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導與引領有著本質的不同。引領必須從隱匿在主導的影子中游離出來,才能使主導增強針對性,也為引領性與多樣性關系進入正軌提供條件。當代中國不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去主導、而只能去引領社會思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有兩個層次: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引領,二是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引領。必須要體現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時代精神的人文特征和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并注重對恥感的張揚。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與引領;社會思潮;恥感;理念
中圖分類號: B018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1-0019-06
收稿日期:2009-09-2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化共生與民族地區和諧文化的構建”(07CSH023)之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邱仁富(1980-),男,廣東韶關人,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主要從事語言哲學、文化學研究。
引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個基本命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鍵所在。然而,目前學術界有一種傾向,認為主導和引領是一回事,把它們混淆起來,這是不對的。事實上,主導與引領有著本質的不同。區分引領和主導,對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主導與引領考辨
要厘清主導與引領之別須從詞的構成上進行梳理。而最為關鍵的是“主”和“引”的區別。“主”字,《說文解字》曰:“鐙中火炷也”[1]412。《辭源》把“主”字主要解釋為以下幾種意思:①君也。天子為天下主;②一家之長曰主。家臣奴仆之稱其上皆曰主;③有其事權曰主。《孟子》使之主祭;④對客而言(禮);⑤意指所向曰主,如主張、主意;⑥有其物權曰主,如田主,物主等[2]。根據這一詮釋,“主”最早是燈中的火炷,也就是內涵著中心之意,具有掌握某些事、物、權等方面的資本,如君主、主人、主事人等等。這就表明“主”字非常強調的是一種上下關系(主為上)、尊卑關系(主為尊)、主宰與被主宰關系(主為主宰者)等,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而“引”字,《說文解字》曰:“引,開弓也。從引”[1]1047,是“弓”和“〡”的結合。《辭源》把“引”字主要解釋為以下幾種意思:①開弓也,《孟子》君子引而不發;②相牽曰引(禮);③延長也,引而伸之;④導也。《史記》牽引墮車蹇,言為天子引而墮車跛也;⑤欲也(禮)等[3]。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引”字最初是開弓之意,并沒有任何的情感色彩,而是一種純粹的符號描述,主要是引導、延伸、牽引之意。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主”和“引”的區別在于:“主”強調對他者的統攝性,具有很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主與仆對應,君與臣對應,都是上下關系、尊卑關系、主宰與被主宰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說,主對他者具有生死的決定權,存在一種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而“引”卻溫和的多了,強調的是一種牽引,沒有附帶一定的意識形態,是牽引和被牽引的關系,這是它們的顯著區別。從這里就可以導出主導和引領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此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根據《現代漢語大詞典》解釋,所謂“主導”,是指“主要的并且引導事物向某方面發展的或起主導作用的事物”[4]149;而“引領”則是指“伸頸遠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或引導、帶領”[4]1807之意。
從這里可以看出,引領和主導雖然有著一定聯系,都有“引導”之意。然而,從這里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很大區別,而且是本質上的區別。其中最基本的區別至少有三條:
第一,從內涵上看,主導強調的是起主要或主宰作用的,甚或統攝作用的,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者的發展方向。主導是一個歷史范疇,強調上下關系、尊卑關系、主宰與被主宰的關系。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主導是意識形態斗爭的產物,是統治階級的產物。馬克思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5]98。按照馬克思的闡述,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始終是占主導地位的,它是主宰社會其他意識形態的“精神的太陽”。這里就涉及兩種可能:一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先進的意識形態,順理成章地成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這是正義的、先進的、合理的;二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滯后社會其他意識形態,甚至是腐朽落后的意識形態,但仍然在一定時期占據主導地位(包括掙扎階段),這是統治階級的需要,這個時期的主導就成為非正義的、落后的、不合理的。歷史上出現的許多封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往往是屬于第二種。基于這一點,主導一詞本身就是一個意識形態化的產物。因此,主導有好壞之分,要辨證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以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來確定,而不能盲目崇拜。然而,這里必須澄清一個事實:當前,我們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一個有前提假設的和事實證明的,那就是馬克思主義是正義的、先進的、合理的,是指好的一面;而引領更強調的是一種引導、帶領、牽引,并沒有顯示要占主要或主導作用,在意識形態色彩上明顯要微弱得多。換言之,引領是指事物的某一方面不占主要或主導作用,但能夠引導、帶領其他方面朝一定的方向發展。因而,引領只存在一種可能,那就是先進的引導落后,文明的引導野蠻的,而不是相反。這就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只有主要或主導作用時候才能引導,而更加強調的是引導者自身的先進性。即用先進一方面帶領其他方面朝一定的方向發展。
