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二戰”以來,國際產業轉移日益成為每一個國家關注的問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中國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也給中國的環境問題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契機的同時,更要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產業轉移;環境;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154-03
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給我們帶來機遇,同時又帶來挑戰。以史為鑒,回顧新中國走過的六十年歷程,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我們深知對外開發對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但東南亞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與金融風暴又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經受著全球化所帶來的“痛苦”。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而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來說,利用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等重要。在已有的三十年對外開發的經驗基礎上,重新審視經濟全球化,特別是中國參與較多的國際產業轉移和國際貿易的最新發展態勢對于中國可持續戰略的實施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戰后國際產業轉移的回顧與最新特點
產業轉移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某些產業向其他國家或地區轉移的現象或過程。由于國家、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水平和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同,形成了各國或地區間在產業結構層次上的階梯狀差異,并按高低不同呈階梯狀排列。由于這種產業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國或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需要,產業在國家間、地區間是梯度轉移的,一國或地區相對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可以轉移到其他與該國(地區)存在產業梯度的國家或地區,成為其他國家(地區)相對先進或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產業。從而提高吸收方的產業結構層次與水平,這就是產業結構在國家間、地區間的梯度轉移規律Ⅲ。這種產業轉移對于雙方都有利,是產業轉移方和被轉移方“雙贏”的良性轉移??鐕a業轉移使先進國家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對落后產業的包袱,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先進產業,從而進一步加快了產業升級;后進國家則可以較低的成本較快引進對自身來說相對先進的產業與技術,以“后發優勢”盡快提高產業層次與水平。
1.從“二戰”以來,國際產業轉移先后出現過三波大的浪潮。第一波浪潮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憑借其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全球領先地位,成為此波國際性產業調整和轉移浪潮中的推動者。二戰后。美國積極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轉移。在這一階段,日本、西德因為承接到美國的傳統產業,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獲得空前的發展。中國制造業參與國際產業第二波浪潮是20世紀60至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提高,和美國一并成為這一時期產業轉移的主導國家。它們集中力量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逐漸將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亞洲“四小龍”在這一階段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均保持在超過8%的高位水平。第三波浪潮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大力發展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將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向東盟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一階段的產業轉移帶動了承接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產業轉移的必要性。國際產業轉移是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并已成為國際經濟協作的重要途徑和必要趨勢。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國際經濟協作與各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就是產業一輪又一輪不斷跨國轉移的過程。在這個大背景下,各國必須把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融入世界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的大潮中。科學定位、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才能更好地參與世界經濟循環。
2.當前國際產業轉移的最新特點。(1)國際產業轉移結構高度化,第三產業成為產業轉移的新熱點。科技的發展促進了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知識化高度化發展,推動了國際產業結構高度化發展趨勢。(2)國際產業轉移出現產業鏈整體轉移趨勢。國際生產能力轉移不再是個別企業的孤立行為,而是在國際生產的網絡或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了以領導企業為核心、全球范同內相互協調與合作的企業組織框架。(3)資源環境問題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國際產業轉移在促進國際產業鏈條的整體搬遷和國際分工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發達國家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完備的創新體系的優勢,將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行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而實現產業升級與環境保護的“雙贏”。而發展中國家主要以勞動力與資源環境要素參與國際分工,不得不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
