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學職業教育對于緩解就業壓力,調節勞動力結構性失業,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縮短畢業生與職業要求之間的差距具有現實意義。傳統的法學教學長期以來對職業教學的重視不夠,因此將法學職業教育引入法學高等教育中成為當前法學專業教學改革的核心,構建科學、合理的法學職業教學模式成為培養應用性法學人才的關鍵。
關鍵詞:法學專業;職業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C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IX(2010)03-0248-02
自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變成大眾化教育后,大學畢業生分配方案也從過去的包分配轉向大學生自主擇業、雙向選擇。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學生群體中,近八成的學生認為“形勢嚴峻,就業難”,其中有35.8%的人認為是“缺乏實際技能與經驗”。這表明市場要求高校的培養目標應當具有明確的職業針對性。美國大法官霍姆斯說:“法律的生命始終不是邏輯,而是經驗?!彼詷嫿ê侠?、科學的法學專業職業教學模式對于培養高素質法律專業應用型人才、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縮短畢業生與職業之間的差距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一、中國法學專業職業教學模式的現狀與成因分析
法學專業職業教學模式在國外已經具備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通常,國外法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強調以能力為基礎,從職業崗位出發,確定教學目標,并體現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組織和最后考核中,特別重視專業技能的訓練和職業道德的熏陶,要求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崗位。例如:英美國家要求學生必須在獲得其他專業學位后,再經過兩年的法律職業教育才能申請法學學士學位,再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才能獲得從業資格。而中國現有的法學專業職業教學模式存在不少問題,影響了職業法律人才的培養質量。
1.傳統法學教學模式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首先,中國傳統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一種“重知識的繼承與吸收,輕知識的突破與創新;重學習的結果,輕學習的過程;重教師的指揮,輕學生的參與”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一切實踐教學活動的主導和中心,學生的一切實踐活動均服從于教師的指揮和安排。學生對實踐教學缺乏主動參與性和創新性,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而且傳統教學方式的內容不包括職業教育,一般情況下試卷就是衡量學生是否合格的依據。其次,中國正在進行的高等教育改革開始重視職業教育,但職業教育仍然依附于理論教學。從當前人才需求來看,市場需要的法學專業學生應該具備以下要素:社會實踐能力、公共協調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發現和發展的能力、理論運用能力、自學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在司法實踐中獲得。因此,為了提升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各個學校都非常重視法學職業教育。但是在理論教學內容和招生規模不斷膨脹,實踐教學資源越來越短缺的情況下,某些實踐教學環節容易受到沖擊,給職業教育教學的安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當前中國法學職業教學缺乏明確的目標要求。建國以來中國法學教育就存在與法律職業相分離的問題。國家開始實行司法從業資格考試后,各個學校開始重視法學職業教育,但對法學職業教育的目標存在不同的理解。大部分學者認為法律職業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理論與應用”兼備的復合型人才;還有學者認為,法律職業教育應該向培養醫生一樣引進學徒式教育,即四年理論學習之后,再進行一年期的專業實習。大多數學校基本上采用的是第一種做法,培養“理論與應用”兼備的復合型人才,但對于如何處理理論學習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關系,各個學校沒有統一的做法。這正是中國法學專業職業教育目標缺失的體現。隨著市場經濟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構建中國法學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法學專業職業教學模式的完善
職業教育的特點是聯系崗位,施以必要的理論和技能。崗位難度相差大,職業教育也有層次之分。國外的法學職業教育基本上分為三類,一是研究型即高校的法學教授,這類人精于理論;二是法官、檢察官、律師,這類人需要經過嚴格的法學職業訓練,獲得職業執業證書之后才能上崗;第三人是法律輔助人員,如書記員等,只需高等職業教育培訓即可從業。中國法學教育沒有這么細致的劃分,所以中國當前法學職業教育模式不能像外國那樣具體分類,只能從寬泛的角度、廣義的法律職業教育的高度進行研究,以求能滿足當前中國法學職業教育的需要。因此,除了要及時端正對職業教育的態度、明確中國法科專業職業教育的目標外,還應完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職業教學運作機制,提高學生的職業認知能力。