第二,從主觀意愿上看,主導與引領不同,主導是特定集團或個體的主觀行動和主觀意向,主觀性非常強,是他們意志的對象化行動。這種主觀行動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比較強硬的手段(如權力)來實現的。歷史上的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必須要在思想上進行控制,必須要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控制,必須要在輿論方面進行控制。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5]11。從西漢漢武大帝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以來,儒家的意識形態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占主導地位。這種主導方式很單一的,主要是至上而下的(持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都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就是很好的證明)。它在一定時期可以起到很好的社會效果,但也潛在著許多危機。而引領卻不同,引領除了主觀因素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甚至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客觀因素。引領強調事物的先進性,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引領能力。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引領是多樣性事物共生發展過程競生而來的,也就是先進的事物在多樣性事物競生發展中脫穎而出,成為引領其他事物的引領者,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而不是通過強制命令來實現的。基于這一點,引領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誠然,引領同樣存在自上而下的方式,但是又與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在性質上、路徑上不相同。自上而下的引領實質上也強調引領者的先進性,而非推出一個“阿斗”來引領社會思潮。而且,引領的不是靠強制性的,靠占主要作用的,而是遵循事物發展的歷史規律,通過民主協商式地進行,是通過被引領者的內心接受、認同、支持來實現的。
第三,從價值理性上看,主導與引領不同的地方還存在于:誰體現工具理性,誰體現價值理性之間的區別?主導是特定集團或個體的主觀行動和主觀意向,他們通過主導的方式來實現其目的,因而,主導就成為一種純粹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化的工具理性。換言之,主導只是統治階級為了實現其政治目的、維護政治統治的工具。而引領更強調的是一種價值理性,并且引領折射出深層次的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的人文特征的辨證統一。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6]。十七大報告用“引領”而不用“主導”,這就表明在當代中國不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主導社會思潮,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社會思潮。引領和主導之別,不僅僅內涵相差甚遠,更體現在發展理念上的差別,是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轉向的重要標志。
二、傳統主導性與多樣性關系的缺陷
在厘清了主導與引領之間關系之后,探討主導性與多樣性之間的關系也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談主導必須言多樣,談引領亦須談多樣。學術界對主導性與多樣性關系的研究成果頗多,諸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研究現狀述評》、《主導性與多樣性──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對偶范疇》等。這些成果在論述主導性與多樣性關系方面取得有益成果,但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諸如有點把主導與引領混合了,或者把引領放到主導的影子下。在主導性的定義上,有學者認為“所謂主導性,即事物發展過程中所顯示的統一性、規定性、指向性,它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7];在主導性與多樣性關系上,有學者認為,“主導性指導多樣性,又不能脫離多樣性,否則主導性就脫離實際,顯得教條化、空洞化;多樣性豐富、影響主導性,也離不開主導性,否則多樣性就迷失方向、盲目發展,必然導致發展的無序甚至是逆向發展”[8]。也有專家認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需要多元社會價值觀念的有序。這就要求占主導地位的若干社會價值觀念,即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對于多元社會價值觀及其沖突予以引導”[9]。這里就把引領至于主導的影子下,把“主”和“引”混合在一起,“導”和“領”直接同一,甚至把主導和引領等同,從而導致引領性與多樣性關系隱匿在主導性和多樣性關系之中。這樣既影響了主導性與多樣性關系的健康發展,如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有主導、沒多樣,或有多樣、沒主導,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同時,也阻礙了引領性與多樣性關系發揮正常的功能。
堅持主導性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但不是亙古不變的。在革命戰爭時期,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在社會核心價值觀念上堅持主導性有利于增強黨的堅強領導和黨內團結,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促進革命的快速發展。因此,可以說,堅持主導性是革命戰爭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革命隊伍里,堅持主導性就更加凸顯其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革命隊伍的戰斗力,才能鍛煉出杰出的、有信仰的革命戰士。否則,思想混亂、信仰迷茫、軍心渙散,革命將難以取得勝利。鄧小平曾經指出:“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我們干的是社會主義事業,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10]堅持主導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塑造優秀的革命戰士,可以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戰勝敵人,可以在艱苦卓越的環境下繼續推進中國革命的發展。可以說,中國革命取得的偉大勝利與在社會核心價值觀念上堅持主導性有著莫大的關系,這不能不說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一大奇跡。然而,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的,我們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主導性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能夠統一思想、達到目標。但是片面強調主導性往往會約束多樣性的發展空間,也容易導致人們思維方式的定勢,導致人們對主導者的高度依賴,一旦形成這種“慣習”將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一系列的消解影響。
