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訟是一種社會理想與司法追求。這種思想在儒家被確定為主導思想后,對于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與當代法治理念有著某種契合,如都有賴于人們的認同與遵守,都追求著社會秩序與和諧。在今日,無訟對社會的和諧、矛盾的解決以及司法成本的節約等方面仍然有看積極而現實的作用。
關鍵詞:無訟;秩序;和諧;德教;調解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221-02
在西方法律移植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水土不服”的情況下,反思傳統,植根本土,在不違背現代法治精神的前提下,吸納其中合理有效的成分,應當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一個無視歷史的民族很難準確認清今日的現實。故有必要對“無訟”一類思想作一番反思與借鑒。訴、訟在古代本為二詞,《說文解字》中說:“訟,爭也。”“訴,告也。”在西周時,“爭罪日獄,爭財日訟”,獄,類似于現代的刑事訴訟;訟,類似于民事訴訟。“爭財日訟”是“訟”字的舊有含義,孔子“必也使無訟乎”一語中的“訟”是廣義的,泛指獄訟之事,至少,后人在把孔子這段語錄當做指導原則引用的時候,用的是這層含義…。無訟,是相對于訴訟而言的。“無訟的直接含義是沒有或者說不需要訴訟,引申為一個社會因沒有紛爭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雖有法律而擱置不用。”無訟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價值理念及追求的理想境界,屬于精神和理想的范疇。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過程中,體現在訴訟上,那就是希望達到“無訟”的狀態。后人常引用的是孔子所說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顏淵第十二》)意思是說,我審判案件和別人沒有什么不同,但最終目標在于使人們不爭訟。孔子的無訟觀“說明儒家所追求的是一個沒有紛爭的和諧的社會”。
一、與法治的契合
“無訟”思想與當代的法治有著某種契合,如都追求著對秩序與和諧,都有賴人們的認同等。了解這種思想與當代法治理念的某些契合處,能讓我們對于法律思想的傳承有著更為清醒的認識。
1.前提相似:認同與遵守。無論是昔日的“無訟”,還是現代的法治,它們的實現需要多數社會成員的認同,進而能夠自覺的遵守。二者的目的都是希望社會成員能從內心自覺遵守社會規則,進而保持社會秩序穩定。能自覺地接受與遵守法律或倫理道德的要求將使秩序的維持變得更加有效與持久。當然,“無訟”所推崇的規則主要是封建倫理道德,其目的是使人們能夠從內心接受中國傳統社會的既定秩序。這樣在遇到紛爭的時候,就會互諒互讓而不通過法律和訴訟的途徑來解決。為此,執政者往往采用道德教化和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等感化手段來達到息訟的目的。而現代法治更多是人們內心對法治所體現的理性的認同與追求,這包括對法的精神的認同,以及對法作為社會秩序調整器的作用的信賴,并將之作為與內心情感相交融的一種向往與追求。對法律的認同不是外力強加給社會公眾的,而是他們共同的利益需求和價值共識,從而自覺遵守以法律法規為主要載體的普遍規則。法律的選擇和運用,必須發揮主體的主動性,尊重主體的價值選擇。因此,要把法律的選擇權交給公眾,讓公眾能夠認同。從這個意義上看,無訟與法治是契合的,它們賴以存在的基礎可能不同,但均是以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倫理道德觀念為前提,并得到社會大多數人自愿普遍的認同與遵守,擺脫一味的暴力統治,來達到社會穩定與和諧,在這點上,二者可謂殊途同歸。
2.目標一致:秩序與和諧。“無訟”與法治有著共同的目標追求,那就是秩序與和諧。秩序是人類各種活動得以有序開展的前提,“秩序意味著在社會中存在某種程度的關系的穩定性、進程的連續性、行為的規則性以及財產和心理的安全性,意味著人們對自己的行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利益有著較為確定的預期。”沒有秩序,人類將進入一種人人自危的無序狀態。只有在一個相對穩定和安定的社會秩序之下,才談得上法律作用的發揮,也才談得上人們對法律的認同與遵守。為保證正常的社會生活,人類必須采取措施減少、消除無序狀態。人類的法律的具體內容是千差萬別的,但在追求秩序這一點上,不同文明的法律有著相同或近似的功能。“無訟”法律文化,雖然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君主專制的社會秩序,但是如果我們拋棄其階級性和目的性,就其對社會秩序和安定的基本追求方面來看,與現代法治并無差異的。文明意味著秩序,秩序意味著和諧。“無訟”的前提是不爭,所以它不僅是一種訴訟觀念,更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人們對和諧的大同世界的向往與追求。自西周以來,思想家們特別推崇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爭以及因爭而產生的沖突是不好的。在古人看來,法律不過是一種統治工具而已,不得已而求之,用的目的還是以法去法,最終達到無訟。“無訟”最明顯的特征在于它對和諧的重視,認為和諧是最佳的,這不僅僅是一種審美意識,也是古人關于人生、社會、自然乃至宇宙的理想。“無訟”主張的是一個沒有訴訟,沒有紛爭的和諧社會,這與今天強調的法治社會可謂異曲同工了。對于秩序與和諧的追求上,無訟與法治也有著某種契合處。
二、于當代的價值
在認識了無訟思想的內涵及與當代法治的某些契合后,我們可以反思其對當代法制建設中的一些積極價值,吸取其中合理成分,為今所用。