1.組織學生社會調查。大學新生入校時由學?;蛘邔W院統一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進行社會調查,有利于學生盡快接觸社會,縮短適應社會的時間,能結合自己的特點并根據社會的需求確定自己將來的就業方向,從而確定大學學習的目標。同時要求學生撰寫調查報告的方式,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生實踐能力高低的考核的依據之一。
2.診所式教學的引進。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拓展案例教學空間,讓學生參與具體案件的辦理,提高法律實務操作能力,這是對法科高年級同學的最基本要求。診所式法學教育是“在律師或法學教師監督下,在學生從事實際辦案的過程中,培訓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及職業倫理觀念”的一種法律教學方法。診所式教學一般分為課堂內和課堂外兩部分,課內主要是講授有關的專業知識和一些基本的職業技能;課外則通過診所,在具有律師資格的專職老師的指導下,給學生提供代理真實案件、接觸當事人和司法機關的機會,讓他們真正參與辦理真實案件的全過程。這種教育方式彌補了傳統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上的脫節,使法學院的學生畢業前就能通過處理真實案件進一步理解所學的法律知識,掌握基本的職業技能,鍛煉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同時,學生還能在診所中通過法律援助等形式為社會提供有益的法律服務,因此這種教學方法走出了課堂教學的限制,是一種真正的職業教學。
3.完善模擬法庭。由于診所式教學需要辦公場所,需要有律師資格的指導老師,需要接觸真正的案件,因此不是所有的法學院校都能夠開展,也不是所有的法學學生都有機會參加。因此,絕大多數高校的法學職業教學方式采用的是庭審模擬。模仿法庭的關鍵是要求學生在可控制的環境下,自主參與的職業教育活動。由于它可以多次重復進行,因此指導教師可以有目的、有次序地開展教學組織和指導活動,從而讓每個學生得到盡可能多的鍛煉機會。然而要成功的組織模擬法庭,除了借助多媒體或DVD播放庭審教學片,讓同學盡可能多地觀摩庭審錄像之外,還應該牢牢抓住以下環節:(1)模擬法庭的分組與角色安排。一個模擬法庭可以分為四個組:審判組、公訴組、辯護組、綜合組組成。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角色,也可以組成小組后,分組討論,再確定合適的人選。這樣的小組可以長期固定,以利于形成工作的合作與默契,方便將來此類活動的繼續進行。(2)案件的選擇往往要與參與同學的專業學習程度相適應,應由簡人繁,先易后難。先刑事案件再民事案件,先從單個被告人的一審案件;再到兩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一審案件;再次具有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內容的一審案件;最后是二審的案件,以此類推。通過各種典型的案件的模擬審判,達到同學熟悉相關法律規定,并能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3)強化模擬法庭的教學指導。首先,老師應該重點訓練同學的閱卷及閱卷筆錄的制作,從現有卷宗中查看蛛絲馬跡的能力,培養同學的語言表達與邏輯推理能力。及時指出閱卷中存在的問題。其次,老師還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法律知識,通過訓練,鞏固學生的專業基礎。再次,老師可以通過組織同學討論來補充各方觀點,使同學能夠及時發現角色扮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老師應該將模擬法庭的過程錄制下來,并在模擬法庭結束后進行重放,評講其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以利同學總結經驗,以便下次模擬法庭的成功開展。
4.加強畢業實習的指導、監督力度,嚴格考核程序,嚴把畢業生質量關。事實上,由于師資力量、實習場所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學校對學生在實習單位的實習情況基本上不了解,實習效果往往依靠學生的自我鑒定與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的指導意見,導致有的學生不重視專業實習,實習期內難見人影,畢業實習形同虛設的現象,因此要加強畢業實習指導,這是當前法學職業教學體系缺失背景下各法學院校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洪萍,顏三忠,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成因分析——基于江西省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釀造,2008,(3).
[2]馮云翔,教育部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年會暨中、日、韓高級法律人才培養與法學教育改革國際研討會會議綜述[EB/OL].爾濱工業大學法學院網站
[3]李勁,論法學教育對實踐能力的培養[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4,(2).
[4]張祖明,中外法學職業教育模式研究[EB/OU]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網,2009-03-26.
[5]羅伯特·科德林.實案法學教育的道德缺失[M].袁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80.
[6]武漢大學法學實驗教學中心,武漢大學法學實驗教學中心模擬法庭教學實施辦法[EB/OL].http://lawlab.whu.edu.cn/2/14/2008-11-05-318.html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