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務員熱”是一個倍受政府、社會和學者關注的現實問題。文章借助結構化理論,從社會結構和個體行動者兩方面剖析“公務員熱”,認為該現象的產生是作為國家公務員制度的結構與作為公務員報考者的主體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過程既受到當前中國社會結構的制約和使然,又形塑為社會發展中新的結構要素,進而得出“公務員熱”再結構化的啟示。
關鍵詞:中國;公務員熱;社會結構;結構化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1-0121-04
收稿日期:2009-10-22
作者簡介:孫文中(1981-),男,安徽亳州人,集美大學政法學院助教,社會學碩士,研究方向:應用社會學。
一、問題的緣起
1984年《干部管理條例》中首次提出了“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概念。在隨后的二三十年間,公務員制度經過不斷試點逐漸健全起來,并朝著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現代公務員制度前進。自公務員考錄制度實施以來,中國“公務員熱”年年升溫,每年一度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考生,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后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很多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在職者都加入了競考公務員的大軍,使得公務員考試堪稱為“中國第一考”。公務員考試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并引發了不少爭議,有的認為公務員報考熱,可以吸引優秀的人才進入公務員隊伍,以此推動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催生政治文明;相反,另一些人認為公務員熱的背后是我國官本位文化的復蘇,全民爭“官”不是好事,甚至顯示了某些社會弊病,公務員熱需要降溫,等等。本文運用結構化理論將個體行為與社會結構相結合,探索影響公務員熱的結構方面的各種制度因素和社會實踐中的個體行動動機,來闡析公務員熱的再結構化的啟示,以此促進公務員考錄制度的良性發展。
二、公務員熱的結構化分析
(一)結構化理論
結構化理論是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8226;吉登斯在《社會的構成》中首次提出的,旨在闡釋作為能動者的個體與作為結構的社會之間的關系。吉登斯認為結構的二重性是理解結構化理論的關鍵,在結構二重性觀點看來,社會系統的結構性特征對于它們反復組織起來的實踐來說,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結果。[1]89同時吉登斯指出,結構二重性始終是社會再生產跨越時空的連續性的主要根基;反過來行動者身處并構成日常社會活動綿延的反思性前提[1]91。在吉登斯看來,結構化理論中的“結構”,指的是社會再生產過程里反復涉及到的規則和資源[1]52。而規則和資源的統一體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結構對行動者而言,既有能動性也有制約性,換言之,結構既是行動的媒介,也是行動者無意識的結果。所以,相對于個人而言,結構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從某種特定的意義上來說,結構作為記憶痕跡,具體體現在各種社會實踐中,“內在于”人的活動,而不像涂爾干所說的是“外在”的[1]89。結構化理論表明,行動在其生產的一刻,也就同時在社會生活日常展開的具體情境中,被再生產出來。只是行動者未能夠充分認識到那些行動流持續不斷地產生出行動者意圖之外的后果,這些意外后果又可能以某種反饋的方式,形成行動未被認識到的條件。換言之,結構性過程實質就是規則和資源在實踐中不斷發揮創造與被創造的過程,其結果就是各種社會制度的建構。[2]
從結構化理論來看,行動總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進行的,具有社會結構的屬性,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被結構化的;同時,作為資源和規則集合體的結構,通過行動者的記憶痕跡體現出來,對行動具有制約作用和促成人們行動的二重效果。根據結構化理論,當前中國的“公務員熱”是國家公務員制度與個體自身在特定社會時空條件下相互作用的結果。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建立和逐步推行為數以萬計的考生報考公務員提供了可能和條件,同樣“公務員熱”并不單純是國家公務員制度安排的結果,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考生追求個人利益的理性選擇,而是主體行動者與社會結構二重化的過程?!肮珓諉T熱”既受到結構性因素的制約,也反映了作為個體的考生在當前的社會中對于發展性資源和機會的需求,同時還悄無聲息地形塑了新的社會結構。
(二)公務員熱的結構化分析
2002年以來,中國的“公務員熱”開始出現并繼續升溫。報考人數多、錄取比例低、受社會關注程度高等各方面都超過了其他現行考試,儼然成為“中國第一考”。根據國家人事部的統計資料,近幾年公務員的報考人數在逐年上升(見圖1)。而且,在短期內公務員報考熱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當前中國的“公務員熱”折射出社會轉型時期,作為公務員報考者的主體與作為國家公務員制度的結構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既受到當前中國社會結構的制約,又形塑為社會發展中的新社會結構要素。