事實上,主導和引領最根本的是在于“主”和“引”的區別,而不在于“導”和“領”的區別。主導的核心在于“主”,在這個基礎上“導”,而引領的核心在于“引”。引領必須要從主導中游離出來,必須要從主導的影子走出來,也就是要把“隱匿”在主導下的引領挖掘出來,從而走向一個相對獨立的視域,從而促使主導性與多樣性的關系進入健康軌道,也為引領性與多樣性之間找到合適的位置。易言之,引領從主導中游離出來,對增強主導的針對性是極為重要的。
此外,從發生學的角度看,主導性與多樣性并不存在必然邏輯。多樣性是相對于單一性而言,多樣性的對立面是單一性,換言之,多樣性并不直接指稱主導性。然而,如何理解單一性則成為理解多樣性的一個關鍵。在某種意義上說,單一性中的“一”:可以理解為主導,亦可以理解為引領。在大千世界中,多樣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多樣性發展是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這是不由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事物的多樣性發展不是必然要導致主導性的出現。相反,根據生物的競生規則(達爾文進化論思想),引領性的出現也就是物競天擇的結果。誠然,事物存在的多樣性也就成為研究主導、引領的前提和基礎。
毛澤東指出:“凡屬于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對待人民內部的思想問題,對待精神世界的問題,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行政力量-引者注),不但不會收效,而且非常有害”[11]。在思想領域、在精神世界里,毛澤東強調不能用行政力量來處理,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這里就蘊涵著豐富的引領思想,標志著毛澤東在對待和處理社會各種思想、觀念、價值多樣性上的新思維。而社會價值觀念的多樣性發展、交流也同屬于精神世界的問題,理應堅持引領與多樣性和諧共生的原則。
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轉型時期、各種思潮、價值觀念風起云涌的時代。當前是社會各種思潮最活躍的時代,這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且挑戰大于機遇。但是,傳統的主導思維和模式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當代中國,用一種價值觀念去主導其他價值觀念顯然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就是用一種價值觀念去主導其他價值觀念、社會思潮的時代已不復返。因此,由主導向引領轉向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創造性地提出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科學論斷,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新思路、新理念。
三、從主導走向引領性的學理基礎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具有深厚的理論根基。主要有共生論、主體間性和馬克思主義事物多樣性與統一性原理等。
共生論。“共生”源于生物學,為德國著名真菌學奠基人De Bary(1831-1888)首創。原意為不同生物之間密切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的共棲、共存的一種狀態。共生強調事物多樣性之間的相互依存、互補、競爭、協調等方面的關系。在共生學的視域中,事物之間是緊密相聯系的,而且主要是處在一個橫向平等的互補、相互依存的關系。共生可以分為良性共生和非良性共生,它們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系。一般而言,事物的多樣性共生發展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然后再進入到無序狀態,這是一個反復循環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其他社會價值體系的共生關系就直接體現兩種形態:一是混沌的、無序的、無政府狀態;二是經過引領后達到有序狀態。前一種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給社會帶來不少危害,以史為鑒,必須要堅持社會核主義心價值體系引領其他價值體系的共生發展。這樣既可以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開放的、平等的、寬容的姿態展現在其他價值體系面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其他價值體系之間的溝通、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從共生的角度來開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其他價值體系的理念和路徑將為社會思潮、多元觀念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提供新思維。
主體間性。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是由現象學大師胡塞爾提出的,其意圖是克服主體的片面性。所謂主體間性,用俞吾金先生的話說就是“主體性之間的關系”[12]。主體間性打破了傳統的主體、客體之間的思維框架,進而消解了主導方式在多樣性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消解了主導者的話語霸權,進而進入了平等對話的階段。社會的價值觀念是多樣性的,在一定的社會場域里,它們都是精神世界的“主體”,成為精神世界里相對獨立的存在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其他價值體系同處在社會這個橫切面上,它們之間本質上是平等的,而不是不平等的主仆關系、尊卑關系或統攝與被統攝關系。主體間性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其他社會價值體系、社會各種思潮提供一個溝通的理論基石,只有承認社會其他價值觀念(腐朽、落后的價值觀念除外)在社會精神世界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其存在的合理性,溝通才有前提和基礎。畢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只是引領其他價值體系、社會思潮,而非要根除、取代其他價值體系。主體性間性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其他社會價值體系、社會思潮的有效性奠定基礎。
事物統一性與多樣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由事物的統一性與多樣性共同構成。世界的統一性,也就是世界的共同本質。世界的多樣性,也就是世界的差異性[7]。沒有多樣性就沒有統一性,沒有統一性,也難以促進多樣性的發展,因而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這個原理啟示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堅持社會主義整個社會精神世界的統一性,社會思潮的存在和發展不能導致社會精神世界的分裂,甚至導致社會的分裂。引領是引導、牽引和批判的辨證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一方面是為了與社會思潮的共生發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確保社會精神世界的統一性,它是社會主義社會精神世界統一性的堅決捍衛者和思想堡壘,也就是說,具有很強的批判性。