二、中國在國際產業轉移中所處的地位
中國目前還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在新形勢下,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一系列問題。在加入WTO后,在中國更密切地參與國際經濟循環和經濟協作大背景下,合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根據國際產業轉移規律和中國制造業實際狀況,積極地、有選擇地接收中國具有一定優勢的產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提高中國產業結構尤其是制造業結構層次和水平,是中國未來一段時期內的必然選擇。同時,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循環程度的加深和中國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制造業逐步走出國門、向國外投資和進行產業轉移也逐漸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因此,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正在進入一個新的互動階段。從中國參與國際產業轉移的情況來看,國際產業轉移從產業引進和產業外移兩方面對中國產生影響,中國也可以從這兩方面發揮作用。也就是說,中國參與國際產業的重點不僅僅是引進產業,更要利用產業轉移規律和契機向外轉移部分產業,中國參與國際產業轉移的戰略重點應是“產業雙向轉移”: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中國承接高產業梯度國家的轉移;另一方面,中國逐漸在擴大向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轉移。這意味著在國際產業轉移領域,中國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參與國際產業轉移并非是單一的引進模式,而是承接和轉移并重的、雙向的產業轉移…。
三、中國制造業參與國際產業轉移面臨的新問題
1.中國消費結構轉換期帶來的市場“相對飽和”現象對產業轉移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跨國公司積極向中國轉移某些制造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于輕重工業結構比例失衡、生產力水平較低等因素的影響,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一直是以“短缺經濟”形態存在的。改革開放后,人民收入水平得到較快提高,居民消費層次、消費結構迅速升級,消費品市場的迅速擴張成為各國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并進行產業轉移的重要誘因。經過二十多年來的發展,中國制造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上已有了很大提高,市場形態也經歷了從“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的根本性轉變,大多數制造業產品的供求已達到供過于求,“內需不足”的影響開始在許多行業逐步顯現。實際上,除了因為中國住房、教育、醫療同步改革而導致的居民預期消費謹慎、儲蓄增加等因素外,中國正處于消費結構轉換過渡期也是造成“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由于原來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傳統“三大件”在城鎮的需求已基本達到飽和,而汽車等高檔商品由于大多數居民尚未達到相應的收入水平而暫不能成為普及性商品。這種由消費結構轉型而帶來的市場“相對飽和”現象會對中國制造業參與國際產業轉移帶來一定消極影響,中國制造業長期以來以數量和速度求發展的空間會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業吸引國外產業、技術、資金的轉移的主要思路是“以市場換技術”,這種內需不足導致的市場飽和現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以占領和擴大市場為著眼點的國外跨國公司的轉移。但其影響也有積極的一面:從長期來看,這種消費結構轉型引起的需求結構的升級,也會誘致國外跨國公司在進行產業轉移中更關注適應當前市場需要的科技含量更高的產業的轉移,從面又有利于中國制造業通過承接先進產業轉移提高產業結構水平。
2.資源緊張成為中國承接國外產業轉移的重要約束條件。中國擁有的自然資源雖然種類多、數量大,有許多自然資源從總量上來說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由于中國人口數量多,人均資源數量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五十三位。據測算,到2010年,中國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多數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嚴峻,一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用量大的礦產資源中,富礦少,質量差,后備儲量嚴重不足,供需矛盾相當突出。同時,中國內地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值的1/4,并且生產、生活用水浪費較多,水資源污染日益嚴重,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一些地區特別是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自然資源在空間分布上也很不平衡,地區間無論是在資源數量上還是在資源質量上都差異很大。因此,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的自然資源是很稀缺的。而制造業是典型的資源消耗型產業,許多產品的生產都受著自然資源的影響,不僅影響著某一部門的經濟活動,也間接地對與該部門相關的其他經濟活動部門產生連鎖影響。中國自然資源的先天不足,一方面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世界制造業向中國的轉移,另一方面迫切需要中國部分企業向外進行轉移,以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占領國內、國外兩個市場。
3.發展與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對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工業高速增長造成的環境污染,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需要面對的最嚴重的負面效應之一。統計數據顯示,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來,中國平均每兩三天便發生一起與水有關的污染事件。2006年9月的洞庭湖附近水域,砷超標10倍;同年9月甘肅徽縣的鉛污染事件致使900多名兒童血液中鉛含量超標,其中62名兒童被確診重度鉛中毒;2006年11月四川瀘州市的川南電廠燃油泄露,污染長江。國家環保總局的報告稱,近年來伴隨著中國GDP的快速增長也出現了污染排放總量的持續增長。2006年上半年,中國沒有完成既定的環保目標,主要污染物(COD、二氧化硫等)的排放量不降反增。