1.社會結構的視角。
首先,報考公務員的前提與可能。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建立和逐步推行,突破了以往國家行政機關選拔人才過于注重地緣、身份、戶籍等先賦性因素的限制,拓寬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選才領域,為考生搭建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平臺。20世紀80年代末期,為了更好地推進干部人事改革,中國成立人事部,專門負責組織實施公務員制度的試點工作。在此期間,《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草案中的一些單項制度,如考試錄用制度、親屬回避制度、人事考核制度、人員培訓制度等也在全國范圍內試行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3]。另外,公務員招考筆試成績和面試成績也逐步透明和規范化,筆試后一般按1:3進入面試,從實踐來看,公務員結構化面試的測評效度、信度都比較高,程序規范。正是因為國家對公務員進行一系列改革,努力實行“玻璃房子里的競爭”,為致力于從事公務員崗位的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競爭的機會,才使得人們報考公務員成為可能和現實。
其次,公務員崗位的優勢化過程。一是社會整體就業環境的惡化,推動著公務員的行情看漲。中國近幾年來勞動力供給相對過剩,高校擴招使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變幻無常的市場風險使很多對工作不滿意的在職者紛紛加入考公務員一族,就業形式嚴峻使就業者更趨向于獲得風險較小而職業較安定的公共職位,以暫時逃避失業的壓力。二是公務員隊伍待遇的日益改善,增加了公務員崗位的吸引力。近幾年來,公務員隊伍的薪酬不斷上揚,很多人把眼球投向了公務員崗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報考公務員就是被公務員良好的待遇所吸引[4]。不少人認為,公務員在社會地位、工資福利、職業穩定性、人脈關系、權力影響、養老保障和城市戶口上具有獨特優勢,此外,我國國家機關在社會中處于強勢地位,政府部門掌握著大量社會資源,公務員隊伍可以獲取更多的發展性資源,這都成為公務員熱的誘因。
再次,公務員門檻的降低化過程。一是招考范圍的擴大。據2006年1月開始實施的《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這意味著,公務員不再局限于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將擴大至符合上述3個條件的所有工作人員,這表明公務員范圍將從行政機關擴大到黨委、人大、政協、審判、檢察、民主黨派等機關的工作人員。同時,地方公務員招錄制度每年實施,這給許多考生增加了報考公務員的機會。二是公務員報考條件規范化,為許多考生報考公務員提供了條件。如不允許招考部門對性別、身高、相貌、畢業院校作出限制;繼續推進放寬戶口限制;按照人事部、衛生部制定的新的體檢通用標準,放寬了相關要求;對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職位不再提出政治面貌要求,為廣大考生提供了公平的競考機會。
2.主體因素的視角。
其一,考試動因合理化的意外后果。從人們報考動因來看,作為主體的公務員報考者選擇職業時,對社會進行綜合分析并綜合權衡多種職業和行業的利弊,認為通過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為一種理性的選擇。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風險以及當前中國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時,人們傾向于選擇較為安穩的職業。同時,公務員考試制度的公平性、規范性增強,報考的門檻在降低,公務員職業優勢不斷凸顯,吸引著人們報考公務員,正是在這種推拉力的雙重影響下,人們在選擇職業時,更多的人去通過報考公務員來加入公務員隊伍就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個體通過反思,認為其報考公務員的動因是理性的,這種反思的結果進一步將公務員報考動因合理化。這種公務員動因合理化的意外后果,就是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報考公務員的行為是合理的,只要自己憑借努力通過考試,就可以謀求到個人最青睞的職業。這種考試動因的意外后果引發了數以萬計的公務員報考者參與公務員考試,使得公務員考試呈現一種白熱化的狀態。
其二,官本位文化對個體職業觀念的影響。官本位的文化對國人影響深遠,“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當官不僅可以光耀門楣、享受榮華富貴,而且可以享受較高的社會地位,受到世人的尊敬。這種官本位的歷史文化一直存活在當代,并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行為中,成為中國人的社會記憶,并影響著個體的職業觀念,當前火爆的“公務員熱”正好說明了中國官本位思想的歷史根源。更有人將公務員考試稱為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一旦考上,意味著通上升官發財之路,不再為前途擔憂?,F今,很多人首選公務員作為理想職業,不僅僅看重公務員職業帶來的各種“名義優勢”,而且更看重公務員職業的權力含金量及權力背后的利益和職業聲望。公務員作為政府工作的參與者,直接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效力,其職業崇高神圣,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尤其在官本位文化影響深遠的中國,很多青年才子選擇公務員作為自己理想的職業顯得合情合理。