1.注重德教,謀求和諧。法律與道德作為調整社會關系與人們行為的兩種手段,作為調節器的法律與道德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唯取其一的。徒法不能自立,前人早已認識到了法律固有的局限性。法律的虛無主義自當擯棄,法律的萬能主義也不能成立。道德的施行有賴于人們內心的認同與遵從,外力可以改變人們的行為,卻難以強制人們的道德,但又正是這種缺乏強制性又使得道德每每顯得乏力。因而法律與道德有如車之二輪、鳥之雙翼,平衡二者的關系,對于矛盾之化解、社會的穩定,作用是明顯的。古人的“無訟”如何得以實現?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通過道德教化來實現的。“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證》)古人看到了法律只以約束人們的行為,卻不能深入人心,而道德卻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使每個人明白了德禮并以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知道何為恥,天下自然無糾紛了。因而提出了德主刑輔,札法并用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所謂“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唐律疏議·序》),所謂“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正是認識到禮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作為行政官員亦為司法官員的糾紛解決者們往往采用道德教化的方式來使當事人自覺、自省、自責,從而停止紛爭,達到“無訟”、“息訟”的目的。前人正是通過這種道德的教化來消解社會矛盾,實現設會的和諧,時至今日這仍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當然,那無原則無止境的息訟、止訟以至無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今天的司法以及執法過程中,在注重依法治國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了道德的作用,加強道德建設,提高人們的道德意識,一些日常瑣事,如鄰里糾紛,完全可以通過友好協商的方式來化解,而無須事無巨細,一一對簿公堂,這對于建立善良風氣、構建和諧社會,還是有著積極作用的。
2.節約成本,互利共贏。當今的中國社會正由一個“熟人社會”逐步地走向一個“陌生人社會”,人們的關系也由“身份”轉為“契約”。糾紛之多,矛盾之烈,眾所周知。傳統的“無訟”思想的內涵及其糾紛解決機制的現實作用是不能忽視。“無訟”思想中最可取的莫過于利用多種調解方式解決糾紛,追求和諧以及矛盾的徹底化解。中國人崇尚的“和為貴”思想使中國人踐行的是“中庸之道”,調解的方式正是符合了“執兩用中,用中為常道,中和可常行”的中國傳統思想。“無訟”的實質是強調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中國許多地方,尤其是廣大農村,還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對現代法律的不認可不信任乃至于抵制,說到打官司往往想到的就是“找關系”、送錢。國家的訴訟功能在這些地方被弱化甚至被摒棄。在這種法律文化背景下,我們在加強與樹立國家司法權威的同時,不能不考慮司法的社會功效問題,如果說一樁訴訟案子打下來,矛盾不但沒有解決,反而加深了訴訟雙方的矛盾,深化了人們對司法對法律的不信任,我們很難說這是現有訴訟制度的成功。調解通過與當事人分析法律的規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以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以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使案件了結,避免了激化矛盾和執行難的問題,對促進社會和諧和司法效率有其獨特的優勢。以調解終結訴訟的方式,有利于糾紛的及時解決和人際關系的和諧,有利于節約本就稀缺的司法資源,這些對于當今社會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現代中國的司法中(如民事方面)早已有了調解的嘗試,也取得了很可觀的成績。調餌自然不是無原則的進行,在不違背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前提下,通過一種友好協商的方式來達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問題解決方法,從而達到雙贏。這種共贏,不僅僅是當事人之間的共贏,更是當事人與有限的國家司法資源之間的共贏。
當然,產生于農耕文明的“無訟”思想明顯有它的歷史局限性,過分夸大“無訟”的作用,會不利于法律權威的豎立、法律信仰的形成、權利觀念的培養等等。我們應該客觀地說,“無訟”思想中有些成分仍能為今天所用,有些則明顯不能“與時俱進”了,對這部分我們應當擯棄之。無訟思想有如火。用之得當,可得其利,用之不當,反受其害。我們應當注意吸納其積極因素,擯棄其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88-250.
[2]張中秋.比較視野中的法律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27.
[3]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77-302.
[4]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6,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