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對傳統發展觀的修正、發展及廣泛傳播,人們對“藍天、白云、青山、碧水”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在蚶情況下,黨中央提出了包括“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內的“五個統籌”和科學的發展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再單純以GDP增長為唯一目標,更強調人口、經濟、社會、科技、資源、環境等系統的協調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引進國外轉移的產業要更多地考慮資源消耗、技術含量、環境保護、人力資源優勢發揮等因素,跨國公司的投資和產業轉移將受到一定影響。同時,在世界范圍內,注重環境保持和生態效益也已成為各國的普遍需求和主要潮流,因此,中國制造業向國外進行產業轉移也必須考慮到東道國的環保需要,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才能樹立中國企業和品牌的良好形象,在當地站穩腳跟。這會對中國制造業承接產業轉移和向外實施產業轉移兩方面產生很大影響。
四、中國參與國際產業轉移的對策分析
1.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根據不同產業進行分類指導。產業政策的正確制定對于一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對環境有著重要影響。在產業轉移中同樣需要產業政策的引導。要根據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趨勢和特點,理清產業對接的重點。首先。對于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制造產業,要大膽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使之盡快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全球性產業。如對于服裝紡織產業和消費類電子產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中國不僅有著勞動力成本的優勢,而且還有一定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的優勢。要切實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減少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
2.鼓勵國內企業向低產業梯度國家轉移,減輕中國環境壓力。首先,要結合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積極推進企業產權重組,加快企業管理體制改革,促使企業逐步理順運行機制,在市場競爭中增強經營能力和競爭能力。其次。利用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良機,鼓勵企業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和擴張,擴大企業的規模,提高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能力。要以優勢企業、大型企業為龍頭,組建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實現優勢互補,提高規模效益。再次,選擇一批資金、技術力量雄厚的大中型企業,重點進行扶持,鼓勵其開發高精尖產品,提高出口創匯能力,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國外投資設廠,實現生產和銷售的跨國經營。通過培養一批有規模、上檔次、高水平的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進一步擴大跨國經濟合作,加快向外進行產業轉移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步伐。通過向其他低產業梯度國家進行產業轉移,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國經濟的運行質量,降低單位GDP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保護環境,同時也可以避免在國際環境事物中承擔過多的壓力,提升我們的國際形象。
3.堅持參與國際產業轉移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相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和科學發展觀的實施要求中國必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少資源消耗,注重依靠科技進步而非單純依靠資源消耗推動經濟增長,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和協調發展。中國在參與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也必須注重可持續發展,堅持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相結合。既不能因噎廢食,以為引進的產業都是污染產業而不敢承接產業轉移;也不能目光短淺,為了一時的經濟增長而“引污入室”。這一方面需要國內盡快建立、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堅決禁止污染嚴重且無法治理的項目向中國投資和轉移,嚴格控制有一定污染但國內有治理技術保障的項目引進,并要求執行其母國環保標準;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國盡快完善政府績效考核機制,逐步由傳統CDP考核向“綠色GDP”考核轉變,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官員生態政績考核制度。以徹底防止和杜絕一些地方政府官員迫于招商引資的壓力,急功近利,未經嚴格考察審核和項目環境評估就匆忙上馬,給國外產業向國內進行環境污染性轉移提供機會,損害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自如.當前國際產業轉移的背景、特點及效應分析[J].經濟論壇,2008,(6):62-64.
[2]吳紅艷.國際產業轉移趨勢及中國應對之策[J].科技創業月刊,2009,(3):57-58.
[3]方雯,郭文豪.國際產業轉移新趨勢下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思考[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5):84-86.3
[4]戴宏偉.中國制造業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黨政干部學刊,2008,(4):32-33.
[5]李欣.跨國經營發展的特點、作用和應采取的幾點對策[J].濟體制改革,2000,(1).
[6]劉文綱.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研究:第1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57-58.