其三,從眾心理和從眾行為的無意識后果。吉登斯認為,社會行動產生的意外后果之一是由“一系列個體活動復合而成的模式”,即每個個體活動都是有意識的,但是眾多個體活動匯集在一起,卻形成了誰也沒有意識到的后果,即“集體無意識”,“歷史無意識”,眾多的考生無意識而產生的結果就是“公考熱”。其實,一些人考公務員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有些人純屬跟風,別人考自己也跟著考,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有的人被迫應考公務員只為遵從父母命令;有的則為擺脫就業壓力而抱著“試試”心態而考;受媒體或身邊人的影響,很多人并不了解公務員的工作,也沒有考慮自己的特長、興趣、能力是否與公務員匹配,考公務員只為優厚的待遇、穩定清閑的工作和完善的社會保障。無論個體的動機如何,從眾心理和從眾行為客觀上推動著許多人盲目報考公務員,加劇了公務員考試火爆的程度,導致公務員競爭激烈,人們更加關注公務員考試。
綜上所述,“公務員熱”的形成是在特定的時空內由各種復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公務員熱既與宏觀的結構性因素有關又與微觀的個體行為有關,宏觀方面如社會轉型期結構性制約因素、國家公務員制度和現行的教育制度、就業體制,微觀方面如個體本身狀況、思想動機,從眾行為等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結果又可以成為人們報考公務員的新的社會結構因素??梢哉f,公務員熱是公務員制度與個體自身在特定時空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公務員熱”再結構化的啟示
從客觀來看,“公務員熱”對于中國社會結構的優化還是具有一些積極意義,表現如下:
(一)推動公務員制度的改進和完善,促進社會流動機制的通暢
眾所周知,社會結構的優化要通過合理的社會流動實現。人們的社會流動主要通過其職業地位的變化來實現,通過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表現出來。在索羅金看來,社會流動有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5]。水平流動就是人們在同一層次上從一種社會地位到另一種社會地位的流動,而垂直流動是人們從一種社會地位到另一種更高的或更低的社會地位的轉移。隨著我國公務員制度建設的完善,《公務員法》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公務員招考的公平性、透明性越來越好,這對于求職者來說,體現了公平公正。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到了正義原則,第一個原則: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原則: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1)被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2)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6]。公務員考試制度的公平性也彰顯了我國社會流動機制的合理性,因為公務員考試對所有符合條件的考生一視同仁,根據“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擇優錄用。要達到合理的社會流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社會機制的運行中,社會制度要對每個人都一樣公平,人們獲取社會資源在遵循普遍性原則的前提下,依靠自身的努力來實現。
(二)促進公務員素質的提升,推動廉潔高效政府的建立與完善
“公務員熱”最直接地影響著公共職位競爭者,尤其可以使得在位者萌發危機意識。這種危機意識使其居安思危、追求進步,意識到只有不斷學習和提升,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方可在公務員內部的晉升中站穩腳跟。競爭機制的引入使公務員隊伍能夠吸納具有依法行政和管理社會能力的人才,以及適應全球化需要具備各方面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全才,例如具備國際商法、國際金融技能、商務英語、電子政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進入公務員隊伍整體上提升了公務員的綜合素質。若沒有“公務員熱”的推動,會造成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才供給不足。而“公務員熱”可以為中國推動政府改革提供符合需求的各方面的專業人才,尤其是近年來博士、碩士大量的進入公務員隊伍,從客觀上改善了中國公務員的人員結構,提升了公務員的綜合素質。公務員是國家政府機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密切關系到政府機構的工作效率。高效的政府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眾多優秀人才涌向公務員考試,必然會推動廉潔高效政府的建立和完善。
(三)有利于服務性政府形象的塑造,加快民主政治的建設
