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目前有15個副省級城市,這些城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力圖構建較全面和科學的經濟發展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對2001年、2004年和2008年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進行分析,最終計算出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并利用聚類分析,將其分為三大類,據此提出相應的分析和建議。
關鍵詞: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130-02
1994年,副省級城市成立后,國內學者展開了副省級城市間的比較研究,周璐紅、李亞妮、徐建益,選取副省級城市三大產業為研究因素,研究了相對資源承載力及其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武春光、于成學對中國副省級城市的知識生產效率進行了測算,并進行分析。陳志在2007年運用了線性加權函數等方法,研究了中國副省級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分析。黃南、李程驊,運用了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方法,對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比較分析,但是其數據為2007年的數據。
為了避免時間區間對分析造成的誤差,準確反映15個副省級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變化情況,本文運用2001年、2004年和2008年統計數據,綜合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得出15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動態變化。
一、指標的選取和數據的采集
1.指標的選取。根據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的經濟發展現狀,綜合國內外研究學者關于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選擇∞,在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下。分別選取了六個經濟指標:(1)x1=國內生產總值(億元);(2)x2=人均GDP(元/人);(3)x3=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4)X4=第三產業占GDP比重(%);(5)x5=財政收入占GDP比重(%);(6)x6=出口依存度(%)。這六個指標,分別從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國際貿易等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了經濟發展水平。
2.數據來源。本文數據部分是直接來自于各副省級城市統計年鑒,部分是根據數據計算得出。根據分析需要。選取了2001年、2004年和2008年三個年度15個副省級城市的橫截面數據。
3.分析方法。本文應用SPSS軟件,運用因子分析法將各年度的六個指標進行分析,收集2008年各副省級城市數據,根據計算,知其KMO達到0.68,接近0.7的水平,因此比較適合做因子分析。

一般來說,當綜合因子的累積貢獻率達到85%以上,表明公因子反映大部分信息,而彼此又不相關。經過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后,第一主成分貢獻率為56.766%,第二主成分為23.430%,第三主成分為10.433%,累積方差貢獻率超過90%,因此可以將前三個公因子作為評價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由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知,公因子F1在GDP、投資比重和人均GDP上的載荷值分別為0,904、0、860和0.746,因此公因子F1可作為經濟增長指標。公因子F2在財政收入和出口上載荷值分別為0.963和0.820,因此,公因子F2主要代表財政收入比重和出口依存度。公因子F3在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上的載荷值為0.937,因此,F3作為第三產業發展指標。最終,根據得到的因子得分矩陣,得出三個公因子的計算函數:F1=0.499X1-0.41X2-0.227X3-0.348X4+0.13X5+0.269X6F2=-0,226X1+0,091X2+0,025X3+0,633X4+0.383X5+0.167X6F3=-0.114Xl+0.058X2+1.057X3+0.263X4-0.282X5-0.077X6
根據以上計算函數,最終可計算出副省級城市各自的因子得分,然后,計算出經濟發展水平指數F=(F1×56.766%+F2×23.430%+F3×10.433%)/90.629%,經過標準化,并聚類分析后,可得到15個副省級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排序。同樣,2000年和2004年的計算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的方法與上述方法相同,最終,得到15個副省級城市三個年度的經濟發展水平排序以及發展趨勢如下表所示:
根據分析,可以得出最終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的聚類結果,共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深圳和廣州;第二類為廈門、杭州、寧波、大連、南京、青島和沈陽;第三類為濟南、武漢、成都、長春、哈爾濱和西安。
二、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結論與建議
1.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結論分析。從上述分析以及分類可知,在副省級城市中,第一類為經濟發展水平極發達地區;第二類為經濟發展水平較發達地區;第三類為經濟發展水平一般地區。
第一類地區為廣州和深圳,這兩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副省級城市中處于領先地位,并且比較穩定。這兩個城市都位于珠三角經濟圈,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惠的經濟發展政策成為廣州、深圳經濟發展的推動因素。經濟結構方面,兩市的第三產業占GDP總量的比重在2008年都達到了50%以上,表明這兩個城市經濟結構已經由工業主導型變成服務主導型。其中深圳市出口總量已經連續十幾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可以說,出口是深圳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盡管全球金融危機對兩市尤其是深圳的沖擊很大,但是隨著經濟的逐漸恢復,預計在“十一五”期間,深圳和廣州將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類地區包括廈門、杭州、寧波、大連、南京、青島和沈陽,這些城市中,除了南京和沈陽,其他都是沿海城市。綜合三年的經濟發展指數來看,廈門、杭州、寧波、大連標準化后的指數均為正值,而南京、青島和沈陽均為負值,表明南京、青島和沈陽在第二類城市中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弱。從2008年數據來看,第三產業比重只有寧波在50%以上,達到55%。而出口依存度方面,廈門、青島和寧波等港口城市在10%以上,其余城市均在10%以下,從中可以看出幾個城市的發展特點。第三類地區是副省級城市中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包括濟南、武漢、成都、長春、哈爾濱和西安。這六個城市有兩個共同點:省會城市和內陸城市。首先,作為一省的省會,一般是作為政治中心建設,因此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其他副省級城市較弱。其次,作為內陸城市,其出口依存度都在3%以下,明顯低于其他副省級城市。
2.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建議。根據以上的分析結果,我們對副省級城市的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建議:(1)各城市應該明確自己所處的類別,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在鞏固原有優勢經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自己的薄弱環節,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充分利用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作為導向,積極發展自身經濟。比如青島,要緊緊抓住近年來環渤海經濟圈的建設,促進自身發展。還有西部城市,要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大背景,積極加快自身經濟發展。(3)根據各城市發展實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國際和國內的實踐都表明,越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第三產業比重越大。
副省級城市作為各自區域經濟的額中心,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領導力量,因此,副省級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直接決定其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各副省級要積極發展自身經濟,提高城市競爭力,發揮和提高區域性城市綜合功能。
參考文獻:
[1]周璐紅,李亞妮,徐建益.副省級城市相對資源承裁力及其社會經濟發展研究[J].特區經濟,2009,(4).
[2]武春光,于成學,中國副省級城市知識生產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8,(7).
[3]陳志,中國副省級城市綜合競爭力評價與比較[J].商業研究,2007,(6).
[4]黃南,李程驊,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與實證分析[J].珠江經濟,2008,(9)
[5]陳子劍,程龍生,江蘇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聚類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3,(5).
[6]馮胡,王如淵,對中國區域金融發展的聚類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