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幾點思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有兩個層次: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引領,一是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引領。這兩者必須區分,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走向科學發展的基礎,也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實效的前提。學術界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成果甚多,但是就引領問題上能夠提出具有實效性策略的文章十分鮮見。究其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引領的層次上沒有厘清。有人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只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屬性,不存在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屬性,這就導致在引領問題上存在一定的迷霧。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這句話鏗鏘有力地闡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識形態屬性,但是這里最關鍵的字眼是“體現”二字。所謂體現,《應用漢語詞典》解釋為“(某種事理或性質)在具體事物上表現出來;具體表現出(某種事理或性質)”[13],《新華詞典》解釋為“某一事物具體地表現出某種現象、某種性質和精神”[14],根據詞典對“體現”的解釋可以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其意思至少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表現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現象、性質和精神。由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不能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完全等同,或者是完全屬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這就暗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面(主要的),還有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面(盡管是次要的,但也是極為重要的不容忽視的)。
事實上,“八榮八恥”中就蘊涵著豐富的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資源,蘊涵著豐富的社會一般性資源,而這些資源成為廣大群眾認同、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我們大力提倡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但問題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同與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不是同步進行的、同步實現的。進言之,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廣度時,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和支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八榮八恥”中蘊涵的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面,少數民族地區、偏遠山區、落后鄉村的群眾尤為如此。畢竟它深深地扎根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能夠而且很容易與百姓產生共鳴。厘清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雙重屬性之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就更加有了針對性。
有學者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具備兩種品格,才能稱之為社會核心價值,才能具備引領社會思潮的能力。這兩個品格包括:一是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必須體現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二是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必須贏得社會中大多數人的認同。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就“不具有對多元社會價值觀念及其沖突予以引導的資格”和“不具有對多元社會價值觀念予以引導的基礎”[9]。這里精辟地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要具備的兩個基本品格,換言之,只有具備這兩個品格才能引領社會思潮,才不是一句空話。不過,值得商榷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果只具備這兩個品格還不夠完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應該具備三種品格:即體現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時代精神的人文特征和大多數人的認同。它們之間相互聯系,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體現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實際上是一個傳承和揚棄的問題,也就是要傳承傳統的人文精神的精華,并賦予以時代內涵;而時代精神的人文特征實際上是一個發展的問題,是時代精神中要著力體現人文精神。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它們都是得到大多數人認同的基礎。只有具備這三個品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堪當大任。