公務員作為人民的公仆,代表政府為廣大的人民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由于計劃經濟的影響,中國對于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這樣造成一些公共部門和公務員滋生官本位思想,缺乏相應的服務意識、質量意識以及成本觀念。隨著中國政府職能定位轉變和公務員職位競爭的加劇,公務員隊伍需要提升公仆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此來推動服務性政府形象的塑造。“公務員熱”反映了人們對中國公務員制度建設的關注,這些關注使公務員意識到增強公仆意識的迫切性,使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強化服務意識、效率意識和成本意識,借助建立“勤政、廉政、高效”的服務性政府的契機來提高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展示良好的正面形象,最終獲得公眾的認同。
實際上,“公務員熱”既有利又有弊,中國的“公務員熱”也能夠折射出一些社會弊病。諸如就業機制的不合理致使公務員隊伍擠占很多人才資源,影響經濟長遠發展。社會分配機制的不暢通,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社會發展失衡。官本位思想的復蘇,推動人們追逐更多的權力尋租,結果便會窒息民間創業的空間。公務員內部機制建設的不暢通、不合理,導致出現了局部公務員冷的現象,權力尋租空間較大且資源多的部門對人們的吸引力大,公務員報考人數較多,競爭激烈,沿海發達城市競爭激烈;而偏遠地區,艱苦行業,幾乎無人問津。因此,保證公務員制度的良性運行,對報考予以理性指導,避免公務員職業選擇上的過熱或過冷,盡快建立和完善公務員的錄用、考核、淘汰以及內部流動機制是當務之亟;同時,要盡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就業容量,增強人們對于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以此不斷減少人們報考公務員的結構性壓力;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客觀認識公務員崗位,端正個人動機,秉承職業平等的信念,增強就業和創業意識,鼓勵多種途徑實現就業,以此來消解人們報考公務員的內部動因。
參考文獻:
[1] 吉登斯. 社會的構成[M].李康,李猛,譯. 北京:三聯書店,1998.
[2] 劉少杰. 國外社會學理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416.
[3] 謝明.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分析[EB/OL].光明觀察,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6/06/1621.html,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
[4] 張昌羽. 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熱的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06(12):10.
[5] 科塞. 社會思想名家[M]. 石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21.
[6] 羅爾斯. 正義論[M].何懷紅,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60-61.
責任編輯陸瑩
“Public Servant Craze” in China from the Angle of View of Structural Formula
SUN Wen-zhong
(Jimei 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21)
Abstract:“Public Servant Craze” is the realistic question which the government, the society and the scholar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is paper, with the aid of the structural theory, analyzes “Public Servant Craze” from such two aspects as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considers that this phenomenon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of the state public servants and the applicants for public servant. This process is restricted by the current China social structure, and shapes the new structural element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o as to explore the enlightenment of re-structural formula of “Public Servant Craze”.
Key words: China; Public Servant Craze; social structure; structural form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