計劃,并頒給中國紅軍第七軍的番號。鄧小平立即主持召開前委會議,傳達中央的指示精神,結合右江地區當時的實際情況,前委決定在12月11日廣州起義兩周年紀念日在百色舉行武裝起義。
四、只唯實,“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貫徹始終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義成功舉行。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的正式誕生。按照黨中央的任命,鄧小平擔任前委書記(后任政治委員),張云逸擔任軍長,陳豪人擔任政治部主任。李謙、胡斌、韋拔群分別擔任紅七軍第一、二、三縱隊隊長。軍部和前委設在百色粵東會館,不久,右江蘇維埃政府和百色縣臨時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起義成功后,以鄧小平為首的紅七軍前委始終貫徹執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按照“是否建立和發展了工農紅軍、是否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并相對鞏固;是否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并相對鞏固。”這三條標準來衡量,百色起義取得了全面勝利。
首先,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使右江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鄧小平在領導百色起義的過程中,重視兵權,強化武裝,把建立革命軍隊的工作放在首位。在掌握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廣西教導總隊兵力的基礎上,加上韋拔群領導的農民武裝,從而在1929年12月11日舉行百色起義時創建了紅七軍。在鄧小平張云逸等人的領導下,在4個多月的時間里,紅七軍發展到7000人,成為一支強大的人民武裝,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一支勁旅。紅七軍的創立,既是百色起義的前提和成果,又是百色起義全面勝利的重要標志。
其次,百色起義建立了右江蘇維埃政府,在右江地區產生了紅色政權。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問題,就是用暴力奪取政權,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自己的階級專政,用無產階級國家代替資產階級國家。這不僅說明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重要性,而且也說明是否奪得政權是革命成敗的首要的基本標志。對于無產階級發展的初始時期所奪得的地方政權同樣具有指導意義。鄧小平等同志領導的百色起義,由于黨掌握了槍,有了人民武裝,所以能在宣布起義的次日在恩隆縣平馬鎮建立了右江蘇維埃政府,這是在反動勢力的白色恐怖的包圍中產生的紅色政權,它是黑暗中的星星之火,是右江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的強大后盾和勝利象征,是這一次起義全面勝利的首要標志。
再次,百色起義創建了右江革命根據地。由于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蘇維埃政權,因而就能建立起右江革命根據地。這一革命根據地以右江河谷的百色、奉議、恩隆、思林、果化等縣為中心區域,以西北部的凌云、樂業、東蘭、巴馬、鳳山、河池、都安等縣和南部的向都、鎮結、天保、靖西等縣為兩冀,形成具有16個縣,創建了一個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擁有100萬人口的紅色區域——右江革命根據地,成為當時全國15個革命根據地中較大的根據地之一。這一根據地成為蘇維埃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依托,是黨的組織和紅軍發展壯大的基地。這一根據地的人民武裝力量,多次擊退反動武裝的反撲,從而使根據地和蘇維埃政權相對鞏固。因此,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也是百色起義取得全面勝利的明證。
百色起義堅持把黨領導的正規武裝與農民運動結合起來,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實事求是地區分國民黨陣營中的革命左派和反動派,卓有成效地對國民黨左派進行統戰工作,重建統一戰線;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發揮各民族工農群眾當家作主的精神,極大地調動了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熱情。百色起義的斗爭實踐,進一步揭示了革命力量在農村得以存在、發展的客觀必然性,證明了“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6]實踐上批判了“城市中心論”的“左”的盲動主義錯誤,為農村包圍城市這一革命道路的形成積累了寶貴經驗。百色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最終形成,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建立起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奮斗的新型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的團結統一。百色起義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路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實事求是的光輝典范,今天對我們黨進一步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具有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1]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93、95.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3]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94.
[4]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83.
[5] 庚新順. 廣西革命戰爭史紀事(1919-1949)[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101.
[6]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等。百色起義史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97.
Baise Uprising: a Brilliant Exam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ANG Xiu-ling
(The Party School of Guangxi Autonomous Committee of the CPCNanningGuangxi530021)
責任編輯何成學
Abstract: In the Baise Upris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aking Deng Xiaoping as representative, combin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Leninism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Guangxi, carried out revolutionary work in the light of reality, and found out a way to revolutionary victory by taking the work of ethnic minorities as the foundation, taking united front work of upper layer as the key, taking flexible tactics of struggle as the soul and taking the idea of implementing the \"armed independent regime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as the substance.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Baise Uprising;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