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和大多數人的認同上面已有精辟闡述,毋庸累贅。這里試圖闡述時代精神的人文特征。必須指出,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與時代精神的人文特征有著不同的內涵。提出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這個觀點有個前提假設,那就是人文精神具有古老的特征,也具有現代的特征,因而要體現時代特征。同樣,說時代精神的人文特征也有個前提假設,就是時代精神既有人文特征的一面,也有非人文特征的一面,我們就是要體現出人文特征的一面。一般而言,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精神,時代精神是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精神的精髓。在當代中國,所謂時代精神,按照十七大報告的表述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無需回避的是,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取得巨大成就,中華和平崛起和國家的不斷強盛都表明改革開放30年是成功的。然而,30年來,我們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嚴重的環境污染、洪澇、非典、瓦斯爆炸……,“非典”時期,胡錦濤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傳統發展理念的一種反思。因此,體現時代精神的人文特征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只有體現時代精神的人文特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解決貧富差距拉大、保障弱勢群體的生存空間等問題的基礎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
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要重視對恥感的張揚。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有著豐富的恥感內容,如以危害祖國為恥、以背離人民為恥、以愚昧無知為恥、以好逸惡勞為恥、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違法亂紀為恥、以驕奢淫逸為恥等。一般而言,恥感人皆有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恥感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人們認同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百姓心靈溝通的重要橋梁,也是最容易達成共識的基礎。恥感的張揚有利于喚醒失去良心的人。“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溫家寶總理多次在公共場合下指出,企業家要流著道德的血液。這里就暗含著企業家要有恥感。“三鹿”奶粉事件在一定意義上是企業家恥感缺失的表現。因此,社會恥感的張揚,有利于促進人成為一個擁有健康心理的人,有利于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必須要重視對恥感的張揚,這樣既可以讓廣大人民群眾認清社會各種思潮的真面目,也能夠促進社會思潮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 辭源:第1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81.
[3] 辭源:第2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921.
[4] 現代漢語大詞典:上冊[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7] 石書臣.主導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方法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8(3).
[8] 江傳月.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與多樣性割裂的表現及克服[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9] 陳新漢.論核心價值體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10).
[10]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11]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12] 俞吾金.“主體間性”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13] 應用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234.
[14] 新華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968
責任編輯任浩明
From Dominant to Lead: the Key Word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QIU Ren-fu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44)
Abstract:The dominant and lead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Leading must free up from the shadow of the dominant that it be hidden, so that the dominant can enhance its target,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minant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Contemporary China can not be use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dominant the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but only to use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guide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guiding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has two levels: firstly, to lead the field of socialist ideology. Secondly, to lead the field of non-socialist ideology.It must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the hum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agreement of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ublicity of shame.
Key words: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dominant and lead;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shame;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